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化版乐亶《太极拳要义》之第五章呼吸开合

 慈慧73 2017-12-17

 第五章  呼吸开合

 

  前辈传下十三势歌中,有二句:“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里面就包含了练拳中呼吸开合的主要原则。试看屈伸就是张弛,主要是指骨肉而言,开合主要指意气而言,达到了意气领导骨肉的标准后,就能随心所欲了。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听其自由呢?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来谈一谈,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屈伸开合本来是听其自由的,不过这种“听自由”只可称为自发的运动,若是在学拳中亦听其自由,其屈伸开合就一定难以合乎规矩,那就一定无法听其自由。开始学拳时,老师要你下桩、挺腰、弓腿、坐腿等等,当时感觉就一定很不自然,这就是因为练拳的屈伸开合往往比你原来所习惯的屈伸开合要难些。所以既然要讲到“学”和“练”,这就是自觉的运动,岂又能听其自由而不管规矩呢?初学固然不能听其自由,而且在练到能够“听自由”标准之初,这一时期大概要十年左右吧!其中也还是不能听其自由的。此所谓“自由”即熟极生巧,自然而然之意,古人说:“大匠能授人以规矩,不能授人以巧”,那就是说,这个巧还需要你自己去练出来,你持之以恒地照规矩去“学规矩、练规矩、化规矩”,不外就是这个意思,某个京剧老前辈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他数十年来演猴戏的心得说:“初演时,处处不像孙悟空,功夫到了,处处都像孙悟空,到得最后,亦像亦不像,且不知我在演孙悟空呢还是孙悟空在演我?”,此即所谓超神入化,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规,”或即所谓“听自由”了,因此“听自由”是练任何功夫的最高境界,决不是不依规矩的任意自流。初学功夫的人,千万不能“听自由”,而只能实事求是地“学规矩”和“练规矩”。

  现在我们来讨论呼吸开合的“规矩”,前面说,我们把练拳的程序分成三步,因此关于呼吸开合方面,也将分成三步讨论。

  第一步,把拳架子学会和练熟之后,即可配合呼吸,当然先必须辨清架子的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配得得当。这时的呼吸以疏通任脉,炼精化气为主。故要求吸气时把中气提升至心口的膻中穴部位,最高不可超过缺盆穴的水平,否则就会脸红或闷气,呼气时把中气降回丹田,这就是所谓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化后天”,因为空气的呼吸和中气的升降之间有一种天然杠杆的作用,吸时后天气下降,先天气便上升,呼时后天气上升,先天气便下降。一般人不能直接控制先天气,所以就利用这个规律来间接控制它,同时因为身体的张弛和中气的开合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导引作用,便可使中气络续升降,而使任脉通畅。另一方面,由于先天气上升至膻中,生化五谷之气,并裹之同下,便有了返本还原的作用,这样的练法比静坐效果大,但亦较难。

  这一阶段的开合便根据上述的呼吸方式而定,即吸时中气自任脉上提,流布并充实全身阴脉,同时身体各部特别是腰胯部分即作张开运动,又使全身阳脉紧张而充实,于是分布在人身表面的阴脉阳脉便都处于紧张充实的状态,相对的就形成了中气内而外的运动趋势,即成为开;呼时中气自任脉放落,同时身体作松合运动,便形成中气自外而内的合,这种开合又被称为“提放”。由于中气的活动还没有达到任督循环的程度,故这时的开合也还不能达到开弓放箭的标准,而只能着重腰胯间开合的锻炼,以作准备。由于人身阳脉自手走至头,又从头走至足,人身阴脉则自足走至手,成一循环,因此身体开时能推动阳脉而造成向下的劲,身体合时能推动阴脉而造成由手发出的劲,着重手足营气的活动在以后各阶段还是继续保留的,它和本阶段内中气的活动方向正好相反,因而便成为本阶段内维持活动平衡的根本条件。第一阶段内中气运动的示意如图一。

    初配呼吸时,会觉得很不自然,甚至会感觉闷气,但如能注意以下几点,当可顺利些。第一:拳架的动作较复杂,一时不易配好,开始时可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动作等,拿来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畅,并对中气升降的感觉明确后,再来配合整套的拳,当然也可用静坐来练习提放的呼吸和找出感觉。

  第二:在练拳中要是配的不顺当,或是如单鞭下势等一口气来不及的地方,切不可弊气,而宁可多换几次气。即在开时以吸气为主,以呼气作为换气,合时以呼气为主,以吸气为换气。如像上楼下楼,虽是一步一顿,但仍要上下分时,不可忽上忽下,否则好武作用。

