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胃病聂惠民

 柴桂苓 2017-12-18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包括西医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聂惠民教授善用经方,对于胃痛属寒热错杂证者,用寒温并调法,以半夏泻心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加减化裁;对于少阳不和,胆热犯胃证者,用和解少阳法,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于痰热互结证者,用清热化痰法,采用小陷胸汤与小柴胡汤合方治之;对于脾胃阳虚、水气不化者,则采用温阳健脾法,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之。

1寒温并调法
①隋某某,女,54岁,2005年6月10 日初诊。胃脘部胀满疼痛不舒十余年,近日加重。三个月前胃镜检查提示:胃大弯侧可见片状出血及炎性结节息肉样改变;胃窦粘膜红白相兼,花斑样改变,可见散在炎性结节。刻诊:胃脘部胀满疼痛不舒,便日一行不成形,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睡眠不佳,脉沉弦细,苔薄。证属寒热错杂痞,是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气机失常所致,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3g,党参15g,干姜5g,柴胡10 g,藿苏梗各10 g,砂仁6g,香橼10 g,香附10 g,生苡仁30g,生芪15g,茯苓15g,炙鳖甲12g,7剂水煎服。2005年6月17日复诊:服上方后,胃胀减,便转和,继续以前法调理巩固。前后服药3个月余,半年随访,胃脘转和,消化力转佳,体重增加。胃镜复查:胃大弯及胃窦部炎性结节息肉样改变消失。
按):本患证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所致的心下痞,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伤寒论》虽云半夏泻心汤之痞为“ 但满而不痛‘’,但聂师认为不要完全拘泥于原文,临床上有胃脘疼痛比较明显的,也有隐隐作痛的,轻重不一,并非绝对不痛。聂师善用此方,胃脘痛证见心下痞满、时时呕逆、大便稀溏、肠鸣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脉沉弦,皆可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之。本患方中,酌加柴胡、香橼、香附、藿苏梗理气止痛;砂仁、生苡仁、茯苓健脾化湿;生芪益气补中。另外针对胃大弯及胃窦粘膜炎性结节息肉样改变,聂师加炙鳖甲以软坚散结。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胃脘转和,消化力转佳,体重增加,胃镜复查:胃大弯及胃窦部炎性结节息肉样改变消失,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②杨某某,男,41岁,2005年7月22日初诊。胃脘胀满疼痛,患慢性乙型肝炎数年。刻诊:胃脘胀满疼痛,遇冷则甚,右胁不适,伴头晕、乏力,心烦,口苦、便稀日三四行,舌质暗红,苔淡黄略厚,脉沉弦。证属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治以清肝胆之热,温脾胃之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法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g,党参20g,炙草6g,柴胡10 g,干姜6g,茯苓20g,炒白术15g,桂枝5g,砂仁6g,凤尾草12g,生芪15g,郁金10 g,14剂水煎服。
2005年8月12日二诊。服上方二周后,胃脘胀满减轻,便次减少。上方加藿苏梗各10 g,炙内金20g。21剂水煎服。
2005年9月23日三诊:胃脘已无胀满,乏力感减轻。上方去藿苏梗、郁金加天花粉10g,怀山药15g,继续调理巩固疗效。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本是外感病误治,汗下两伤,津液受损,邪气内传,病入少阳,而致少阳不和兼气化失常之证,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寒热错杂的肝脾疾患。本患为慢性乙型肝炎,其临床表现既有头晕,心烦,口苦,右胁不适,舌质暗红,苔淡黄略厚,脉沉弦等肝胆郁热之证,又有胃脘胀满疼痛,遇冷则甚,乏力,便稀日三四行等脾胃虚寒之象,而本方属于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用之颇为得当。方中酌加黄连寓半夏泻心汤于内;加生芪,茯苓,炒白术,砂仁增强健脾祛湿之力;郁金疏肝理气;凤尾草清热利湿,调理二月余,胃脘胀满除,乏力感减轻,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2和解少阳法
高某某,男,45岁,2005年5月24日初诊。胃脘胀满疼痛数年,有灼热感。其本人即为西医,服西药效果不佳,并厌其副作用,经人介绍求治于聂师。胃镜检查:胃窦粘膜片状红肿,花斑样,以红为主。HP(+)。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刻诊:胃脘灼热疼痛,心中烦闷,纳呆,返酸,便和,苔薄,脉沉弦。证属少阳不和,胆热犯胃。治以和解少阳,清热和胃。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 g,党参15g,生芪15g,香附10g,郁金10 g,藿苏梗各10g,黄连10 g,连翘12g,生草6g,干姜4g,炒神曲15g,煅瓦楞30g。
2005年6月14日二诊。服上方三周后,胃脘灼热疼痛锐减,食欲转佳。上方去藿苏梗、干姜、元胡,生草易为炙草,生芪易为炙芪。2005年8月4日: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理,胃脘转和,已无灼热疼痛感,纳佳,便和。
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能外解半表之邪,内清法里之热,能升清降浊,通调经腑,不仅硫泄肝胆,而且调理脾胃,故在临床上将其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的急慢性胃炎、肝炎、胆石症、胰腺炎等疾病,本例即是。96条小柴胡汤主症:“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101条又云:“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患心中烦闷,纳呆,脉沉弦,符合小柴胡汤证,有是证用是方。方中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香附、郁金理气止痛;加生芪助党参健脾益气;煅瓦楞制酸;炒神曲健胃消食;针对胃窦粘膜片状红肿,花斑样,以红为主,且H P( +) ,聂师认为是内有热毒邪气,故加黄连、连翘、生草以清热解毒;干姜用量较小,意在制约大量苦寒药的败胃以保护胃气。另外,藿苏梗是聂师治疗胃脘痛常用的一对药。苏梗辛香温通,长于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藿梗气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湿止呕,行气止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理气宽中,消胀止痛的力量增强。调理两月余,胃镜未复查,但临床显效,胃脘转和,已无灼热疼痛感,纳佳,便和。


