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个角度看“网游成瘾”这事儿

 geegang 2017-12-21

让我们看看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被界定为网游成瘾。首先要明确不是玩网络游戏就被认为网游成瘾,根据DSM-5中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诊断标准来看,,必须存在如下九个症状中的至少五个,才会被诊断为网游成瘾(网络游戏障碍):

1过度沉溺:沉湎于网络游戏(惦记先前的游戏活动,或预期玩下一个游戏;网络游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2戒断:当网络游戏被停止后出现戒断症状(通常被描述为烦躁、焦虑或悲伤,但无药物戒断的躯体体征);

3耐受:对网络游戏产生耐受性,需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参与网络游戏;

4失控:对参与网络游戏难以自控;

5失去其它兴趣:作为结果,除网络游戏之外,对先前的爱好和娱乐失去兴趣;

6继续使用:尽管存在心理社会问题,但仍继续过度参与网络游戏;

7误导他人:就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欺骗家人、治疗师或他人;

8作为逃避手段:通过网络游戏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如无助感、内疚、焦虑);

9社会功能受损:由于参与网络游戏,导致损害或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

(好,各位可以对号入座了)

人们为什么会成瘾?

有这么一个关于成瘾机制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先在猴子脑部“快感中枢”上接上一个电极,然后让猴子在笼子里自由活动,当猴子无意中触碰到笼中一个踏板时,那个电极就会放电刺激“快感中枢”,猴子就会体会到愉悦感。当它无意中又碰触踏板时,愉悦感再次袭来。这样反复几次,猴子就学会了时不时的去碰踏板,好让自己感到愉悦。

这便是成瘾行为的一种来源。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人类和猴子是一样一样的。游戏的设计者就好比那些“狡猾”的心理学家,而我们玩家就是猴子。当你进入游戏时就会给你一些装备、打倒怪时就会拣到钱之类的,就是对你一次次的愉悦的刺激。久而久之,你也跟实验中的猴子一样,对玩游戏欲罢不能了。

当然,一个人网络游戏成瘾也不能说完全是由这样的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原因。

首先,当今这个时代就是网络的时代,我相信已经没有谁可以离开网络而生存了。电脑、手机、网络、游戏充斥在我们周围,无所不在。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跳脱这样的环境。

其次,网络游戏给了我们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出口和逃避的空间。许多有网瘾的人都是在现实层面上有一些缺失的,这些缺失促使他们将注意转向网络,并从中寻求弥补。

还有,是不是容易网络成瘾也跟我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感、自控力,或者自尊程度低都容易出现成瘾行为。当然,成瘾行为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即便你性格中拥有一些易成瘾的因素,也不必忧心忡忡,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指出某种人格特质必然导致成瘾。只是我们应该足够重视性格因素对网游成瘾的影响,特别是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了解他/她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把握教育的方法——不仅在网游成瘾方面,在其他方面亦然。

换个角度看待网瘾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就像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一样。所以我们都应该看到,网络和网络游戏都会是未来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比当今还要重要得多。不多说,倒退十几年,我们现在对微信使用的状况,在当时都是某种“成瘾”的患者;倒退二十年,以如今我们对网络的依赖,人人都是那时各种媒体笔下典型的“网虫”。

社会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昨天鄙视的、甚至唾弃的东西,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一部分。那么推测一下,今天我们嗤之以鼻或谈之色变的东西会不会也成为明天的主流和“高大上”呢?

我看很有可能。

所以,作为必须适应社会的我们,必须学会调整自己,别让自己在未来变成那种僵化的、刻板的、形而上学的人。换个角度看,我们对网游成瘾的否定态度也是从当前比较普世的认知框架出发去评价这个问题的,因为懒惰、不愿意改变是人性普遍的特点,这使得我们不去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会变得越来越无所事事这样的问题,而那时候很可能网游就成了填补百无聊赖的人心的必备及主流事物。

就像今天的微信一样。

从反面看,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而固守着所谓“传统”——特别是极不适应当下社会的东西才是让人觉得可悲和贻笑大方的,比如“女德班”。

现在≠未来,该治还得治

为了不让那些网络成瘾者过于兴奋(如果你们真的有时间看这篇文章,而不是抓紧时间去玩游戏的话),我还是要在最后这一节给你们浇一浇凉水。

请先在脑中想象一个穿着蓝灰色中山装、戴着黑框眼睛、鹤发童颜的学究形象,用操江浙一带口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

第一,未来还没有来。

第二,未来可能非常遥远,以至于你可能看不到。

第三,未来也很可能没有网游的一席之地,而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

所以,若你现在符合文章开头的网游成瘾的诊断标准的话,还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必要,想办法干预一下为好,毕竟你要适应的是当下的社会而不是未来的。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僵化的适应不良,不是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