分享

螺壳里的万籁 | 混乱博物馆

 黑猩猩表哥 2017-12-16

听觉实在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它收集了人类大约20%的外部信息;而且与视觉、嗅觉、味觉相比,听觉也更加神秘受到某些生理构造的限制我们至今仍然不是很了解它。

这些限制首先表现在尺寸上——耳朵是相当精致的感官,内耳中负责听觉的耳蜗部分只有一粒豌豆大;而且,这样一个小东西还被厚厚的颞骨包裹起来,使我们几乎无法观察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生理活动。

但我们仍然用种种手段解开了耳蜗中埋藏的许多奥秘,本期混乱博物馆将带你进入这个细小的螺壳中,领略又一个精妙的进化奇迹。


-文字稿-

你有没有想过,大自然里的万种天籁,人世间的喧嚣鼎沸,究竟是如何被你的耳朵感知到,变成“声音”的——或者说,听觉的原理是什么?

这件事情要比一般人想象得更加复杂,我们首先要知道,所谓“声音”就是机械波,听觉是一种针对机械波的感觉,这在我们身上由耳朵实现。人类的耳朵非常复杂,分成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分别以鼓膜和卵圆窗为界,其中外耳负责收集声音,中耳负责传导和放大声音,内耳负责感知声音。内耳的形状非常复杂,由一层薄薄的骨质包裹,大致可以分成前庭和耳蜗两个部分,前庭靠三根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感知平衡,而耳蜗则是理解我们问题的关键。

我们人类的耳蜗环绕了3又5/8个圆周,展开长度大约35毫米,内部解剖相当精巧:耳蜗内部沿着螺旋的方向被“v”形剖面的两层结缔组织薄膜分割成三个腔体,内部充盈着淋巴液,其中上下两个较大的腔体在前庭处开有两个覆盖薄膜的小窗,分别称为圆窗和卵圆窗,而中耳的镫骨就连接在卵圆窗上,外耳收集来的声音经过中耳的锤骨和砧骨的杠杆放大,由此在耳蜗内的淋巴液中激起行波,而另一侧完全开放的圆窗就负责释放行波产生的压力变化。

纵然有了这缕行波,要感受其中的信息也仍非易事。分隔耳蜗的两列薄膜中有一列称为基底膜,其上贯穿着一个柯蒂氏器——这个柯蒂氏器的核心结构是四列“毛细胞”,顶端都有一些静止的纤毛。然后有一张薄薄的盖膜虚掩其上,轻轻抵住这些纤毛。当声音进入耳朵,在耳蜗里激起行波,盖膜就会与纤毛错位,轻轻扭动它们,用一种我们仍不知道的生化机制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再由基底膜中埋藏的神经传递给大脑,最终构成听觉——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也不太清楚这些纤毛究竟如何分辨不同频率的振动。

但是我们知道越靠近耳蜗顶端,基底膜越宽,越靠近耳蜗低端,基底膜越窄,这样一来,高频的声音就在耳蜗基部振动最强,低频声音则在耳蜗顶部振动最强,这将对应不同位置的毛细胞,触动不同的神经兴奋,也就感知了不同频率的振动——但不同于琴弦上的旋律,毛细胞感知的频率由基底膜的宽度和位置决定,而不是自身纤毛的长度。

耳蜗的长度决定了听觉范围,这在进化上得到了鲜明的验证:其它脊椎动物,包括鸟类,内耳中负责听觉的部分都没能盘卷成涡,而只是一个香蕉型的结构。哺乳动物后兽亚纲擅长用声音交流信息,耳蜗就格外的长。

另一方面,灵长类的耳蜗虽然够长,却对高频声音不敏感,人类尤其到两万赫兹就不再感知,这意味着我们给中低频率的声音安排了更多的空间,连大脑也对这些声音信号的处理得格外精细——毫无疑问,这些就是语言存在的空间,也让我们对音乐有了近乎挑剔的品味。

从古典时代开始,我们就整天琢磨如何让不同频率的乐音更和谐,比如毕达哥拉斯曾经研究五度相生率,用一根绳子来回折叠;中国人研究了类似的三分损益法,也是对基本长度取分数反复变化;后来还有更加精确的十二平均律,巧妙利用了2的12次方根乘幂后与简单有理数非常接近的特性——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能够相当精确地比较声音频率,并给它们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