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会练太极,就要会读秘籍,专家为你解读《十三势行功心解》

 今生有晴天 2017-12-17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

王志远

要会练太极,就要会读秘籍,专家为你解读《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志远老师太极拳势)

题解:“行功心解”系太极术语,炼养心气方法。行功为外,心解为内。外则屈伸肢体以健身,内则澄定心气以修心,而动静兼练,内外双修,练身、练心、练意、练气,参同一体。

[正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校勘]

1、本篇正文均依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2、[董本]本篇篇题作“王宗岳行功论”。[图本]作“太极拳行功要论”。[澄本]前部分自“以心行气”句至“乃可臻于缜密矣”句,独立成篇,篇题作“王宗岳原序”。

3、[万本]“乃能收敛入骨”作“方能收敛入骨”。

[诠释]

太极拳学范畴中,心之与意,常常是相连互用难以厘清的,故有心意之说。太极门秘承要诀之一为:守心不守意,心主知觉,意为识感,行功之间,当常守心主神明之性元知觉,而不问内生外感之各种识感杂念。可见心之与意尚存区别,这就是“心之动为意”“心有所忆为之意”即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动则意起,意起则气随,意到气到,是为“以心行气”。

以心行气,意之所至,气即所至,意之所向,神即前往,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因之气运劲发而运动,是为“以气运身”。

以心行气,意有所注,气有所归;五灵沉着,气机沉稳,气始能行于膜络筋脉,轻通于腠理,穿渗于膜络,深入于筋骨,浅入于五脏,深沉于丹田,而敛入脊骨。

以气运身,气贯周身,气动身随;内心澄明,全体松透,气始能顺遂,过三关,行周天,达于四梢,乃能灵活无滞,而从心所欲。

此段以“以心行气”为体,以“以气运身”为用,体用之关键在于“沉着”与“顺遂”,照此参修,不难收“收敛入骨”之效而得内劲;不难获“便利从心”之妙而得轻灵。

[正文]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校勘]

1、[姚本]“精神能提得起”无“能”字;“意气须换得灵”无“须”字。

2、杨氏家藏抄本“迟重之虞”作“迟重之愚”。

3、[图本]“所谓顶头悬也”作“所谓顶头悬是也”。

4、[姚本]、[微本]“乃有圆活之趣”作“乃有圆活之妙”;[万本]作“乃能有圆活之趣”;[图本]作“乃有圆活趣味”。

5、[澄本]、[徐本]、[董本]、[图本]“变转虚实”作“变动虚实”。

[诠释]

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以“精神”、即“心”为全体之主宰,“提起精神”乃行功之准则。精者元精,神者元神;精炼而聚,神炼而凝。神固于内,则清虚栖心而不诱于外,故神自宁定,体自松静。神定,则心意空灵清虚,神志安逸明清;体静,则百骸松和圆融,经络气血通畅。精神和合,诚于中而形于外,在精神启迪下,外则自然百体无滞,感觉灵敏,轻灵贯串,周转得当,屈伸自由,自无呆顿迟涩,冥顽不灵之“迟重之虞”。然欲提起精神,须头容正直,颈项竖耸,沉肩垂肘,顺背舒胸,尾闾正中。头顶泥丸宫,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之虚领状态。此“提纲挚领”之法悟通,就是提精神之法也。即所谓“顶头悬”也。

太极拳着着势势皆循圆运动,故动静不同时,阴阳无定位,虚实常变换。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机枢。虚实变换,在外为动作,在内为意气。内之意气潜转川流,劲气腾挪鼓荡;则外之肢体屈伸开合动静互乘摩荡。内之意气换得灵,则外之肢体“舞之蹈之动不休”“鼓之舞之以尽神”而“乃有圆活之趣”此即所谓“变转虚实”也。

[正文]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校勘]

1、[澄本]“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作“发劲须沉着,松净须专注一方”。又[澄本]“松净”作“松静”。

