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11大法则

 老玉米棒 2018-11-15

中医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11大法则

(1)疏肝和胃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主要证候有头弦易怒,胃脘胀满迁引胁肋,游走窜痛,呃逆、嗳气、泛酸、食入胀甚,饮食减少,或有大便溏泻、苔白脉弦等。

处方:白芍40g,川楝子、香附、陈皮、白术、枳实、柴胡各15g,甘草10g。

(2)疏肝泻热

本法适用于肝郁热结之证。主要证候为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吐酸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苔白干。

处方:柴胡、枳实、黄芩、半夏、生姜各15g,白芍30g,大黄10g,红枣5枚。

(3)疏肝滋胃

主要证候为胸胁满闷,胃脘灼热痛,食纳减少,口干咽干,手足烦热,心悸少寐,消瘦,大便干,尿黄,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处方:生地、麦冬、川楝子、白芍各20g,香橼、茵陈、沙参、石斛各15g。

(4)健中温脾

本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主证脘腹挛缩痛,喜暖喜按,畏寒,四肢不温,脘痛发作有似牵拉样,口泛清涎,口淡便泄,舌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缓。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40g,生姜25g,红枣8枚,白术、甘草各15g。

(5)益气健脾养胃

用于脾胃虚弱证,证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饱闷,泛吐清水,痰多,气短乏力,消化不良,泄泻,面色无华,四支不温,舌淡,脉虚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扩张等。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半夏、陈皮各15g,木香7.5g,砂仁、公丁香、甘草各10g。

(6)消食和胃

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恶食嗳腐,腹痛或泄泻等症。若脾胃不虚,可以用此法;如脾有虚弱,又当配以健脾胃药,消补兼施。积滞不甚而而虚象较甚者,投药可以补多于消;虚象不甚而积滞较甚者,用药宜消多于补。

通常脾胃不虚仅食滞胃不和者可用下方:麦芽30g,焦山楂、莱菔子、陈皮、大白各15g,甘草10g,鸡内金、神曲各20g。

(7)清胃温脾

适用于寒热互结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灼热,吐酸,嘈杂嗳气,肠鸣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

处方:黄苓10g,川连、公丁香、吴茱萸、干姜各7.5g,甘草、半夏各15g,大黄5g。

(8)活血通络

用于久痛入络,胃络淤阻之证。临床表现为胃脘刺痛,痛在定处,拒按,食后较甚,或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沉。

处方:当归、丹皮、桃仁、赤芍、红花、桔壳、柴胡、丹参各15g,生地20g。

(9)疏气温中

适用于气郁中寒之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痛,胁下胀满,喜暖怕凉,呕恶呃逆,泛酸多吐清水涎沫及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或便溏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数迟或沉迟。

处方:吴茱萸、干姜、肉桂、元胡、甘草各10g,广木香7.5g,紫苏、乌药、醋香附、青皮、白术、茯苓各15g。

(10)和中安蛔

适用脾胃不和、上热下寒之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咽干,腹胀痛泻泄,舌白糖腻,脉弦缓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肠炎一类患者。

处方:乌梅、槟榔各20枚,党参15g,黄柏、桂枝各10g,干姜、川椒、黄连、附子各7.5g。细辛5g。

(11)脾胃湿热

证见胃脘痞满,嗳气恶心,嘈杂吐酸,口苦而干,纳入身困,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实。

处方:苡米、香附、滑石各20g,枳实、白术、半夏、白叩、通草、淡竹叶、黄芩各10g,生麦芽15g,川朴3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