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丁哥 2016/06/09 华夏甚至世界历史研究最奇特难解、而且最重要的千古难题,可能要数泰山祭拜,过去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人物一上台,包括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很多都要赶到去山东的泰山祭拜讨封,而且还是不惜几千里迢迢的骑马、坐马车赶过去,究竟是谁在冥冥之中会有如此神力?究竟谁是泰山封禅的第一主人?没想到,近日在对“明堂”的研究时,无意中竟撬开了认识这个难题的大门。 泰山封禅说起来是一件事,但做起来其实是两件事,第一是到泰山封天,祭拜天和天帝,第二是到“明堂”禅地,其最初的事情就是论功、论爵分封土地,华夏的自古第一封禅就是在泰山由天帝主持的,古今所有人的落定,理论上都是由这一次封禅开先的,秦始皇知道这些事,所以他要赶去讨封,这是大功告成,之前新历史观已经发现,“成”其实就是盘古,因为盘古就是生于“成己”,有时会被人叫做“成”,只有被盘古封过了的,才是正统的和被承认有效的权柄,不过,这些认识还只是孤例。 最近,我在研究“明堂”时偶然发现,汉武帝和“明堂”有很长的一段古籍记载,摘要抄录于此:《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秋,作明堂于汶上......,据班志,明堂在泰山奉高县西南四里......,此明堂当在济之汶上,琅邪之汶入于潍,而潍入于海,其地僻远,非立明堂处......,元封三年,春,三月,还至太山,增封,甲子,始祀上帝于明堂,配以高祖......”。 这段记载看起来特别蹊跷,因为几年前我曾经书面描述过(大意):“盘古率领华夏部族联盟进入中原后不久,曾经从山东潍坊附近去到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住过一段时间,当时那里有南旺湖,而且附近有蜀山湖及蚩尤墓”,蹊跷之余上卫星地图搜索了一下,发现“奉高”与“南旺”竟然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因为显示的两地距离实在太近了,这也就是说,很可能汉武帝当时根本就是知情而重履盘古,所以同样是从潍坊(经泰山)到汶上,然后重新修建了盘古在“南旺(奉高)”的“明堂”,而胡三省老先生在这里是有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余了。 盘古为什么会去到潍坊?这是新历史观之前已经解决了的,华夏文明并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在中原进化,其起步之时,是盘古带领华夏部族联盟从东北的红山地域逃避当时地球大降温,全联盟从辽东半岛渡过渤海(渡海的那一天就是端午,‘端’字就是在山下的海边很多船出发的表意),并成功到达山东的胶东半岛,在山东偏西的龙口市到最东边的龙须岛镇登陆,所以山东东部有登州、文登,潍坊大致处于中位,之后联盟的多数人逐渐往西移动,“南旺(奉高)”是盘古等人其中的一站。 盘古的部族联盟成功登陆后,由于古文所说潍坊僻远非立“明堂”封禅之处,结果往西移动使泰山成为了天下第一封天之山,然后到“南旺(奉高)”禅地,一直到秦始皇和之后的很多年代,都还是知道泰山之天和天帝是必须祭拜的,而且汉武帝甚至还重建了“南旺(奉高)”这个第一“明堂”,不过,潍坊除了僻远之外,其比较靠近海边无法构成“明堂”的中心可能是更大的问题,移到“南旺(奉高)”会比较居中一些,比较与“中”的概念更贴近一些。 为什么叫做“明堂”?照理应该是因为盘古部族联盟的核心就是“日、月”二系,“日”为男性后代的“干”,共“十干(‘干’的字形就是‘一十’)”,“月”为女性后代的“支”,共“十二支”,因为同一血缘的大部分人都非常卖力,所以,最终分封土地时是一个也不能少,而这些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就是“明堂”,从“盟”的字形看,盘古部族联盟的“盟”就是一碟子的“明”,是一皿子的“日、月”,而且文明二字就有由“日、月”这些人的文的意思。 应该了解,之所以“明堂”常是古代皇宫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建筑,并不是只为祭祀或者排场,庞大的“明堂”是应部族联盟政治制度的需要而生,因为部族联盟成功就应该分封土地,而在初始时,分封通常是勒石记忆(石版、泥版、甲骨等)并在“明堂”有序的摆列,如果不能对号入座,就会天下大乱,而由于联盟超大,“明堂”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一幅极大的地图,其方位四正而且中间还留有工作通道,《山海经》应该是后来有了纸张之后,“明堂”的总使用说明书。 可能因为当时“明堂”的条件有限,也可能当时发现了山东往西的陆地太过宽阔,再加上各部族的理解和执行也不一定很精确,封了100里、70里、50里,可能跑多了,也可能跑少了,可能跑宽了,也可能跑窄了,都没有太大准头,总之,泰山封禅后维持的时间不长,华夏各部族就陷入了各行其是的混乱,这也是有记载的。 没有办法,盘古只好往西再挪了挪重建“明堂”,这个地方应该就是现在河南省的登封市,登封市有一座嵩山,盘古就住在山上,为什么知道盘古住在这座山上呢?因为那里有一个“告成镇”,如果你为联盟立了大功,就到这里来大功告成,“成”就是盘古的名字,盘古生于“成己”,“告”是要带上一头牛的,“告”的古字形上面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牛”字,我们现在用的“告”字的牛尾巴很早就被人简化和偷吃了。 后来这个时期一直相当混乱,结果一直到黄帝崛起收拾河山,他先是收服青帝,然后形成青黄联军收服炎帝,这三家人都在泰山以东、以南的海边,青帝在最东边的胶东的青岛,黄帝在青岛以西的黄岛,而炎帝是在山东的日照,可能也是不满意分封的土地都在海边面积没法扩展,到后来一起去打蚩尤,追击蚩尤一下就追到了山西解州,这成就了“晋”,“晋”的古字形是双箭射日,杀蚩尤的时候盘古可能还在“南旺”,而且当时黄帝还得向盘古报功,所以,据说“南旺”附近也有蚩尤的分尸塚。 黄帝成功崛起之后,开始轮不到盘古做华夏的盟主了,结果后来盘古就南下走“江湖”去了,“江”就是长江,“湖”就是太湖,再后来又去到江南守“江山(浙江衢州的江山市)”,结果后来也没守住,而所有离开中原之后的散落都是“越”,是扛着盘古的最高权杖“戉”而“走”的人,最远的已知是到了印度的“檀越”,后来盘古在中途逝去(“盘”失去“皿”只剩“舟”,可能在舟山一带),跟随的一些部族也分衢各方,只是其中有一支系还带着“明”字去到广西,“明堂”没得立了,可能就立了“大明山”做纪念。 在盘古离开中原之后,黄帝还是有与“明堂”相关的事迹,比如有传说:“雷公问人的经络血脉,黄帝坐‘明堂’以授之”,而且在黄帝的时代是“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还是部族联盟和分封的事情,只是具体地点没有很明确的线索,按照汉字“廨”的字义,很可能在山西解州有过“明堂”,或者后来移回到河北、河南某地,反正应该是在权力中心的近处。 有了以上认识,盘古是泰山和“明堂”封禅的原主资格应该是可以确认的了,盘古是华夏所有人共同的血缘祖先和最高位的天帝、天王。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丁维兵/丁丁哥的家(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