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丨大明余晖(65):举棋不定的崇祯放弃了最后生机

 闯i3ageccbp70j 2017-12-21


是什么造成崇祯的不幸?即“溃烂而莫可救”,笔者以为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支撑中华帝国的士人政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政治困局,当时的皇帝和文官集团都没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再世,也难力挽狂澜。


《财经》新媒体重磅推出十年砍柴所著历史传记《大明余晖:1573—1644》,关注公众号“财经”(ID:mycaijing),自2017年7月18日起,每周二、周四、周六更新。



举棋不定的崇祯放弃了最后生机


连战连捷的李自成,摆出一副西北侠客的姿态,占领山西全境后,他派人给朝廷送来战书,说他将三月十日抵达京师,约定和官军决战,就如两位高手约定某日某地过招。后来李自成进京的日期只比战书上的约定晚了九天,可见他已经相当自信,根本不把朝廷那点残兵败将放在眼里。


此时,北京城内的君臣正饱受着煎熬,官军的战斗力如何,皇帝和众位大臣心理是很清楚的,谁也没有守住北京城的把握,因为李自成和满清不一样,满清三次出现在京郊,只是敌国的抢掠,而李自成是要来夺天下的。


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动而求生,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明白,何况见识并不差的崇祯帝。明朝和其他朝代相比还有一个优势,最初首都在南京,永乐帝夺了侄子的皇位后,政治中心才迁移到北京,南京还保留一整套政府机构,所谓“两京制”,而江淮是明朝的根本重地,江南因为大江阻隔,并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如果崇祯帝迁都南京,集重兵防守江淮一带,李自成这支善于打顺风仗的农民军,很难突破长江天险的。


山西被占领的噩耗传到京城后,就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崇祯帝也很赞成这一提议,可如此摆脱眼前危机的上策,为什么流产了,原因仍然是明朝僵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体制,崇祯帝让陈旧的、沉重的政治包袱压住,没法轻装上阵,断然迁都。


对迁都的提议,先是帝国最尊贵的两妯娌意见不统一。崇祯的嫂子、熹宗的皇后张氏不愿意迁都,因为她老公埋在昌平。崇祯当年顺利登基,这位嫂子出了很大的力,长嫂如母,崇祯一直很尊重这位嫂子,张氏虽然贤明,但在这样的问题上难免感情用事。而崇祯的皇后周氏是苏州人,她希望迁都老家,尽早离开这个凶险之地。


但熹宗皇后张氏的意见不可能是决定因素,关键是重要的大臣,如陈演、魏藻德几位内阁大学士反对迁都,大多数大臣态度消极。为什么呢?还是这些文官的私心在作祟,谁也不愿意负担迁都的历史责任,因为迁都的风险太大了。首先是政治风险,明朝是极度推崇儒家伦理纲常的王朝,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护祖宗陵寝,保护黎民百姓,现在敌军还没到,皇帝把昌平十二陵和北京的上百万老百姓扔了,崇祯帝担心将来的历史评价。他希望满朝文武特别是辅臣和九卿这些大臣站出来,主动劝说他迁都,那么他能顺坡下驴,应臣民之请,以社稷为重,不用背上“不孝”的历史包袱了。可内阁诸位辅臣都是些自私自利的家伙,没谁愿意主动替皇帝背这个包袱。而且一旦迁都,到了江南,这些北京去的大官能否保住原有的权力都很难说。


皇帝不敢决定迁都,于是有人提议先让太子和二王先到南京,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当时太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可有个叫光时亨的给事中反对这种建议,说难道要重演唐肃宗灵武即位的故事么?——唐朝安史之乱时,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则退到灵武。诸大臣拥立太子登基,即后来的肃宗,远在四川的玄宗被供起来成为太上皇。这句话打动了崇祯,猜忌心很重的他太知道这些典故了,在权力面前,骨肉亲情算得上什么?其他大臣也不敢背离间天子骨肉的罪名呀。于是,这个建议也被否决了,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如果太子和他的两位弟弟提前到南京监国,即使崇祯自缢,太子可顺理成章在南京即位,无人可反对,不会出现后来南明因拥戴福王还是潞王即皇帝位的政治斗争了,而且太子的德行远胜于福王,最关键是他具有毫无争议的合法性,在军民中有号召力。

 

“流贼”和文臣一起逼皇帝上吊

 

李自成的部队逼近京师时,崇祯君臣才想到调关宁一带的铁骑入关勤王,在此之前仍然优柔寡断,不愿意将山海关外的防区全部放弃。明朝的决策机制已经到了何等迟钝、盲目的地步。被临时加封为平西伯的吴三桂接到诏书后,要进行动员、整理装备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大军才到山海关,等到了今天河北的丰润县,北京已经陷落了。


距北京更近的蓟镇总兵唐通带了八千士兵及时赶到,被派驻在北京最后一道门户居庸关,李自成的大军一到,他干脆和监军太监一商量,阵前投诚了。至此,北京已无险可守,十六日昌平陷落,十二陵被焚毁;第二天,李自成的部队出现在德胜门下,紧接着将都城围个水泄不通,集中炮火攻城,此时崇祯觉得大限将至了。


崇祯最后放弃了迁都,发出“国君殉社稷”的豪言壮语,除了他对固守北京等援军保有幻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对满朝的大臣彻底失望了,失望到几乎没有勇气活下去了,刚烈而绝犟的他对大臣们的恨意不亚于对李自成。据说他曾对亲信太监说过:文臣个个可杀。大难当头还在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现在看来崇祯似乎是诿过他人,作为最高统治者,局面到了这个地步怎么不负责任呢?但当时的大臣普遍贪婪、无耻、奸猾也是实情。可养士三百年养成这样一帮文臣又是什么原因呢?站在文臣的立场来看,没准他们认为皇帝刚愎猜忌,对大臣动辄杀戮,凭什么要为你卖命?一个政权的凝聚力已荡然无存,哪能抵抗住从西北黄土高原杀过来、一心要打扫龙庭坐天下的百战之师?


崇祯帝宠信的守城太监曹化淳也出卖了他,打开城门迎接闯王进了北京城。


绝望的崇祯看到皇后上吊,遣送了三个儿子乔装成平民逃难。可怜的金枝玉叶,长于深宫之中,连起码的社会经验都没有。父子生离死别时,崇祯帝临时教导他们: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位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兄长,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他挥剑砍断女儿长平公主的胳膊,长叹“尔何为生我家。”后来公主又苏醒过来,顺治年间嫁给了早已许配的周世显,不久抑郁而死。金庸先生《碧血剑》中那位和袁崇焕儿子袁承志有过恋情、最后削发为尼的公主,是小说家之言,当不得真的。


其他守城将领也早与攻城部队暗通款曲,做好了和平起义的打算。为了邀功,他们故意不放太子和两位亲王出城逃难,最后一并落到李自成的手中。


三月十九日子时左右,他带着司礼监太监王承恩走到煤山(今景山公园),找一棵树上吊自杀了。临死前以发覆面,留下遗诏,说自己无脸见列祖列宗,流寇逼京,都是诸臣所误。任贼分裂其尸体,任贼将文臣全部杀死,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他也不原谅文臣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