3清热化痰法
朱某某,男,56岁,2005年7月5日初诊。胃脘不适数十年,近年来胀满加重,今年在某西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其病理诊断为胃窦粘膜慢性活动性胃炎,腺体轻度萎缩,淋巴组织增生,HP(+)。患者素有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炎。刻诊:胃脘胀满疼痛,有灼热感,时有嗳气,口中粘腻不适,纳谷尚可,便日一行,脉沉滑略数,舌质略红,苔淡黄。证属痰热互结,治宜清热化痰,用小陷胸汤与小柴胡汤合方加减。处方:瓜蒌皮12g,法半夏10g,黄连5g,党参15g,生芪15g,柴胡10g,黄芩10g,生甘草6g,郁金10g,香附10g,藿苏梗各10g,旋覆花10g,乌贼骨12g,浙贝10g,7剂水煎服。
2005年7月12日复诊:服上方后,胃脘转和,灼热不显,自觉口中仍有粘腻感。上方去旋覆花、香附,加茯苓12g、佩兰10g,继服10剂。
2005年7月22日三诊:服上方后,胃脘转和,灼热感消失,暖气止,口中舒适,舌苔渐退,脉沉略滑。上方去佩兰,加枸杞15g、泽泻15g,继服14剂。
按):在《伤寒论》中,本方用于痰热互结所致“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的小结胸病。临床上,凡属痰热互结于中上焦的病症,皆用本方加减治之。本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口中粘腻不适,脉沉滑略数,舌质略红,苔淡黄为痰热互结之征,前面已述小柴胡汤不仅疏泄肝胆,而且调理脾胃,小柴胡汤可助小陷胸汤清热化痰之力。方中另外酌加郁金、香附、藿苏梗理气止痛,因为患者嗳气,故加旋覆花降气止呃;生芪益气;乌贼骨、浙贝制酸止痛。


4温阳健脾法
牛某,女,51岁,1986年初诊。患者胃病数年,胃脘疼痛,胀满不适,自觉有气上冲逆,胸中堵闷,时有嗳气,口干不欲饮,稍饮则停于胃中,纳谷不佳,两下肢肿胀,小便短少,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周围呈环状黧黑,舌苔自而厚腻,舌面水滑,两脉沉弦有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脾胃阳虚,水气不化,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健脾,平冲和胃。宗苓桂术甘汤化裁,方用茯苓15g、桂枝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6g、炒苡仁12g、党参10 g、砂仁6g,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胃痛与气上冲逆皆减,下肢肿胀亦减。以后按前方化裁,进药月余,面色转润,两目黧黑消食,诸证皆除,二年未复发。
按):本患者“ 胃脘疼痛,胀满不适,自觉有气上冲逆,胸中堵闷",与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相同;“ 口干不欲饮,稍饮则停于胃中,小便短少,两目周围呈环状黧黑,舌苔白而厚腻,舌面水滑,两脉沉弦有力",为中焦脾虚水停之脉证,故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平冲和胃,酌加党参、炒苡仁、砂仁增强健脾去湿之力,用药与证情丝丝相扣,故效如桴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