  第三:架子的蓄发虽然较易分清,但亦还要注意如单鞭、斜飞式等外形似乎为开,而其实为合的姿势,不可弄错。同时无论开时合时,都要注意挺腰,并在开时把二胯尽量开方,合时把二胯缓缓合圆,腰胯的相对用力方向,示意如图二。

简化版乐亶《太极拳要义》之第五章 <wbr> <wbr>呼吸开合

 

一般人上身较强,下身较弱,故需要特别注意腰腿,作为矫枉过正。

第四:关于架子间的转变。开始未能利用开合劲之前,只好使用“顺劲”来转,这时的呼吸便要根据动作的抑扬顿挫来分。如从按到单鞭的转变为例:按完后,身微坐,手微收且向右转小圈,这便是一顿,该吸;之后手溢出向右转,脚亦随之,这便是以挫,该呼;手再向下往右转回,右手拿钩,这是抑,该吸;做后钩手向右方向送出,便是一扬,该呼。到此转变完毕,正好接着单鞭的蓄势,便再吸气,这一转变,有二个呼吸,腰腿够时,一个呼吸亦可。但初时的呼吸,却须宁多勿屏为原则。

  第二步,待任脉感到通畅之后,就要接着沟通任督二脉,使之互为循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任督二脉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第一种是中气自丹田出,下至会阴分由任督二脉向上冲至头部而散,如图三。

  第二种约与第一种同,中气亦由任督二脉向上走,惟会于心口而散,如图四。

  第三种则是中气自丹田出,由任脉上,过头又由督脉下,至尾闾而散,如图五。

总之,无论在哪一种方式中,中气对于丹田总是有出无进的,而且任脉中的中气总是向上走的,一个人的“五谷之气”产生后聚于膻中,如营养充分,则可抵付日常的耗费,如休息足够,则剩余之气,亦未当不可收至丹田。但实际上收支平衡和剩余入库的情况极为个别,最平常的还是入不敷出和提用库存。所以无论是练身体或练武功,若是不注意这个问题,便没有抓住中心,如欲改变这种日益亏空的收支情况,首先便要疏通任脉,让它逐渐习惯于往下走,这就开始有了返本还源的最初条件。然后再使督脉上升而任脉下降,这就为返本还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为丹田气足后,循督脉上升入脑,即能提炼为神气,于是气旺而神足,也即所谓“炼气化神”,其示意如图六。

简化版乐亶《太极拳要义》之第五章 <wbr> <wbr>呼吸开合

**图六注:所谓精、气、神,是三种粗细性质不同的气,且又能相互转换。

静坐也有这步功夫,但不如练拳的平易安全。因为练通任督脉时,在气的方面需要很高的活动强度,假如身体却处于安静状态,这便形成一种极在平衡的情况,以致常易走火入魔,功败垂成。所以若非心性极有修养,对气极有控制能力的,对静坐练功却要谨慎!

这一阶段主要锻炼内容如下:首先在任脉比较畅通后,便要开始养气,即所谓培养丹田,亦即“炼精换气”的继续。任脉畅通虽是养气的基本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最主要的条件仍是心平

     气和与生活有节,培养丹田的期限要根据各人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少的半年一年,既有成就,长的则数十年以致一生一世 ,也可能毫无影乡。养气同时,亦就逐步练出了以心行气的功夫。这就以后天操纵先天气的过程,逐渐过渡到直接的心意操纵先天气的过程。其次,在上述的各种条件------即腰腿开合较为纯熟,任督较为畅通,丹田较为充足,以心行气较有基础------都已具备后,即可着手练习任督脉的循环和腹部的开合了。这时的呼吸方法是:吸时使中气在丹田内后贴于背,呼时使中气前贴于腹,如“晃动半瓶水”相似,丹田的中气在吸时有部分由督脉上升至头顶,呼时又由任脉下降丹田。同时根据导引的效果,全身营气在吸时充于阳脉,即手三阳和足三阳;在呼时则充于阴脉,及手三阴和足三阴。由上可见,早中期的循环和营气的循环在阴阳脉上已能完全配合,从而使拳架的开合在走上正轨。(不过还要注意,这时中气的晃动只能配合营气的循环,不能决定中气在任督脉的循环。这时任督脉的循环主要还是营气的循环和呼吸的提放所带动的,只有到了第三阶段时,丹田的旋转才能直接带动任督脉的循环,并反过来决定呼吸和开合),还可以看出这时的练拳同时具有以身运气和以气运身的成分。以后根据以心行气功夫的增长,才能逐步过渡到完全以气运身。如果第一步中的疏通任脉没有练好,就冒然来练后一步,便会气聚于头,引起病症;再如腰挺不住、裆提不起、会阴尾闾便关不住,也就“张”不起来。最后我们就要准备向第三阶段过渡,初时,对于转变时的呼吸,是以抑扬顿挫来分的,这时渐能以气运身了,就可开始练一种过渡的转变方式,以便最后也能以一开一合来完成转变。上面说到中气在丹田内前后运动,这很类似一种往复的碰撞和晃动。但拳经中说:“气如车轮,腰如转轴”,这却是要求中气进行车轮一般的旋转,虽然前后的碰撞和不断的旋转之间,有个相当的距离,我们所谓过渡就是针对这段距离而说的,所以这个过渡的步骤就是先从单纯的前后碰撞,逐渐加上左右的晃动作为转变的动力,左侧则左晃,右侧则右晃。这时的呼吸怎样配合呢?实际上,练到这时,便基本上已是先天练后天的程度,即空气呼吸的活动已由中气的活动来带动,所以这时只要专心注意中气的活动,而不需再注意空气的呼吸了,亦就可以不再去管呼吸的配合问题了,但也要说明,早中期向前向左时都是呼;向后向右时都是吸。这个步骤练熟后,中气在丹田内的活动便已相当自由,丹田的地盘也开拓得有些基础了,这便接近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的境界。其后便要试把中气向丹田的四个斜角发展,如图七所示。

