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治疗癌性发热体会

 名可鸣 2017-12-20
发热为中晚期肿瘤病人最常见症状之一,包括感染发热和癌性发热,其中直接与肿瘤相关的癌性发热约占恶性肿瘤发热中的40%[1]。该类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体温在37-39度之间,发热时间常在午后,持续至夜间,温度高低与周围白细胞高低不成正比,大部分发热患者不经任何处理,体温可缓慢自行降至正常,部分患者需口服退热药。西医多采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但疗效欠佳,且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其病因病机在于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热、痰(湿)、瘀、毒为标。治以补益气血阴阳,兼清热、化痰(利湿)、化瘀、解毒。临床常将癌性发热经辨证论治分为:虚证:气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实证:湿热蕴结、热毒炽盛、毒瘀互结、肝气郁结[2]。而临床中,我们采用《伤寒论》小柴胡汤予以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小柴胡汤证受邪之本在于本虚,本虚则邪入于里,停于半表半里之间,而癌性发热患者其病机之本在于气血阴阳亏虚,故以小柴胡汤治疗癌性发热恰对其症。而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小柴胡汤之“但见一证”张仲景《伤寒论》第96条及第263条指出少阳证有七大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关于“但见一证”,历代注家见解不一,本人比较认同以恽铁憔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往来寒热”一证乃指: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发无定时,寒罢而热,热罢而寒,不同于太阳表证之“恶寒发热”。二者区别之关键在于判断疾病时间长短:太阳病之恶寒发热多受邪时间较为短暂,邪尚未入里,停留在表,邪正斗争,恶寒发热并见;少阳病之寒热往来,《伤寒论条辨》注云:“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位,故入而并阴则寒,出而并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指出病邪由表入里,留于半表半里之间,时间较太阳病为长。由此,癌性发热者,如有往来寒热一证,可予小柴胡汤。二、小柴胡汤用药1、 人参癌性发热患者,病初邪在表,医家多辨为实证,经汗下法治疗数日无效,却伤及人体正气,造成中气虚。故小柴胡汤中应用人参补益中气,鼓舞正气方能与邪抗争。有如伤寒论中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及第161条旋覆代赭汤证用人参皆为此因。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之功。关于人参,品种较多,野山参已为罕见,故多用栽培者,我们临床上常用生晒参或红参。所谓生晒参,即将园参剪去小支根,用硫黄熏后,置日光下晒干后而成,药性较为平和;若将剪去小支根的园参鲜根蒸2~2.5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即为红参,药性偏热。用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至于如何选择二者,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言“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临床上,通过观察发热病人舌象,如热像较重者,使用生晒参;其余则用红参。从微观而言,人参中所含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有抗癌及提高人体免疫的作用。至于人参用药剂量,一般多用30克。服药后,嘱患者啜热粥一碗,既助参固护胃气,又助药力发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及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故嘱患者在服用小柴胡汤时,禁止服用萝卜,以免“一补一破白忙活”。2、 柴胡柴胡,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其功用有三: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和解退热。而发挥其不同功用,与其用量直接相关。陈敏时[3]指出:升举阳气,少量即可,3-5克则足;疏肝解郁,用量中等,8-12克为宜;和解退热,用量宜大,15-30克较为合适。目前,关于《伤寒论》中方剂药物剂量单位换算方法的说法不一,陈家晔认为1两合今之8克弱[4]为更多人接受,据此推算,《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在24克左右,取其和解退热功效。临床我们治疗癌性发热时,柴胡用量在30克左右。三、小柴胡汤煎煮之去滓再煎因用于解热时,柴胡量偏大,其性升散,易造成头晕,即所谓柴胡量大则令人冒,重煎则可缓解其升散之性。故每当予小柴胡汤于发热患者,必嘱其进行重煎浓缩以去柴胡辛散之性。对于小柴胡汤煎煮方法要求去滓再煎,各家持有不同观点,伤寒家王晋三说:“去滓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于和也。” [5]指出其目的在于取其性味醇和,更好发挥小柴胡汤的和剂作用;亦有认为患小柴胡汤证者多有呕逆,去滓再煎可浓缩药液,减轻药液对于胃肠道的刺激。四、典型病例牛某,男,53岁,2006年9月25日诊断为结肠癌并肝转移。结肠癌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草酸铂+5FU/CF)及肝脏介入治疗,2007年3月发现肺转移,口服希罗达化疗第5周期中,自2007年8月至10月常出现午后发热,体温最高38.5°,恶寒,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予柴胡30,黄芩15,红参30,炙甘草6,法夏10,桂枝10,白芍10,天花粉10,生姜, 大枣。并嘱其重煎,服药后啜热粥一碗。3剂服下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患者乏力,纳差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虽小柴胡汤为和解剂,肿瘤病人多体质较差,服药一周后,汗出较多,所谓“汗血同源”,势必伤及气血,造成气血两虚,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更改方剂,予太子参15,茯苓15,白术10,生甘草6,竹叶10,法夏10,麦冬10,生石膏10,神曲30,栀子10,荷叶10,通草3。此方为四君子汤健脾补气,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服此方一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乏力、纳差症状好转。 参考文献:[1] 刘怀民,杨峰.癌性发热治验[J].中医研究,2007,20(3):49-50.[2] 陈凯,王庆才.癌症发热辨治[J].江苏中医药,2004,25(8):48-49.[3] 陈敏时.柴胡用量小议[J].江苏中医,1996,17(2):37.[4] 陈家晔,等,经方要量管窥[J].浙江中医杂志,1981,5:204.[5]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2. 著者:申洁婷(1984-)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专业通讯作者:吴煜 北京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