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n

 GXF360 2017-12-20
Sn-Ag复合粉末低温过渡液相连接Cu/Ag异基金属

Sn-Ag复合粉末低温过渡液相连接Cu/Ag异基金属

邵华凯1, 吴爱萍1,2,3, 包育典1

(1.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北京 1000842. 清华大学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3. 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 要: 基于锡-银复合粉末低温过渡液相连接,研究了银含量对接头组织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接头组织由界面扩散反应区和粉末原位反应区组成. 随着银含量的增加,原位反应区Ag3Sn数量增多而晶粒尺寸减小,且扩散反应区IMC层厚度减小;当银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超过70%时,接头中残留大量银颗粒,并伴随孔洞的产生. 接头力学性能随银含量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5%时达到最优,抗剪强度超过35 MPa,显微硬度为70 HV左右. 银含量较低(≤55%)时接头主要断裂在原位反应区,较高时(≥70%)则断裂在原位反应区与扩散反应区的界面处.

关键词: Sn-Ag复合粉;TLP连接;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断口分析

0 序 言

随着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油气钻探等工业领域的发展,工业界对高温电子器件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第三代半导体(宽禁带半导体,如SiC和GaN)具有禁带宽度大、功率消耗低、热导率高等特点,能够承受更高的工作温度(>400 ℃)[1-3]. 这种高温应用的趋势给微电子技术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软钎焊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先进电子系统的制造要求. 低温过渡液相(transient liquid phase, TLP)连接技术因具有低温连接、高温使用的特点,被业界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高温封装方法. 它通过高熔点的金属(如铜、银)与低熔点材料(如锡)之间发生扩散反应,形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MCs)连接层来实现芯片与陶瓷基板的互连,因此接头具有较好的抗高温性能[4].

低温TLP连接是一个扩散驱动的反应过程,先形成的化合物层对基板元素扩散具有阻挡效应,故完成等温凝固阶段所需的时间往往较长(>60 min)[5],这在工业应用中是不可取的. Ji等人[6]采用超声辅助的方法,通过声空化效应引起的空蚀作用加快基板元素的溶解,进而加速IMCs的生长过程,然而超声作用对器件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加工结构还有待研究. Liu 等人[7]在微米铜粉表面化学镀锡而制备出焊料,利用这种包覆层结构也能显著缩短工艺时间,但是存在镀锡层厚度不可控、接头中残留孔洞、连接压力较大等局限性.

近几年,采用锡-铜、锡-银混合粉末低温TLP烧结来实现高温器件的封装已成为研究热点. 这种方法不仅所需工艺时间较短[8],而且其接头导热导电性能更高,甚至不需在芯片表面沉积金属就能实现互连[9]. 学术界在接头热可靠性能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比如高温时效、热循环试验等等,但是对粉末配比优化、烧结过程、接头断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因此,文中选择铜和银作为基板材料,设计了不同配比的锡-银复合粉,从而展开了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

1 试验方法

设计粉末配比并制备出不同类型的焊料. 以锡和银恰好转变为Ag3Sn来进行理论计算,即

===2.73

(1)

式中:mAgmSn分别表示银粉和锡粉的质量;MAgMSn分别表示银和锡的摩尔质量. 通过计算,锡银的质量比为27∶73. 因此,以73%(质量分数,下同)作为基准,分别制备了银含量为20%,35%,55%,70%和85%等五种焊料(编号依次为S20A,S35A等). 制备过程中,并按相应的质量比称量粒径小于3 μm的锡粉(99.9%)和粒径为23 μm的银粉(99.9%)并混合,添加少量还原粉后加入丙酮稀释,在磁搅拌作用下保持2 h从而促使银、锡粉末混合均匀.

在尺寸为φ10 mm×5.5 mm的纯铜柱表面电镀2035 μm厚银层作为下基板,酸洗后,在待连接表面涂覆一定厚度的焊料层. 将尺寸为φ6 mm×5.5 mm的纯铜柱端面抛光作为上基板,并与上基板装配成三明治结构. 连接试验在真空条件进行,连接压力为0.1 MPa,待真空度小于2×10-3 Pa后开始加热,加热方式为电阻辐射加热,在300 ℃保温30 min结束并随炉冷却.

将连接试样镶样后,依次通过400600100015002000号碳化硅砂纸预磨,并抛光制成金相试样.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接头组织形貌. 为了测试接头力学性能,采用FM-800显微硬度计测试显微硬度,其中加载力为1050 g、加载时间为10 s;并通过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 1500D对试样进行剪切测试,剪切速率为2 mm/min,取三个试样平均值作为测量强度.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接头组织

图1显示的是采用不同焊料连接时对应接头的组织形貌. 液相锡分别与基板扩散的铜、银元素发生反应而形成IMC层,也与焊料中的银颗粒反应形成Ag3Sn. 根据反应过程的不同,将接头分为:银基板界面扩散反应区I、粉末原位反应区II、铜基板界面扩散反应区III. 总体而言,随着复合粉银含量的增加,扩散反应区IMC层厚度逐渐变薄,而原位反应区Ag3Sn晶粒数量增多且尺寸减小. 接头中会产生孔洞,主要分布于原位反应区,当银含量达到70%时孔洞缺陷显著增多.

