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观点说苏东坡是写词的外行?

 qetyuuopp 2017-12-20

谢谢邀请。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允许我从一个东坡的故事开始。

38岁,密州知州(市长)任上的苏轼,写信给一个好友。信中说:最近我狩猎多次,猎物不少,收获颇丰。另外,还写了一些打猎的词作。这些作品,需要袒胸露乳,赤膊上阵的东周壮士跺着脚,扯着嗓子,才能唱出味道来。最后不忘自我评价说,这些词“自是一家,呵呵”。

然后,随信附上他认为自成一家的词作。这就是今天被称为豪放词的开山之作,也是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说实话,苏轼写信给朋友的时候,内心一定没有那么强大瓷实。毕竟,词,作为“言情”的“诗余”,作为勾栏瓦肆的流行歌,作为文人士大夫“八小时”之外的消遣曲,从诞生到发展都有特殊的氛围。更有甚者,已经撰文界定:词,必须从美丽的女人樱桃小口里唱出才有味道。男人嘛,就免了吧!实际上,词,也是这么按部就班的流转发展的。

“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也就是说柳永的靡靡之音才是主旋律。其他的不在此列。

苏轼词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可以说是打破常规的标新立异,是独树一帜的平地惊雷;是一柱擎天的开宗立派。怪不得,一开始,他也很羞涩的“呵呵”。

不过,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加上,“万人迷”苏轼的号召力,他独辟蹊径“以诗为词”,独成一派,自是一家,并被逐渐接受,到广受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这些还都是表象化的因素,那么深层次的原因就应该是他万事“无不能如诗”,信手拈来的才情;应该是他空灵飘逸,仙风道骨的做派;应该是他识尽人生况味,直入心扉的共鸣;应该是他随遇而安,娓娓道来的开智。。。

无论是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无论是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无论是他“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无论是他“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执拗,无论是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任性,无论是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恬淡,无论是他“人生有味是清欢”的素雅,无论是他“昨夜殷勤三更雨,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适,无论是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无论是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泣血,无论是他“何日功成名遂了,归乡,醉笑陪公三万场”的情愫,无论是他“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弄情,无论是他“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的邂逅,无论是他“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伤感,无论是他“千里英雄气,一点快哉风”的喟叹,无论是他“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困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释然。。。。这些才是他开一代先河,并被认可的根由。喜闻乐见,才能脍炙人口。

当然,所有这些拿着词的标准尺来衡量都未必“合格”。因为词要符合音律,因为词要合仄押韵,因为词有“清规戒律”,因为词要承接传统。

所有的条条款款框框,在东坡那里,都可以改变。因为他的文思“犹如万斛泉源”,汩汩流淌,一日千里。“行于当行之时,止于不可不止之处”;因为好酒的他,每一个指节都咝咝冒着酒气,吐着文思,一挥而就便是千古文章;因为好友的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无人无事无时无处不能入诗入词高歌浅吟;因为用情的他,纵横卑阖间已然汪洋恣肆,举手投足时铸就不朽经典。

“千古才女”易安居士李清照,曾经著述说:东坡的词,犹如用勺子在大海里面盛水,那简直就是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但是,不合音律。换言之,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词。

那我要弱弱的问一句:朗朗上口,传唱不衰,妇孺皆爱,穿肠走心,风簸浪淘,历久弥新,这不叫词叫什么呢?

关于他,还需要蹭“行家”的wiff上网,立万扬名吗?他说“行”就行,“不行”也行,不服不行。他不“行”,谁还能行!?

不知道哪位大咖和稀泥:如果说词有两种,一种叫“词”,一种叫“东坡词”。

深以为然,严重同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