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哲学思维角度初探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司徒号南 2017-12-18


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热点。哲学思维是医学领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中医学哲学思维的基础是“元气论”,以“整体观”为特点;西医学哲学思维的基础是“原子论”,以“还原分析观”为特点,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势与劣势。中西医结合的哲学思维方式,能综合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优点并补其不足,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中西医学中的哲学思维


1 中医学哲学思维的特点

        中医学哲学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且中医学具有“显哲学性”与“隐科学性”的特点。

        中医学哲学思维的基础是“元气论”,其将“气”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并由此解释世界的整体性、动态性、无限性、普遍联系性、阴阳对立属性、万物的生化规律等属性。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有学者认为,医学哲学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观,方法论是辨证论治,治疗理念是调和,治疗目标是使人体阴阳恢复动态的平衡。也有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以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硬核,以各种生理模型、病理模型、病因模型、诊断和治疗以及养生理论所组成的各种理论和假说为保护带,以活的人体为生长点,科学的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中医学哲学思维看待世界是有机的,其看待健康的人体和生病的人体也都是有机的和整体的,故而分析性差、针对性差是难以避免的缺点。但是,中医学也具有经验丰富、治疗疾病病种广泛、不良反应小、药物易得加工方便等优点,也得益于其采用整体观的哲学思维。

        整体观的哲学思维在中医学的治疗手段中亦有体现,如中药不论是植物类、虫类还是矿物类,都是以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有机体来治疗人体这一生物有机体,即将一种或几种有机体作用于另一个有机体,尽量保持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整体性,并旨在促进机体的自身恢复,故而治疗的不良反应小。而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亦旨在保护人体的完整性,并促进引导其身的恢复。除非必要的外科手术,中医很少采用手术或者将外物介入人体的治疗手段。

1.2 西医学哲学思维的特点

        西医学哲学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还原论分析思维,且西医学具有“显科学性”与“隐哲学性”。西医学的“显科学性”使其可信度高,说服性强,这也是现代西医学迅速风靡全球,并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主要原因。

        西医学哲学思维的基础是“原子论”,“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故形成各种事物,原子的运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根据原子论观点形成的机械论和还原论决定了西医学哲学思维的性质。有学者认为,西医学哲学思维的理论基础是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分析,治疗理念是对抗疾病,治疗目标是治愈疾病。西医学哲学思维看待世界是无机的,其看待疾病和人体是分离的,其研究分析方向正在朝将人体和疾病分为越来越小的单元发展。

        比起经验的传承,西医学更注重理性的分析,故其在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药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加之物理、化学、分子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在疾病的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优势也不容忽视。


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 中医学的科学性

        中西医结合的首要前提是要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就科学知识的本质而言,其具有累积性、暂时性、可重复性、创造性、公开性、可预测性的特点,而中医学完全符合上述特点,故而是合格的科学知识。

        就科学的核心内容而言,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理”与“用”两个方面,“理”是探索事物规律的规则与框架,“用”则是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手段。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中医学之“用”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学偏于“用”而轻于“理”,全将中医之“理”托之于中国古代哲学,虽然有实用性强且方便解释和思考的优点,但因缺少还原分析和实验论证的过程,其证据不足、可信性差的缺点在与西医学的竞争中日益突显。

        就源头而言,中医学知识是基于对客观事实丰富的观察经验总结出的,中医学的医学思维过程是基于正确的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没有不科学的理由。就疗效而言,中医学已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检验,目前在与西医学的激烈竞争中,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也日渐突显。

2 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和疾病,虽然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不同,但同一研究对象注定了两者具有研究的重叠性和众多的可结合点。

        中医学和西医学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延长人类的寿命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西医学以针对病原体治疗为主,打败病原体的同时自然有助于身体阴阳的调和;中医学以调和人体阴阳为主,人体阴阳调和的同时自然有助于驱除病原体。

        我国医学工作者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道路上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沈自尹教授等便通过检测肾阳虚患者与健康人尿17羟值的变化,证实了尿中17羟值的变化与肾阳虚关系密切,首次证明了中医证候具有物质基础。近年来其团队广泛采用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干细胞研究的研究等方法,在肾阳虚本质、肾虚与衰老、肾藏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现代医学研究中,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内分泌、神经系统、人体免疫等人体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突破,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郝一鸣等筛选出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湿证的尿液蛋白标志物,构建出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湿证诊断模型。刘萍等认为可以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代谢组学变化,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寻求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实现了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胡凯文教授亦提出恶性肿瘤“绿色治疗”的观点,提倡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微创技术纳入到中医外科体系。由此也从实践角度验证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陈凯先院士将中西医结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两种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第二层次是理论上的结合,形成新医学和新药学;第三层次是思维方式的融合,也就是哲学层面的融合。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即“两种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并力求在理论层面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十分艰巨。广大医学研究工作者应在哲学层面上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树立坚定的信心。早在1991年,就有学者提出“中西医结合需要新的哲学”的观点,这个新的哲学,应当是涵盖了中医学和西医学哲学思维的优点并能互补其不足的哲学;之后,有学者在总结中西医哲学思维优缺点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元衡论”。应当明确的是,哲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而中医学“整体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西医学“还原分析观”的哲学思维方式,两者各有千秋,有利有弊,而将两者融合的中西医结合的哲学思维方式,其目标是综合二者的优点并补其不足,必然成为医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正确方向,故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科学的和可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