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头痛

 鉴益堂 2017-12-17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节所论述的头痛,是指外感和内伤杂病中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病证。头痛剧烈,经久不愈,呈发作性者,称为“头风”。清阳阻抑、气血逆乱、脉络瘀阻、脑失所养是头痛的主要病机。
       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出现以头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六淫外袭:起居不慎,坐卧当风,风、寒、湿、热等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阻遏脉道,而致头痛。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兼夹它邪而致病,如夹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为风寒头痛;如夹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为风热头痛;如夹湿邪,阻碍气机,蒙蔽清窍,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风湿头痛。
       二、肾精不足: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致脑髓空虚,脑海失养,而出现头痛。
       三、肝阳上亢: 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阴不足,阴不敛阳,致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而发生头痛。
       四、痰浊内扰:饮食失宜,脾不健运,痰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头痛。
       五、瘀血阻脉:跌仆外伤之后,瘀血内阻,或久病入络,使气血瘀滞,发生头痛。
       【辨证论治】
       头痛的辨证,应根据病史、症状、头痛的部位、久暂、性质等辨别头痛属外感还是内伤、虚证还是实证。一般来说,外感头痛,病程短暂,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并伴有其它外感症状,多属实证,治以疏散为主。内伤头痛,病程较久,痛势多缓,时作时止,多与肝脾肾三脏的病变及气血失调有关,病情有虚有实,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也上会于巅顶,因此头痛可根据疼痛部位,结合经络分布及走向进行辨证。如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及项,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多在前额,连及眉棱,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多在头的两侧,连及耳部,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多在巅顶,连及目系,选用蒿本、吴萸;瘀血头痛,则痛处固定,多有外伤史。
       一、外感头痛
       (一) 风寒头痛

       [证候] 头痛头胀,牵及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常喜裹头,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 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循项背,上行巅顶,风寒外袭,邪客太阳经脉,循经上犯,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头胀,牵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营卫失调,故恶风畏寒。寒为阴邪,得温则减,故头痛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紧乃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加减。若寒邪甚,头痛剧烈,加制川乌、制草乌、僵蚕;夹湿,加苍术、藁本。
       [针灸治疗] 可选取外关、风门、风府、承浆、列缺,用泻法。
       (二) 风热头痛
       [证候] 头痛而胀,甚则胀痛如裂,面红目赤,发热恶风,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热为阳邪,其性属火,挟风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胀痛如裂。邪热上炎,故面红目赤。风热之邪客表,邪正相争,故发热恶风。热邪伤津,故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加减。若热盛腑气不通,大便燥结,口鼻生疮,加大黄、芒硝。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尺泽、鱼际、大椎、太冲、风池、曲池,用泻法。
       (三) 风湿头痛
       [证候] 头痛如裹,昏胀沉重,肢体困倦,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风湿外感,上侵巅顶,清窍被蒙,清阳不升,故头痛如裹,昏胀沉重。脾司运化而主四肢,脾为湿困,故肢体困倦;湿浊中阻,故胸闷纳呆。湿浊内蕴,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象。
       [治法] 祛风胜湿。
       [方药] 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炙甘草)加减。若湿重纳呆胸闷,加厚朴、苍术、陈皮等;若恶心加法夏。
       [针灸治疗] 可选取风池、通天、头维、合谷、三阳络、脾俞,宜补泻兼施。
       二、内伤头痛
       (一) 肾虚头痛

       [证候] 头脑空痛,常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遗精、带下,舌嫩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 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精亏虚,精髓不足,脑海失养,故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失养,则腰膝酸软。肾气不足,精关不固则遗精;带脉不束则带下。舌嫩红少苔、脉沉细无力乃肾精亏虚之象。
       [治法] 滋阴补肾。
       [方药]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百会、关元、肾俞、太溪、气海、听宫,用补法,可灸。
       (二) 肝阳头痛
       [证候] 头痛而眩,以两侧为重,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泛恶口苦,或胁肋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或舌红少苔,脉弦细滑。
       [证候分析]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阴不足,肝阳亢盛,风阳上扰头目,故头痛而眩。肝胆互为表里,胆经经过两颞部,故头痛以两侧为主。肝火偏亢,上扰心神,致心烦易怒,睡眠不宁。肝开窍于目,肝阳偏亢,故见面红目赤。肝胆之气横逆,胃失和降,故出现泛恶口苦。胁为肝之分野,肝火内郁,故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有力为肝火偏旺之征;舌红少苔,脉弦细滑则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若肝肾阴虚明显者,可酌加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悬颅、颌厌、太冲(泻)、太溪(补)、内关,补泻兼施。
       (三) 痰浊头痛
       [证候]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浊内阻,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痰浊上逆,则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停之征。
       [治法] 化痰降逆。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大枣、生姜)加厚朴、白蒺藜、蔓荆子。若痰湿郁久化热出现口苦、舌苔黄腻,去白术加竹茹、黄芩、枳实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丰隆、百会、印堂,用泻法。
       (四) 瘀血头痛
       [证候] 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得寒温不解,每当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 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致脉络瘀阻,故头痛如针刺。瘀血留滞不移,故痛处固定。虽得寒温而瘀不能去,故痛不解。血属阴,夜间阴气盛,故夜间症状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均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大枣、鲜姜、酒)加减。若久病气血不足,加当归、党参、黄芪等。若痛甚加全蝎、蜈蚣。
       [针灸治疗] 可选取阿是穴(泻)、合谷(补)、三阴交(泻),补泻兼施,可于阿是穴处点刺放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