2、[万本]、[孙本]、[董本]、[刘本]“专主一方”作“专注一方。”

3、[微本]“支撑”作“撑支”。

[诠释]

发劲须沉着松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能松净,则能沉着;松净兼沉着,方为劲之完整。专主一方者,随彼之动,窥其易失重心之方向,发落点对而直去也,全身之圆曲忽而化为方直。而我心静意专,体松劲沉,浑元一气,完整一劲,彼自然拔根而跌之丈远也。

顶劲虚领,尾闾收正,百骸沉垂,致使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四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身之气脉胥通,因肢体放松柔顺,而自然立身中正安舒,意定桩稳,不惟支撑八面;因肢体引长舒展,而虚灵含拔,知觉灵敏,岂独见微知著。此即所谓“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如此则足挡十面埋伏,以应付各方矣。

[正文]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校勘]

1、[姚本]、[微本]、[董本]、[孙本]“无往不利”作“无微不到”。[万本]、[图本]作“无微不利”。

2、[姚本]、[微本]、[董本]、[孙本]无夹注“(气遍身躯之谓)”[图本]作“气遍身躯之谓也”,[澄本]又作“气遍全身之谓”。

3、[姚本]、[微本]、[徐本]、[图本]、[刘本]“无坚不摧”作“何坚不摧”。

[诠释]

太极练功,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意至气至,气至劲至,说明气路即是劲路,某种意义上说气即是劲。劲气名分而实合,行潜于内者为气,化运于外者为劲,身心合运,劲气合一。浑然之一气,即浑然之整劲。浑然一气周流全身九节,如同串珠九曲,喻其玲珑宛转,圆转如意,灵通贯串。百骸九节,虽极微处,苟心意所注,未有不立至者,故无微不到,亦无往不利。

太极用劲,不尚拙力,力之与劲,犹铁之与钢,以至精钢(百炼钢)。拙力化尽,自成“精钢”,此即浑然之整劲。它沾粘随意,传递疾速,应变灵活,至柔至刚,故无坚不摧。

故此诀释为:浑然之一气,行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浑然之整劲,运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正文]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校勘]

1、[万本]、[姚本]、[微本]、[董本]“形如搏兔之鹄”作“形如搏兔之鹘”。又本作“鹗”。

2、[图本]“神如捕鼠之猫”作“神似捕鼠之猫”。

3、[徐本]、[姚本]、[微本]“动如江河”作“动若江河”;[图本]、[刘本]作“动似江河”。[姚本]、[微本]、[孙本]“蓄劲如开弓”作“蓄劲如张弓”。

[诠释]

鹄(hú)者,天鹅;鹘(hú)者,隼也;鹗(è) 者,鱼鹰。故以鹘为是。鹄鹘同音,疑系同音笔误。

动作之形势,犹如搏兔之鹘,盘旋不已,矫健而敏捷;其神意又似捕鼠之猫,含胸拔背,伏身坐腿,全神贯注,静以试敌,量敌以进,伺机而动,蓄势待发;动则一发即至,以收全功。形神如此,气势勃发,周身无一处不精神也。

静则泽然一气,潜如无极,静如山岳,言其巍巍,足下有根,沉稳不浮,撼之弥坚;静极生动,动则真气磅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动若江河,言其滔滔,川流不息;此即所谓“静生光芒,动则飞腾”。动静开合之理,静动相须之道,悉在其中矣。

“蓄劲”有引进转化之势,曲蓄待敌,喻如张(开)弓,其诀在满。蓄而后发,直以发放,犹如放箭,其诀在快。“劲以曲蓄,直以发放”是谓“曲中求直”,即“随曲就伸”。曲者,弯曲也,合也,收也;如敌来攻,我沾粘依顺引化彼劲,是谓曲。伸者,抻直也,展开也,放也;敌劲已化,势必向彼求一直线,顺势乘隙直攻,是求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则劲尽可发出。歌诀所云“引进落空合即出”即是此义。

[正文]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校勘]

