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旧俗·冬至

 吴越尽说 2017-12-19
  作者:沈莹宝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12月21或22日。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就已经用土圭测定出了冬至,它是最早测出的一个节气。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之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就进入了最寒冷的季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冬九九”之说。“冬九九”又称“数九”,它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候。民间流传的《冬九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它描述了冬季气温变化的大致情况,九九八十一天结束时,天气就快暖和了。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冬九九》歌的版本也会稍有不同。
   此外,民间还有作“九九消寒诗”、“九九消寒图”、“画九”、“写九”等不同习俗,有着极为浓重的文化气息。“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图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个九填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大功告成。填充时,每天所用的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来定,晴为红,阴为蓝,雨为绿,风为黄,雪为白,于是一幅“九九消寒图”成为一张有趣的气象记录表。此外,还有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梅花,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在缺少科学的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还以冬至日的天气情况来预测冬季的天气状况。盛泽旧时有“晴过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晴过年”、“头九暖,九九寒”的民谚。认为冬至日如果是晴天,那么春节期间必定下雨;如果冬至日下雨,春节时则为晴天;如果冬至日开始的头九天气暖和,那么整个冬天会特别冷。其实,这样的预测缺少科学依据,现在有了准确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民谚已经不再有参考价值了。
   冬至俗称冬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周朝以冬至之      月为正月,作为一年的岁首。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之月不再是正月,但冬至节依然是最重要的节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会举行节庆活动。
自周代起,冬至日就有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上苍消除疫疾与灾荒。在《周礼》中,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载。汉代时,冬至节朝廷例行放假,官场上还流行相互拜冬祝贺的礼俗,称之“贺冬”。《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也在冬至时歇市数天,亲朋之间相互拜访,各以美食相赠,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魏晋南北朝时,冬至称为“亚岁”,官员要向皇帝祝贺,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晋书》上有“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并重,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之后,冬至逐渐成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官员之间也会互相投贴祝贺;在民间,百姓们要在这一天祭祖,并向父母尊长礼拜贺节。
   盛泽人历来十分重视冬至节,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明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冬至谓之亚岁,邑人最重是节。前夕名节夜,家家祭灶,有用荤品者,祭毕,家人聚而食之。明日,官府民间各相驰贺,一如元日之仪春。粢糕以祀先祖,并以馈赠,更速宴饮,谓之节酒。罢市三日。”
   俗话说,先有冬至夜,后有冬至日。冬至的前一夜,俗称冬至夜,是一年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夜,因此民间对此夜格外看重,有“有钱吃一夜,没钱困(睡)一夜”之说。此夜,家家要过节、祭灶,祭祀祖宗和灶神,祭祀结束后,全家饮酒聚餐,犹如过年一般。穷苦的人家虽然没有好酒菜,但一样要祭祖、祭灶和饮用冬至节酒,然后早早地上床睡觉,好好地享受这最长的一晚。
    冬至日,官府和民间都有相互祝贺冬节的习俗,就像大年初一贺节一样。旧时,冬至节时,一些商号店铺还会放假三天,全民同乐。
旧时,民间尤为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清明、夏至、七月半、十月初一、冬至、除夕都是祭祀的重要日子。冬至节,不但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有些尚未下葬的灵柩、灵骨,也往往选在冬至节时入土为安。
    在盛泽,旧时还有一项冬至节陋俗。据清同治《盛湖志》记载:“十一月,冬至前数日,僧家录亡人姓氏,遍送施主,谓之节关。至是日,祭毕焚之。”冬至前,一些佛寺的僧人将有钱人家的先祖名号写在黄纸上,送到相关的人家,名为“节关”;在冬至节祭祀之后,再将“节关”焚化。一些有识之士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庭祭祀先祖何劳僧人插手,因此一些读书人家往往置之不理。
    经过数千年的延绵发展,冬至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馄饨、饺子、汤圆、赤豆饭、米糕等成为各地的民众在节日期间争相食用的节令食品。
自古民间就有“冬至馄饨(或饺子)夏至面”之说。早在南宋时,临安(今杭州)人就在冬至日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之后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冬至美食。后来,北方的多数地方形成吃饺子的习俗,有“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一些地方还有冬至日吃羊肉的习俗,还以羊肉作为敬送长辈的礼品。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夜吃赤豆糯米饭、米糕和汤圆的习俗。冬至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子,象征团圆和圆满,既可用来祭祖,也可以赠送亲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旧时,盛泽的人家要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如加入桂花酿造,则更加香气袭人。与浙江相邻的地区还在冬至时吃桂圆烧鸡蛋,这是嘉兴人的习俗,老人说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桂圆烧鸡蛋的话会冻一夜、饿一夜。因为古代曾经以冬至为新年岁首,因此民间还有“吃了冬至夜饭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在养生学上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因为冬至过后是最寒冷的季节,许多疾病会加重病情,此时注重保健、养生十分要紧。

  日晷

  “九九消寒图”
  清代的“九九消寒图”

  饺子


  包饺子

  赤豆糯米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