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剛完成一連四周的演講,內容都不是自己專長的。元氣耗盡,加上傷寒纏身,唯有休養一下。演講的內容包括了短期操作的法則,但其實對任何投資者都相當重要,例如完整的資訊接收機制和監測系統,以及有紀律地根據事前定下的財曆來執行買賣。 股票投資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和風險,這兩者都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利潤。但同時不論投資者花了多少心血研究,從任何角度說服自己的投資是正確的,也可以事與願違。 本周一筆者跟一位還在學的年輕人進餐,談起了自2016年起幾乎沒有失手的投資紀錄,以及重倉單一股票的做法,不禁想起了2015年的慘痛經歷:持倉股票的股價跌了一半。筆者一連三個星期,用親身經歷討論一下這個情況。 廣發證券(1776) 2015年的港股大時代,數天之內全民皆股、新股不斷上市集資、港交所從$180升至$300的情景歷歷在目。自從2014年底滬港通啟動,港股一直沒有什麼變動,但2015年的4月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的內地資金透過互聯互通渠道南下,為港股引起了一波抬升。當時有很多內地證券商已在香港設立營業點,為南下的資金服務,例子有海通國際(665)和國泰君安國際(1788): ![]() ![]() 在大市氣氛熾熱下,成交金額大升,在2015年的4月8和9日南下105億金額被用盡。內地股市在2014年底也不斷上升,直至2015年第二季仍不斷創新高。在流通性充裕的情況下,資金從四方八面湧進香港股市,更有市場消息傳地下錢莊的流通量也被用盡。港股在4月9月創下2900億的歷史最高成交額,不少人都知道劵商是這一波牛市的既得利益者,憧憬他們的收入能隨著活躍的交投而水漲船高。 4月10日,廣發證券上市,開盤價$26.5比招股價$18.85高出40%: ![]() 當時筆者沒有察覺到中港股市暴升的後的風險,也認為廣發作為內地第四大的證券商,有著華南龐大而穩定的客戶基礎,企業本質上不存在確定性,開始建倉買入。大家都知道,廣發自從2015年6月後就沒有回到25元,而且一直下跌: ![]() 上圖很清楚地回顧了筆者建倉的時段,平均價在$24左右。然而隨著內地市場去槓桿、熔斷機制引起的恐慌性拋售、中港兩地股市流動性緊縮,港股在7月8日創了歷史上第四大跌幅,單日暴跌1458點,跌破4月大時代的25000起步水平: ![]() ![]() 最恐怖的是,廣發從7月6月的最高位$19.78跌至7月8日最底位$9.9,兩天內跌去了剛好50%。 回到本文的題目,筆者買的股票的確跌了一半,而且不是如果。當時是怎麼辦的呢? 時至今天,從企業基本面來分析,隨著中國股市的熱潮散去,股民熱炒的氣氛不再,廣發在2015年上半年高增長的業績並不可能維持。雖然廣發在$25元時候的估值尚算便宜,預測市盈率可能還不到10,但考慮到長遠盈利能否維持在2015年上半年瘋狂的基礎上,其實筆者不可能買入的,而且還持續地買至重倉。 由於廣發佔筆者當時投資組合相當重的倉位,心理偏見出現,只看見證券業在2015年上半年的優秀業績、「互聯網 」政策對證券業發展的不明利好、內地股民新增開戶數還未暴跌。內心不斷跟自己說廣發的基本面也許還未出現問題。 同時,以市場氣氛來說,當天的暴跌接近是完全非理性式拋售,筆者有很多朋友都不問價錢賣出手上不同的股票。一間行業頭幾名、具規模的企業在兩日內暴跌50%的情況也很少見。筆者當時認為,熔斷帶來資金鏈斷裂的恐慌被過份反映到股市上。翻查了紀錄,在恆生指數創下暴跌紀錄的日子,隨後都有大概率出現大幅反彈。大家有否想起股神巴菲特的名句:「別人恐慌我貪婪」? ![]() 綜合以上兩點,2015年7月8日,筆者在$12水平大幅加倉,最後平均買入成本約在$21。半年內,證券市場因為國家資金維穩和恐慌散退,股價上升,廣發也回到$20水平。可惜筆者沒有把握機會,又到了$18以下才開始減持,最後的清倉盤成交價是$16.5左右。最後虧損了整個組合的10%的資金。 好行業、好企業、好價錢 廣發一役,是令筆者在2015年末放棄港股轉投美股的引發點。當時花了好一段時間,在意志消沉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思維框架、投資風格、研究和分析方法、買賣技術以及心理偏見的控制。 首先,當年筆者還未對價值投資有深入了解。也許廣發在一個好的行業,但也不是長遠的,因為所謂的好也只是2015年上半年中港股市熾熱的事,對廣發的利潤沒有長遠的幫助。也就是說當年筆者的思維框架大狹窄,對時間線的掌握能力極弱,也只被當刻的市場新聞蒙蔽,也沒有深入研究,到內地證券公司實地考察。 其次是投資風格和心理偏見:筆者當年已經不用再依靠投機來交大學學費,個性開始沉著,也愛上了大量閱讀,可以開始冷靜地對待股市的突發事件。但明顯地當時仍然稱不上是價值投資者的門生,只是門外漢一名。亦因此一役,筆者在2015年末至2016年的讀物包括了大量心理學名著,也包括近年熱門的行為經濟學,以建立一個完善的反思機制,防止自己再進入偏見當中。當然,我們還是人,人的基礎還是感性大於理性,不太可能做到完全沒有偏見,但至少不斷偵測和更正自己的機制,是做任何事要成功的根源。 最後是買賣技術:筆者近半年才研究買賣盤、供求主力和定價權的關係,雖然對最近投機操作極有幫助,但也肯定當年能在$12水平買進只是幸運。其實能買到$10的廣發,然後在$20水平賣出,也許最後筆者不用虧損離場,但也不會反思自己到底錯了什麼。事後孔明人人都會,但反思和認錯是痛苦的,成長也自此而來。 股價跌一半可以有千萬種原因。之後可以再跌一半,也可以上升幾倍或幾十倍。 單單估值二字,就代表了一個範圍。高增長的行業和企業,市盈率從30到60都是合理的;低增長的話,市盈率從5到20都是合理的。在預期盈利和增長速度都不變的情況下,股價跌一半很正常。如果企業沒有盈利,那更沒有估值可言。 筆者還有另一慘痛經歷可以作例子分享,然後還會跟大家討論一下,到底這種事情再次發生的時候,應該如何面對,最後在其他成功例子上賺回失去的一切。下周再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