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中的老屋

 昵称41082923 2017-12-21

夜,已深。

喧嚣了一天的都市终于歇了下来。窗外的路灯眨着朦胧的睡眼,偶尔看见一两个醉汉歪歪斜斜地走过马路。深秋的夜,凉意袭人,一阵寒风吹来,翻动着桌上的书本。好久没有写过文字了, 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琐碎的生活、无趣的应酬、抑或是惰性使然。从纷扰的都市生活中静下来提笔想写点东西时却似乎无从写起。恍惚和疑惑间竟不知何时进入梦乡。  

第二天醒来,我却还依稀记得昨夜的梦,似乎梦见了故乡的老屋。

记得几年前带妻子和小孩回过一次老家,我特意带她们随几个本家的堂叔去看老屋。我们走过一段泥泞的乡村小道终于看见了老屋。它已经倒塌了一半,只剩下断瓦残垣,屋前长满将近一人高的杂草,一片狼籍的情形。突然一只野猫从草丛中蹿出,将我们吓了一跳,它又仓惶地爬上旁边破败的屋顶。女儿被吓了一跳,哇得一声哭起来,妻子安抚了她好久才不哭。本家堂叔说“算了吧,这老屋都倒了,很危险,还是不进去的好。”我应道“我进去看看罢,你们就别进去了,我会注意安全的。”

我在外面打量了一番老屋。老屋一半以上的墙已倒塌,外墙的墙皮一片片脱落,露出老旧的几近风化的石头和泥沙,它犹如风烛残年的老人那沟壑纵横的脸上露出的几颗残牙。墙根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有些地方还长出雪白的如白盐般色泽的硭硝。老屋只剩下一扇又高又瘦的腐朽了的木门斜靠在门框上,像个跛脚的老人,另一块已不见,可能早被人偷走了吧。据说近些年广东和浙江的一些客商到江西赣中一带收购老屋的木材,这一带地区的老屋很多倒塌了,没倒的也被一些鸡鳴狗盗之徒偷拆了木材去换钱财。我跨过青石板门槛进入屋里,看见乌黑的瓦片掉落一地,雨水从千疮百孔的屋顶渗下,滴滴哒哒作响。地上还撒了一地腐烂了的稻草和柴火,发出一股腐朽了的味道。中堂天井旁的两根粗大的厅柱已倾斜,柱子根部已腐烂。天井的水池边缘很多砖块也已脱落,水池中已长满杂草。

这就是我出生和儿时生活过的所在么?这就是我午夜梦回的故乡的老屋么?时过境迁,人是物非。我一时难以接受老屋的残存的现实,眼角不由得有些湿润。回不去的童年,渐行渐远的故乡。

儿时记忆中的老屋却是鲜活而灵动的。

老屋也是族人的祠堂,是典型的明清时期赣中地区天井式的古建筑。它的外型与安徽的徽式建筑很相似,但建筑的内部结构更具特色,屋顶中间设计了一个口子,俗称天井。 老屋占地约600平方米,高8米左右,由地面一层和楼上一层构成,地面一层用来住人,楼上一层是松木板楼面,主要用来放置农具、粮食和杂物,也可住人。屋顶呈人字形,当地烧制的青瓦将整个房屋覆盖,屋顶左右两边有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马头墙顶部前端如马头般高高翘起。房屋四周和屋中的承重墙体用青砖,沙石和石灰筑成。墙体表面用石灰和纸浆混合物刷成白色。