S20A焊料连接时(图1a),接头中仍然残留大量锡,组织较为致密;界面扩散反应区I和III相对较厚,即对应于扇贝状Ag3Sn和Cu6Sn5层;原位反应区II中含有少量的Ag3Sn晶粒,呈岛状弥散分布于锡“基体”中. S35A焊料连接时(图1b),扩散反应区Ag3Sn层和Cu6Sn5层相对较薄;原位反应区存在孔洞,且Ag3Sn晶粒数量显著增多. S55A焊料连接时(图1c),银基板界面的Ag3Sn与原位反应区的Ag3Sn结合而呈层状分布,其厚度比铜基板界面扩散反应区III要大;接头孔洞数量有所增多. S70A(图1d)与S85A(图1e)焊料连接形成的接头组织相似,在光镜下已不能明显观察到扩散反应区,靠近铜基板侧的组织致密度比银基板侧要差,接头中均产生大量孔洞,且有少量未反应的银残留.

图1 不同焊料连接接头的组织形貌

Fig.1 Cross-sectional microstructure of the joints bonded with different solders

图2显示了S55A和S70A焊料连接接头的截面组织SEM形貌. S55A焊料连接时(图2a),铜基板与Cu6Sn5层之间形成较薄的Cu3Sn化合物,并且在Cu6Sn5/Cu3Sn界面附近观察到纳米尺度的微孔洞,这与柯肯达尔效应有关,即Cu6Sn5转变为Cu3Sn过程中铜、银原子在界面上的扩散速率不同所致.

图2 不同焊料连接接头组织的SEM形貌

Fig.2 SEM images of cross-sectional microstructures of joints bonded with different solders

接头中另一种类型的孔洞位于原位反应区II,这在S70A(图2b)和S85A焊料的连接接头中尤为明显,统称为晶界孔洞,其形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银含量较高(≥70%)时,焊料中银颗粒之间的缝隙未得到有效填充所致;二是银含量较低(<>3Sn晶粒间的锡“岛”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体积收缩而引起的,理论上体积收缩率达到9%.

为了分析银含量对接头孔洞率的影响,采用Adobe Photoshop6.0软件对接头截面形貌进行处理,并提取连接层总的像素N,和孔洞区域的像素n. 孔洞率计算公式为

P=×100%

(2)

接头孔洞率变化如图3所示,随着Ag元素含量的增加孔洞率增大,特别是达到70%以后,接头形成孔洞的倾向较为显著,这与理论计算不符,原因是扩散反应区IMCs层的形成也消耗大量的Sn元素,导致原位反应区中原始孔隙得不到足够的填充. 孔洞的形成对接头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焊料中Ag元素含量的进一步优化对连接效率和接头可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3 接头孔洞率随焊料Ag元素含量的变化

Fig.3 Variation of joint porosity with the Ag-content of the solder

2.2 接头力学性能

图4显示了银含量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随着焊料中银质量分数的增加,接头抗剪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55A焊料连接时最高,超过35 MPa,而采用S85A焊料连接时最低,仅为5 MPa左右;接头显微硬度有相同的变化规律,S55A焊料连接时最高,接近70 HV,S85A焊料连接时最低,在10 HV左右. 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与接头组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先提高与接头中化合物含量增多有关,而后降低与原位反应区中孔洞的形成及其数量增多有关,这可以进一步从下文的断口分析中体现出来.

图4 接头抗剪强度和显微硬度随焊料Ag元素含量的变化

Fig.4 Variation of joint strength and microhardness with the Ag-content of the solder

2.3 接头断裂行为

将典型接头的断口形貌在SEM下观察,结果如图5所示,随着焊料银含量的增加,接头断裂特征发生变化,由韧性断裂逐渐过渡到脆性断裂. S20A焊料连接接头的断口表面产生大量斜韧窝(图5a),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断裂位置位于原位反应区,这说明反应层与基板界面结合较好. 在S55A焊料连接接头的断口中(图5b),上下基板表面的断口形貌相似,接头断裂于原位反应区内部;图中A,B两点的成分见表1,可以发现接头中有少量的锡残留;接头断裂过程时,裂纹经过Ag3Sn晶粒为沿晶断裂,并将其周围的锡撕裂开. 从断口可以看出S55A焊料连接接头的组织较为致密.

