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谈有与无-城市建设 辩证法

 Simon崔 2017-12-19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迈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大量人口涌入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城市的经济文化取得空前发展。但是,城市建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显著因素。

师古以适用,是千百年来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今天,面对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更有必要把目光投向先贤的智慧。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朴素辩证法,穿透时空的迷雾,依然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芒,对于新时代破解城市建设中的弊端,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充分利用城市建设中的“有之利”。圣保罗的兴衰,充分证明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决定着城市功能布局、影响着城市基本风貌、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要注重利用“设计之利”,以面向历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姿态,体现传承性,时代性、科学性,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导向作用。此外,无论是圣保罗的兴衰,还是18世纪巴黎的新桥;无论是古罗马的斗兽场、剧院和公民广场,还是今天随处可见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和广场;都可以看出,在城市建设中,公共领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要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之利”,加大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力度,充分激活公共空间促进不同阶层交往、培育公民意识、激发文化和商业繁荣的功能,让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剂、文化孵化器。

深入挖掘城市建设中的“无之用”。传统国画讲究“留白”,白处补以意,无墨处似有画,留下无穷意境,成就了至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艺术作品中的“无之用”。城市建设中,也需要注意“留白”,深入挖掘“无之用”。一段时期内,在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有”而忽视了“无”,对效率、经济和速度的追求替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比如,商业开发一再地挤压人文环境,生态造景也只是为了美观诉求,于是纵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带给群众的观感也只是水泥森林;纵然楼台亭阁、绿柳成荫,群众的体验也只是“有景无人”。进入新时代,在城市建设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和人居活动空间充分“留白”,商业开发面对城市的历史人文基因多一些谦卑和敬畏,生态改造更好适应和融入居民生活体验,用城市建设中的“无”,换来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最终要实现城市建设中“有”和“无”的“相需为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个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把地面上的“蜘蛛网”搬进了地下的“集体宿舍”,用地下的“有”换来了地上的“无”,实现了城市空间的潜力倍增。而西方国家城市无论是中心区还是边缘地带大尺度、复合化的空间功能,也样启发我们,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综合建设,把有和无统一起来,实现“相需为用”。在体现差异性、区分功能性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城市空间的复合功能,把经济追求、生态功能、美观诉求和群众生活的宜居便利统一起来,实现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统一。

“城,所以盛民也。”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只有更加牢固树立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吸取东西方城市建设中的一切有益经验、先进典范,才能让城市建设中“有”“无”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才能让城市和谐宜居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