房屋主体分前堂、中堂和后堂。

跨过青石板的门槛进入的是前堂,前堂由中间的前厅和左右两旁用青砖、沙石和石灰砌成的厢房组成。中堂由中间的天井和左右两旁木制的厢房组成。

中堂的后面是后堂,后堂的面积和前堂大体相当,由后厅和左右两旁的厢房组成。厢房用青砖,沙石和石灰筑成。后堂的地基比前堂和中堂高出大约30厘米,由中堂左右两侧的一个台阶上去。后堂前端左右两边竖立着两根粗壮的原木顶梁柱,柱子上雕刻着龙首和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图案。柱子上搭建有层层出挑的垂柱和精巧的樑枋。樑枋上雕刻着戏文中人物、花草和祥云等图案。图中人物惟妙惟肖,独具匠心。后厅左右两旁和正后方各摆有一张方正的八仙桌,八仙桌四周的裙板上有镂空的祥云图案。八仙桌的四周各配有一张结实的木长凳。长凳可坐两人,当一人起身时须提醒另一人坐好,否则有可能因失去平衡而摔跤。八仙桌的坐次很有讲究,在坐北朝南的房间,主宾是坐在北面东侧的位置, 北面西侧的位置次之,南面的位置再次之,东西两面的位置最次之。后厅正后方是后墙,后墙是由左右两根粗圆柱和它中间的木墙构成,左右两根粗圆柱上贴有对联,中间的木墙上挂有吉祥的图画。后墙右上方有一个木雕的神龛,神龛上摆放着祭祀的物品。后厅是房屋主体最为庄重的一部分,它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每逢春节、清明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族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祈求他们保佑子孙后代安康幸福、兴旺发达,它曾庇护着族人携手走过许多黑暗而艰苦的岁月。后厅也是族人喜庆欢娱和议事的所在,每逢喜庆的节日、婚庆嫁娶、老人生日和小孩满月等特殊的日子族人们会聚在一起吃酒庆贺,话家长里短,谈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希冀。

房屋主体左右两侧搭建有比房屋主体稍矮的侧屋,侧屋又由几个厨房和书厅构成。古代吉安地区这种天井式的大家庭大多都设有书厅,供本族本房的小孩读书写字,学习诗书礼仪和慈孝仁德。记得和我家同住老屋的一个本家老爷爷就曾在老屋的书厅读过私塾,民国时期还到县城读过几年国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镇里学校任教。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也偶尔会念些之乎者也的古文。他时常给我讲起他小时候穿着草鞋在下雪天赶往百里外的县城求学的事。他是个很爱干净的老人,每天要把偌大的老屋彻底地清扫一遍。他常说做学问、做人和做事就像扫地,要时时清扫它,不然心里尘埃会越积越多,想要扫就来不及了。老屋将居住、祭祀和教育的功能融为一体,将建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在古代的江西吉安地区(古称庐陵)文风颇为盛行,历来重视教育。自南宋至明清年间,庐陵的白鹭书院成为江南四大书院之首。庐陵民间兴办私塾、义学与书院。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村夫也来听儒生们讲学。自古以来吉安文人政客辈出,是古代中国出进士和状元最多的地区,涌现出了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扬万里等名人志士。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 、“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描述的就是当年庐陵地区文风之兴盛。这也许和房屋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渊源吧。

 老屋有三个门,一个是三米左右高且左右对开的正前门,还有两个是左右两侧的圆形拱门。这样设计可让屋內的空气形成对流。

老屋最具特色的是中堂中间的天井。天井由上天井和下天井组成。上天井是屋顶中央的一个大约4x2平方米的长方形口子,口子四周是一排排瓦沟搭建的屋檐,雨水顺着四周的屋檐流入下天井。下天井是一个和上天井形状相似但面积稍大凹陷进地里的水池。它的四周和底部用青砖砌成,底部四周都设计了用于排水的涵沟,水池的水可通过暗藏在地底下的涵沟排到房屋外面的排水沟里,再经排水沟汇入村里的河道。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无论下多大的雨,老屋不曾水浸和内涝以致长大后在都市中生活经常遇到下雨水涝时不禁想起故乡的天井而嘘嘘不已。天井充分发挥着通风、透光、排水的功能。天井在设计上还有一层寓意,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瓦沟汇入房屋中间,俗称“四水归堂”,表达聚财和顺风顺水的意思。有些雅致的人家还会在天井池中种上些荷花。住在老屋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阳光的沐浴,观赏荷花仙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卓雅风姿和呼吸迎风扑面的荷花清香。