  这是由于转变练得较为细致,骨肉的活动便也较为圆匀了,接着,再把中气像转磨一样地在丹田内转起来,拳架向哪里转变,中气就向那里转。不过直到这时,蓄发的时候,仍须进行前后的碰撞,所以中气的运动便成了时晃时转的状态,蓄发用直劲,转变用圆劲,有“方”有“圆”,但“方”和“圆”还是分开的。  

  简化版乐亶《太极拳要义》之第五章 <wbr> <wbr>呼吸开合


 

 

     **(八图注:开始练缠丝劲与S形掉头时,可用手足带腰或手足营气带动丹田中气,腰劲及丹田气足后,便可正式起到“气为旗,腰为纛”的作用)

     **(九图注12为发劲后一圈,23为转变之蓄或开,此时完成转变约一半;34为转变之发或合,完成转变的另一半)

  第三步,我们便要练“曲中求直”,“方圆并有”的开合了,这个练法是:蓄时由两手开始,以心行气,沿着皮肤表面,做由前向外的螺旋运动,过肩后,又直线地沿着阳跷脉下行,出胯里后,又如前旋至足,即为开足蓄足。于是再由足作S形掉头,变为由前向里旋,上胯后沿腹胸间阴跷脉至腋,再如前旋至手,即为合足发足。发而后蓄,蓄而后发,往复不已,绵绵不断,这便是所谓“缠丝劲”,这时的中气在蓄时向右旋,发时则向左旋,蓄发变换而左右同时亦作S形掉头。例如发时左旋和自作换右的掉向路线即如图八所示。可以看出其路线正好描述出了一个太极图。心意在丹田内带动气转圈或掉头时,便可带动浑身各个回路上的气跟着作同样的活动。如中气作S形掉头时,所有各脉也作S形掉头,而且“心为令,气为旗”,一处掉头,处处掉头,即开合转变处。这时的移步转身,亦即按S形路线,为一小开合,其示意如图九

  练到最后,转变即与架子之间同时完成,不复另须开合。这时的呼吸当然是先天领导后天,先天气的情况即已讲过,呼吸就不用讲了,至于这时的开合,性质上和第二阶段基本相同,即气在阳脉为开,在阴脉为合,但在程度上却进了一步。即如果说原来气的开合好像猛晃猛荡,那么现在的运动就像是较为柔和的波动。到以后的丹田旋转还要从平面的路线改为立体的路线,缠丝劲的路线也将被简化到最低的程度。

  如今在中气已经较足,任督脉已走成循环以及已能以心行气的条件下,便可以丹田为原动力,逐渐打通跷脉、维脉的循环。至于腰际的带脉,它是任、督、跷、维诸脉的横断联络线,随着腰部主动能力的加强也便逐渐畅通。还有手足十二经的循环本来就是通的,不过还要经过内臓,未免曲折迂回,如今在跷维脉练通之后,便可在腹背二处借道而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能动性,于是各路气脉成回路,且又互相联络,并都以丹田为根本源头,这便是练拳中流行不已而又节节贯穿的根本条件,奇经八脉中还有个冲脉,要特别一些,它的循环在最后才能打通,也可能永远打不通,这个循环的路线是自会阴始,由身体当中笔直上升至百会穴,冲出头顶,然后再身体外四散而下,再回至足心涌泉穴,上升而复会于会阴,练到这步,就是所谓的“炼神返虚”的境界了,其示意如图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