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类型。多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动脉硬化、风湿症、红斑性狼疮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较常见的病因。 血栓形成三要素: 1.血管内皮损伤; 2.血流缓慢; 3.血液黏度增高。 在动脉壁病变(内膜肥厚粗糙)的基础上,管腔变窄,同时血小板破裂,使红细胞、纤维素等粘附于粗糙处,血小板破裂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能促使血小板再聚集,血栓不断增大而最终阻塞血管。当病变发生于脑动脉主干或脑皮质支动脉,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俗称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如下: 1.中老年患者多见,进展缓慢,常在睡觉或安静状态时由于血压过低、血流减慢、血黏度增加等因素促使血栓形成而发病。可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1-2天达高峰。 2.脑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相应地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不同。 3.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神志清楚),在发生基地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最终导致死亡。 4.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表现为急性发生一侧肢体乏力(瘫痪)、麻木(偏身感觉障碍)、言语困难等。 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肢体力弱等。 如果发现有人这些表现,应考虑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及时就治。 冬季天气寒冷,又到了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运用如图快速辨别脑中风的方法识别出中风病人,及时就医,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 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1.控制高血压病、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积极防治高脂血症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 3.要控制其他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久坐不动,不爱喝水等,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脑血栓形成的一项重要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贺力,四川省民政康复医院主管护师,临床营养师,国家高级技能公共营养师,四川省营养学会会员,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五期学员。 |
|
来自: 诚实k5p4su29p4 > 《春生文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