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丰台分局接到举报,在西四环看丹桥附近,有人储存倒卖药品,究竟是真药还是假药?丰台分局通过调查和蹲守,两名利益熏心的药贩子落入法网。他们大量制造假药,其中多是癌症注射剂和糖尿病注射剂,甚至床板下都藏着大量假药。目前,这两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警方抓获并被依法刑事拘留。(12月19日《北京晨报》)
癌症注射剂和糖尿病注射剂,可以说是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药品;一些患者宁可倾家荡产,也要买药续命。正是看中了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空间,一些不法之徒便铤而走险,疯狂制售假药。然而,这起案件的发生,仅露出了制售假药乱象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假药可能就在你身边。从人血白蛋白到狂犬疫苗,从口服剂到注射剂,从中草药到西药,从国产药到进口药,从日常用药到抗癌药物,假药都可能藏身其中。人的一生难免生病,因而也难免遭遇假药。然而,药品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与使用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使用假药,轻者贻误治疗,重者危及生命。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有20万人因服用假药而死亡。可见,假药猛于虎,制售假药等于在谋财害命。
假药泛滥的背后,是打击难度大,同时也暴露出药品监管漏洞的存在。目前假药发现难、查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刑法修正案(八)解决了制售假药入刑门槛过高的问题,但相关法律还存在空白、模糊地带。比如,对于化工厂生产药品原材料,许多保健品含有药物成分,甚至标注疗效,应如何管理和处罚,地方药监部门和公安机关均反映缺乏法律依据。再者,使用假药延误病情导致身体严重危害甚至死亡,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因果关系难以直接对应。
可见,治理假药乱象,还需监管下真功。首先,应适当修改刑法相关适用条件,在什么是假药和劣药的区分及治罪上给出明确解释。同时,应创新打击方式,摧毁假药完整链条,增加犯罪成本和“入行”难度。再者,政府监管应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药品企业则可从生产技术上加大防伪力度,如针对包材回收严重的药品,将包装改为一次性,加大假药生产环节和成本。特别是,有关部门应通过宣传、咨询、举办安全用药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等形式,给人们传授基本的药品知识,选择正确的购药途径,增强人们的安全用药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假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