1、[万本]“步随身换”作“步随身转”,以“步随身换”为是。

2、[姚本]、[微本]、[孙本]、[赵本]“收即是放,断而复连”作“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万本]其下更有“连而复断”四字。

3、[徐本]、[图本]“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作“极柔软,然而极坚硬。”

[诠释]

太极拳动牵往来,劲宜曲蓄,气宜直养。概言之即“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先天之气宜稳是指,以心行气,务沉着,而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顺遂,而便利从心。后天之气宜顺是指,呼吸和顺,吐惟微微,纳为绵绵,似有若无,一任自然。气正当和顺而自然,是谓直养。气无暴动,阴阳之气和也,和则至柔至刚,虚明通达,灵通活泼,轻通腠理,穿渗膜络,深入筋骨,浅入五脏,深沉丹田,融贯百脉,周流六虚,是谓浩然养成之气,其有益而无害。故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

至用之时,含蓄其气,即曲蓄其劲,一呼而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中脘尚嫌不足,须贯彻丹田,是谓“劲以曲蓄而有余。”此劲气由上而下,谓之合,即是收。发放之时,鼓荡其气,即丹田放劲,一吸而劲气贴于脊背,由腰脊行于脊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力贯甲梢,是谓“力由脊发”。此劲气由下行以海底、尾闾、缘脊而上,谓之开,即是放。太极拳练至极处,开(放)之与合(收),开(放)中寓合(收),合(收)中寓开(放),开(放)即是合(收),合(收)即是开(放),气相连而劲不断,形似断,而心未少懈,意仍未断,神尚连也,心意连绵,劲气浑然,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故曰:“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所谓“折迭”,表现于内者,真气鼓荡,劲气潜转;表现于外者,曲肘弯肱,屈伸开合。是为劲气折使迭用曲使之道。所谓“转换”,系阴阳,虚实、刚柔、动静变易转化,辩证之义。其理义皆涵括于“仰之弥高,俯之弥低;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即左重则左虚,左重则右杳”的太极行动原则中。劲能折迭,则势有迂迴回冲而能迴转扶势;势能转换,则劲能顺逆渗透而能融会贯通。及此时,屈伸缠绵,灵活转换,“步随身换”,手随腰转,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散而统之,分而合之,总归于浑然一气,浑然一劲之境地。

[正文]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校勘]

诸本均同。

[诠释]

太极拳之运动,“万法唯心”以虚灵为本,以心为全体之主宰。以心神为主帅以发号施令,气为号令之旗,受令而即分发五脏四肢,即五营四哨。无不依心之号令而听从调遣,唯命是从,如响斯应。“纛”者,古代军中大旗。腰为大纛,不偏不倚,屹立中军,以督师五营四哨。内则一心,外则一身,心之一动,捶自心出,拳随意发;腰间肾气一发,如大纛旋转,全身百骸九节无不随两腰眼(肾)变换虚实,作意转换自然,而周身圆转自如。

开展、紧凑、缜密乃太极自初发悟至于有成递次之三层次。“开展”者,放大也,开张展舒之谓。初学练拳,柔软为道,用意不用力,先求姿势开大,各部顺畅,动作适意,即所谓舒筋活血,起衰振羸。强壮以后,研究筋骨劲气合一,练气入骨,练劲归根;动分静合,开合有致,动转有位,太极有宰;劲意不断,气势相连,聚精会神,此谓之“紧凑”也。自此而后,舒散怀抱,自忘其身,虚静为上,内外兼修,鸿濛一气不散,精神圆满无亏,悟透希微之机,练成化劲,拳心合一,拳无拳,意无意,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太极随处见圆光,妙手一着一太极,丝丝入扣,有逗榫入壳之恰当,乃臻形神合一,体用合一之缜密之境。

陈鑫《太极用功七言俚语》句;“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及顾氏留馨《咏太极拳》句,“初练转圈要宽大,功久转圈渐收拢,收小小到没圈时,紧小脱化妙用洪。”可作备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