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三皇的称谓在史籍中就颇为不同,本文以燧人、伏羲、神农之说作为研究对象,目的不在于说明三皇到底是谁,而是从这些名字中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燧人氏。关于燧人氏的主要说法是,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活动在燧明国河南商丘一带)的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他们受到石块与石块相撞产生火花的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拾遗记》、《古史考》、《三坟》、《汉书》均沿用了这种说法。暂不说钻木取火是不是可行,燧字的构成就引起我对这一说法的怀疑。

一是文字构成。燧字由火、辶、八、豕组成,前文释读甲骨文公字时,曾经说过甲骨文“八”字符有大、神的含义,这样八、豕组合就是大猪、神猪,不过我们知道商周两代把许多动物都视为神而进行祭祀,故八、豕合文就是神。辶的甲骨文由足迹的象形构成,可视为步,燧字可释为火神的步伐、轨迹。如果遂字按《说文》“亡也”、《广雅》“往也”的解释,燧字可释为火来火往。

二是火字的含义。火字可以看做燃烧起来的热焰,但是,我认为按典籍所释火字也可以是大火星的火。大火星又称大辰星、商星,它是一颗红色、明亮易于肉眼观察的星宿。《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流火”说得就是这颗星宿。如果火字就是大火星,上古之人把星宿视为天神,那么,燧人氏就是观察大火星活动规律的氏族,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呢?注意商丘这个地名,传说燧人氏的燧明国就在商丘,现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两公里处有燧皇陵。《左传》“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之言,就是说商丘是中国人上古时代观测大火星之地。

而关于火正一职的记载更为久远、明确,《·吕刑》:“乃命重黎 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史记·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我认为,以燧人氏所处的时代不会存在“钻木取火”的问题,反倒与当时的农耕生产相对应,所以,燧人氏应当是中国有史所载的最早观察星象以测农时的人文初祖,“钻木取火”完全是望字附会的结果。

神农氏。关于神农氏,根据史籍的记载,神农氏是农业文明和医药文明的创始人、领头人。《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从文字角度应该怎样看呢?

农字,我在开篇就对农字进行了分析、释读,不再累述,只引用结论,农字的甲骨文是表述草木生长的规律。

神字,《说文》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说文》的解释等于没有解释。我们从神字的构成上看,神由示、申二字组成,传统观点认为甲骨文中没有神字,其实并非如此,甲骨文中有神字,只是我们没有仔细分析甲骨文字符的细小差异,把特殊的甲骨文示字归入了其它部类。而对于申,甲骨文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的意思被曲解了,漏掉了重要信息。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的本义表示循环往复,表示永恒,这也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常见的画符。甲骨文示字的本义是展现、呈现、奉献,其引申之意如《说文》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因此,神字的本义是往复中的永恒,即循环往复、不灭不死的永恒。神农合文是呈现往复永恒的草木生长规律,这表示出中国先民早已发现草木生长的规律了,而所谓神农尝百草还是一种传说或后人的附会。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叫农耕文明,什么叫农业?中国远古的传说,燧人+神农,即天文学知识+植物学知识才叫农耕文明。由此可见,早在燧人、神农时期,中国已经跨入了真正的农耕文明时代。

伏羲氏。关于伏羲氏,仅其称谓就很纷乱,有“伏羲”、“伏戏”、“伏牺”、“包牺”、“宓犠”、“炮牺”、 “庖牺”、“虑羲”等。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大宗师》中的称谓就不一样,而且,伏羲后世的名头虽然很大,但伏羲名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首现于《庄子》。根据我对甲骨文字形的研究,所有这些称谓按文字可分为三类:

一是祭祀礼仪形式相同类,伏、、牺、羲、戏、包、庖、炮这八个字表面上看差异很大,其实在氏族祭祀当中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供奉给神的牺牲物不同。抛开这八个字的偏旁,余下的分别是犬、牛、羊、蛇、器物,均是祭祀活动中的用品或贡品。被抛开的偏旁,则是文字演进过程中的变化问题。从伏字开始分析,伏字在甲骨文中是存在的,只是释读上有误解。徐中舒先生将甲骨文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释为狩,其实这是伏字,本义是将捕获的猎物挂在高杆上,这是祭祀活动的一个仪式、一种场景的象形,高杆的丫形变为人字旁是甲骨形变的结果。《说文》伏,司也。前文已经解释过“司”是与祭祀有关的。、牺、羲、戏几个字中的戈就不必过多解释了,戈在这里的用法和丫形高杆是相同的。包字在以后的文章中还要专门分析,这里直接告诉大家,“勹”这个偏旁的甲骨文字形用法和丫形高杆是相同的。因此,伏、、牺、羲、戏、包、庖、这八个字都是祭献牺牲的意思。

二是祭祀用器相同类,戏(戲、戱)、宓、虑几个字里的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虛、宓、虑都是器物,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虛是一类,宓、虑是一类,宓、虑器形比较特殊,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这些我在《虍系文字》中有具体分析,在此也不累述。甲骨文新释读之九——三皇初祖、虛的异同,宓、虑的异同,均是甲骨形变过程中,以及后世的文字演进造成的。

三是祭祀场所、仪式类,伏、犠、牺、羲、戏、包、庖、炮这八个字中,伏、犠、牺、羲、戏、包六个字里没有场所和其它仪式的象形,可能是在露天进行的;庖则是在屋子里举行的;炮则是与生火或烧火有关。当然,这八个字并非全部来自于甲骨文,但是,它们都出现在甲骨文、金文、篆文的演进过程中,它们的字义极可能都源于甲骨文的字义。

所以,伏羲二字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的祭祀仪式,类似伏羲创八卦的传说还沾边,伏羲造网罟就不那么靠谱了。

综上,燧人、伏羲、神农分别代表着天文、祭祀、种植,这说明所谓三皇,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已经初步形成,以神权为中心的思想也已经形成。这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时代象征,而且,也是国家已经形成的象征,否则,中华民族绝不会留下对它们的共同记忆。由此上溯,在燧人、伏羲、神农以前,中华民族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或许会有很多都散落在甲骨文的符号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