故乡的春天总是春雨绵绵,时急时缓。初春的雨水如一串串银色的珠子从天井洒落人间,在天井的水池里溅起一片片如梨花般美丽的水花,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有几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阳春三月,南归的燕子有的在天井的屋檐下追逐戏嬉,有的啄着春泥树枝筑巢,巢穴中的雏燕们张开小嘴吧争抢着燕妈妈口中的虫子。

故乡的夏天很炎热,唯独老屋是凉爽的。仲夏的午后,我总喜欢仰躺在老屋凉爽的竹床上透过天井看一朵朵如棉花般洁白且形态各异的云朵从天井飘过。我也曾想天究竟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呢?总以为世界的边缘就是天际和四周的山峦相连的地方。等我长大后一定要走到天边去看看天边是什么样子。故乡夏天的雨时常猝不及防,来势汹汹,刚开始还是骄阳万里,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如急剧的鼓点敲打在天井四周的屋檐上,再过一会儿,雨水干脆就如倾盆般往下倒。顷刻间,天井的水池灌满了水,雨水顺着天井四周的涵沟咕咚咕咚往外排。不到一个小时,村里河沟的水满了,河道里的鱼儿反游到房屋四周的水沟里。这时,小伙伴们坐不住了,一个个冒着大雨往外跑,在屋外的水沟里抓鱼.

故乡的秋天已经有些凉意。稻子熟了,稻穗一串串下垂,如乡亲们一年四季在地里弓着的腰。故乡的秋夜又高又蓝,老屋天井上空的星星眨吧着诡异的媚眼,犹如镶嵌着的一颗颗铮铮发亮的钻戒。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老屋立刻变得亮堂起来。秋虫也不甘寂寞,此起彼伏地叫着。秋天的老屋变得热闹起来。忙了整个白天的乡亲们在晚上有难得一刻的歇息。男人们光着膀子,蹲在老屋天井旁的地上一边抽着廉价的香烟一边谈论着农事;妇女们坐在竹椅上就着月光一边织着入冬要穿的毛衣,一边唠叨着生活的琐碎,谈论着谁家的母猪又下了一窝幼崽,谁家新过门的媳妇和婆婆又吵架了。而小孩们则趁着月色一会儿追逐戏嬉,一会儿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凛冽的北风将枝桠上一片片枯叶扫落,每年的冬天几乎如期而至。孩子们开始圈缩在被窝中不肯早起,直到有一天听到大人们喊“下大雪了”,一个个忘了穿棉衣便从被窝中一溜烟地爬起来看雪。老屋天井四周的屋檐上已覆盖了厚厚的白雪,屋檐四周挂满尖尖长长的冰棍,长的足足有1米多长。我们便找来晒衣服的长竹竿将冰棍打下来玩耍或用来吃,却全然忘却了寒冷。

太阳升了又落,落了又升;稻子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乡亲们周而复始地在土地里辛苦劳作,过着单薄的日子,单薄得犹如从口袋里好不容易掏出的皱巴巴的小额的钞票。尽管日子过得单薄,但大多数乡亲们宁原节衣缩食都要供自己的小孩们上学。一转眼我们这一代的小孩已经到了上初中的年龄,我们便背着父母給的一袋粮食和一罐咸菜从各自的老屋出发,成群接队地踏着秋天的晨露往镇里的初中赶,走上了求学和工作的道路。从此,在老屋生活的日子渐渐离我们远去。

                                                       

村中的老屋大多已经倒塌,已没有了当年的模样。这样的古宅在如今大多已经损毁,有的因古宅的后人大多在外地工作,无人看管,经岁月侵蚀最终破败;有的被后代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房。

故乡的老屋或许早已不是我们生活的居所,但它是我们永远共同的精神家园。

希望故乡的老屋仍然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们记忆中儿时鲜活而灵动的老屋,而不再是异乡的一个个遥不可及的梦。

希望故乡的老屋是游子们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可以时时警醒和照亮自己,找到来时回家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