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有素问 |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为什么73 2017-12-19


2017-12-18 蔷薇 腔调中医





电影《寻梦环游记》的背景,是墨西哥的亡灵节,亡灵的世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亡灵们在那过着和阳间差不多的生活,虽然身体只剩下白骨,但他们考究的衣冠和与凡人无二的喜怒哀乐,让人感觉他们活得风生水起。死亡对他们来说,看上去只是一个驿站,所有离别的人在那里重逢。

 

每年到了亡灵节那天,亡灵们还可以踏过用万寿菊花瓣做成的桥梁,去阳间探亲,在亲人的房子里纵情欢乐。

 

有评论文章说这部电影体现了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描述的墨西哥人的“生死观”:“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轻易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却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爱。”

 

表面上看,的确如此,《寻梦环游记》中表现的死亡文化独树一帜,亡灵在令一个世界里纵情狂欢,有摩天大楼,有轻轨地铁,有演唱会,有烟花秀,有才艺赛,每年的亡灵节更弄得像狂欢节一样。

 

然而,真是如此么?

 

别忘了当终极死亡降临,被活着的人彻底遗忘的猪皮哥的骷髅最终灰飞烟灭,化作尘埃漫天飞扬的时候,整部影片弥漫着的无边忧伤。

 

因为亡灵在亡灵世界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生前认识的人还记得他们。

 

电影里有一段对话,埃克托说当女儿Coco忘记了他的时候,他就会灰飞烟灭。

 

米格说:“现在我认识你了啊,所以你不会灰飞烟灭的。”

 

埃克托哀伤地说:“要生前认识的才有用。”

 

所以贯穿整部影片的《Remember Me》实际上是亡灵们的集体诉求,也表达了他们心底最怕的事,简直就是他们的呐喊与嘶吼:

 

“请记住我,一旦你忘记我,我将堕入无边黑暗,再无人拥抱我。”

 

剧情大家都很熟悉,此文不再详述。我们再来重放一遍影片的结尾部分:米格弹起吉他,唱起“Remember Me”,唤起了曾祖母Coco的回忆,拿出了珍藏着的埃克托的照片,埃克托终于有了机会重归祭坛。于是本来随着Coco渐渐衰老丧失记忆,而在亡灵世界里奄奄一息的埃克托,重新在亡灵世界活得生龙活虎。在第二年的亡灵节,还能和全家老小一起,踏过花瓣桥,回到阳间亲人的房子里载歌载舞。

 

影片划上了一个光明欢乐的句号,很多人为影片中的亲情感动得泪如雨下。

 

等等,这里好像有不对的地方。

 

第二年的亡灵节,Coco其实已经死去了,照片上了祭坛。她肯定不是亡灵节那天死去的,所以在这个亡灵节之前,已经无人记得埃克托,他在亡灵世界已经灰飞烟灭了。这是一个特大的bug啊。


另外,照电影中的法则,必须是有生之年认识的人记得亡灵,亡灵才能活下去。那么有生之年认识的人,也至多不过百年寿命,就算一百年来每年都能回家狂欢一次,最终所有认识自己的人都死去或丧失记忆之后,亡灵也会迎来终极死亡。

 

因此埃克托最先的思路是对的,回去见一面Coco就好,这个比较合乎事实。

 

我不信其他亡灵不知道终极死亡是必然的,所以“Remember Me”这首歌,其实是一种无谓的努力。即便目前被记住又怎样,没有什么逃得过时间,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这样的亡灵世界看似欢乐,却是依赖于别人的记忆而存在的,随着记忆的消失而消失,终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所以前面那段墨西哥作家的话,说墨西哥人“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究其根本,他们调侃、同寝、庆祝的不是终极死亡,而是被人怀念着,可以在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亡灵世界纵情狂欢,每年还可以回家探亲的“非终极死亡”而已。

 

亡灵们为什么会如此害怕终极死亡?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终极死亡,才会让他们如烟飘散,在这个世上,不再会有一丝痕迹。

 

于是他们在亡灵世界里,用狂欢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真正想清楚和面对这个终极死亡。也许类似乱世如魏晋时代士人们的及时行乐心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所以哪里来的“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呢?

 

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幽冥之事究竟难言,因为黄泉碧落,天堂地狱,谁也没去过。

 

记得哪位外国诗人笔下有一句很狡黠的诗:“地狱太热天堂太冷,我只适合留在人间衰老”,其实就是不想死嘛。

 

是啊,谁想死呢?

 

生老病死,死最可怕,因为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终究,是怕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吧。

 

因此屈原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但被世界遗忘,不是很正常和平常的事情吗?一般人的生死,除了自己的亲人会记得会关注,谁会在意呢。君不见,即使是古往今来帝王将相的名字,被后人记得的也寥寥无几,更何况普通人。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陶渊明看得透彻:“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后的世界,充满黑暗孤寂。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写得好:“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

 

死后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此荒凉与空寂,但这也正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生与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如同昼与夜并存,才能构成完整的一天。方生方死,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是注定要死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日本江户时代的诗人小林一茶写道:

 

终有一死,是的,准备好,准备好,花儿反复叮咛

 

我们在世上,边看繁花,边朝地狱行去

 

很寂灭是不是?

 

但他还写道:“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一切皆空,那是自然,然而。

 

他没说然而之后是什么。那么然而之后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相生相克的道理,情花的旁边长着解药断肠草。前面也提到在魏晋乱世,士人多充满对生命短暂的忧虑,因此这个答案,反而可以去魏晋时代的文章里找。

 

比如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谈到的生死修短问题:“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而解脱的方法就是记录下当下的感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不管时间如何过去,岁岁年年人不同,但花终相似,情感也无二。于是,千年之后的我们,每当读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永和九年的茂林修竹,流觞曲水便在对我们畅叙幽情,于是由此而生的感发可以跨越时空与死亡。

 

叶嘉莹老师讲诗词也反复强调这个感发,往事越千年,那一刻早已时过境迁,作者也早已不在人间,但当时的感发可以在笔墨中永存,不论何时何地,都会让读者感同身受,那一刻的生命,永远栖迟于代代相通的文心之中------此之谓文章不死。

 

文章只是一种载体,感发也可以表现为其他形式,比如书法与绘画。这就是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万人空巷的原因,因为人人都想去体会一下十八岁天才少年笔下的青绿大宋,让千年之前的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在自己的眼前心中,呼之欲出

 

记得几年前在一位前辈府上,有幸品尝过三十年老陈皮泡的茶,至今仍难忘全过程。随着一次一次的冲泡,属于陈皮的似水流年于杯中重现,次第回归最初的状态,由苦涩到香甜,最后回到清淡,似乎感受到陈皮还是橘子的时候,在枝头摇曳,旁边山风轻轻吹过的情景。

 

尘梦弹指一杯中,秋月共春风。欸乃山水俱茫茫,袅袅犹记当年几橙黄。

 

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我知道方生方死,一切皆空。那又怎样?

 

因为我还知道,然而之后有惊喜存焉,于是活着的每一刻,都可以是花影下的美妙惊喜。

 

就如同,每次读到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脑海里出现的那个绿树成荫的夏日午后,你正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坐看天光云影,忽然听到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中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