在S70A焊料连接接头的断口表面观察到大量如图5c1,c2所示的形貌,由C点成分分析(表1),可以推断接头主要断裂在原位反应区. 而且,在铜基板侧断口检测到Cu3Sn(图5c3),在银基板侧断口检测到Ag3Sn(图5c4),这说明接头还会断裂在原位反应区与扩散反应区IMC层的界面. 另外还发现,随着银含量的增加(即85%时),沿着界面处断裂的面积越来越大,原因是扩散反应区形成的IMC层较薄,与原位反应区结合力较弱. 但是,尽管焊料银含量较高时(≥70%)产生的液相锡较少,它们仍能与基板反应形成厚度超薄的IMC层(即扩散反应区,图5c3,c4),并与原位反应区结合,从而实现焊料/基板的连接.

2.4 连接过程分析

建立了锡-银复合粉末低温TLP连接的反应模型,如图6所示. 将连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加热至锡熔点以下,锡粉表面的氧化物被还原,锡和银尚未发生反应;第二阶段,升高至连接温度,锡粉逐渐熔化,并通过毛细作用填充银颗粒之间的间隙;第三阶段,两侧基板和银颗粒分别与液相反应形成IMCs;第四阶段,液相锡被完全消耗,接头中主要由IMCs组成,连接层残留一定量孔洞. 实际上,第二和第三阶段是同时进行的.

图5 不同焊料对应接头的断口形貌SEM图像

Fig.5 Fracture surfaces of joints bonded with different solders

表1 图5中标定区域EDS分析结果

Table 1 EDS analyses of the identified zones in Fig.5

区域原子分数a(%)组成相SnAgCuA25.3374.67—Ag3SnB1000—SnC88.1811.82—Ag3Sn+Ag

综上,采用锡-银复合粉低温TLP连接尽管可以缩短工艺时间,但是仍然存在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粉末配比要求较高、工艺窗口较小,二是接头中易于产生孔洞、连接压力较大,这两点是后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图6 Sn-Ag复合粉低温TLP连接过程

Fig.6 Reaction model of low-temperature TLP bonding with Sn-Ag mixed powders

3 结 论

(1) 接头组织分为三个区:银基板界面扩散反应区I、复合粉原位反应区II和铜基板扩散反应区III. 随着银含量增加,扩散反应区IMC层减薄,至70%时,III区组织不连续,而I区组织仍然相对致密;原位反应区Ag3Sn数量增多,而晶粒尺寸减小,超过70%后接头中残留有少量银. 接头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孔洞,位于原位反应区的晶界孔洞和Cu3Sn/Cu6Sn5界面附近的柯肯达尔孔洞,孔洞率随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2) 接头抗剪强度和显微硬度随银含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至55%时达到最大,分别接近35 MPa和70 HV. 银含量低于55%时接头断裂在原位反应区,而高于70%时则断裂在原位反应区及其与扩散反应区IMC层的界面处,且银含量越高断裂在界面处的区域面积越大.

参考文献:

[1] Neudeck P G, Okojie R S, Chen L. High-temperature electronics-a role for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2, 90(6): 1065-1076.

[2] Johnson R W, Wang C, Liu Y, et al. Power device packaging technologies for extreme environmen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Manufacturing, 2007, 30(3): 182-193.

[3] Manikam V R, Cheong K Y. Die attach materials for high temperature applications: a review[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1, 1(4): 457-478.

[4] 邵华凯, 吴爱萍, 邹贵生. Cu-Sn体系LTTLP连接接头强度与断口分析[J]. 焊接学报, 2017, 38(3): 13-16.

Shao Huakai, Wu Aiping, Zou Guisheng. Study on shear strength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Cu-Sn system low-temperature TLP bonded join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2017, 38(3): 13-16.

[5] Li J F, Agyakwa P A, Johnson C M. Interfacial reaction in Cu/Sn/Cu system during the transient liquid phase soldering process[J]. Acta Materialia, 2011, 59(3): 1198-1211.

[6] Ji H,Qiao Y, Li M. Rapid formation of intermetallic joints through ultrasonic-assisted die bonding with Sn-0.7Cu solder for high temperature packaging application[J]. Scripta Materialia, 2015, 110: 19-23.

[7] Liu X, He S, Nishikawa H. Thermally stable Cu3Sn/Cu composite joint for high-temperature power device[J]. Scripta Materialia, 2015, 110: 101-104.

[8] Sharif A,Gan C L, Chen Z. Transient liquid phase Ag-based solder technology for high-temperature packaging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4, 587: 365-368.

[9] Lang F, Yamaguchi H, Nakagawa H, et al. Thermally stable bonding ofSiC devices with ceramic substrates: transient liquid phase sintering using Cu/Sn powder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3, 160(8): D315-D319.

收稿日期: 2015-11-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5260)

中图分类号: TG 40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73/j.hjxb.20151117004

作者简介: 邵华凯,男,1991年出生,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低温过渡液相连接技术研究. Email: shk13@mails.tsinghua.edu.cn

通讯作者: 吴爱萍,女,教授. Email: wuaip@mail.tsinghua.edu.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