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辣椒啊,想说爱你不容易!

 梅村柳月 2017-12-21



辣 椒 的 传 奇


辣椒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在明末由美洲传入中国,起初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清初,在盐缺乏的贵州,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嘉庆年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



辣椒传入中国约400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花椒的故乡四川盆地内,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大不如前。




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威力无比的辣椒使传统的任何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无辣不欢,已经成为现在许多人的饮食理念。  



辣 椒 的 功 效


单从颜色看,辣椒有红、黄、紫、黑等多种颜色。


若按形态而言,有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干辣椒、泡辣椒等多种类型。



辣椒有“蔬菜之冠”之称,因为辣椒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番茄和茄子都高了很多倍。同时它还具备着一些特殊的功效:


1
健胃、助消化

辣椒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能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并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辣椒能刺激人体前列腺素E2的释放,有利于促进胃黏膜的再生,维持胃肠细胞功能,防治胃溃疡。



2
预防胆结石

常吃辣椒能预防胆结石。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可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预防胆结石,已患胆结石者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辣椒,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




3
祛湿气

此外,辣椒的燥性很强,可以消炎、除湿;在一些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因为辣椒的燥性很强,所以它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体内的湿气。




吃 辣 椒 需 注 意 


辣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能,但吃多了容易使肺气过盛,耗伤气阴,导致免疫力降低而罹患感冒,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烘热、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上火”症状。湿热过重的人过食辛辣易加重体内湿热,表现为皮肤痤疮、血压升高、痔疮加重和鼻出血等。



冬季到了,红红的辣椒是不少人的最爱,但你知道么,辣椒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哪些人不能吃辣椒呢?


1
心脏不好的人

辣椒中的辣椒素会使循环血量增加,心跳加快,诱发心动过速。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辣椒,否则会妨碍病情的好转。


2
肾不好的人

人的身体肠道很复杂,偏偏辣椒素就必须得通过肾脏排泄的,所以有肾病的人尽量要少吃辣,最好不吃。有损肾实质细胞,严重可引起肾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


3
慢性胆囊炎患者

患有慢性胆囊炎者应忌食辣椒、白酒、芥末等辛辣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易造成胆囊收缩、诱发胆绞痛。


4
胃酸过多者

辣椒素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多了可引起胆囊收缩,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造成胆汁排出困难,从而诱发胆囊炎、胆绞痛及胰腺炎。


5
便秘者

辣椒素具有刺激性,会加重便秘症状。痔疮患者进食后还可能引起痔静脉充血和水肿,导致疾病恶化,诱发肛门脓肿。


6
瘦人

瘦人不宜吃辣椒,因瘦人常有咽干、口苦、烦燥易怒,如果食用辣椒,不仅加重上述症状,而且易导致出血、过敏和炎症,严重时会发生疮痈感染等。


7
热症者

有发热、便秘、鼻血、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热症者,吃辣会加重症状。


8
患口腔溃疡的人

辣椒刺激性较大,不但会诱发疼痛,还会刺激溃疡面,使其进一步扩大,久病不愈。


9
孕产妇

这类人群食用辣味食物,会出现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上火症状,也会因哺乳,而使婴儿出现上述症状。


10
眼病病人

有角膜炎、红眼病等问题的人如果吃了辣椒,很可能会造成眼皮肿胀、眼睛发烫甚至眼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11
甲亢患者

甲亢患者本身心率就很快,食用辣椒后,心跳速度会更快,症状更为明显。


12
肠胃不好的人

患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的人如果经常吃辣,辣椒素会刺激黏膜充血水肿,加速肠胃蠕动,从而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对消化功能也会有影响。


13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

辣椒不仅会抵消某些药物的疗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服用中药者食用辣椒素会影响中药疗效,因此服用中药的同时,应禁食辛辣食物。



另外,高血压病人、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都尤应注意不食用辣椒。正常人吃辣也应注意,服用维生素K及止血药时不宜食用辣椒,辣椒也不宜与胡萝卜、动物肝脏同时食用。



辣椒虽好,

但不可“贪杯”哦~

让我们一起健康吃辣,

做一个快乐的吃货!


来源:CCTV4《中华医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