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山市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纵览

 汪中焰 2021-08-09

【薛家岗遗址】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薛家岗遗址位于潜山王河镇薛家岗村境内。北距潜山市城区直线距离约10千米,东临长江支流之一的潜水约300米。遗址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向,形状为一条宽窄不一的狭长的丘岗。丘岗长约1400米,东端宽约200米,西端宽约400米,中间一段窄面宽度约50米。丘岗四周分布着农田和少量屋舍。相对农田高度3-8米。属典型的河旁台地型遗址。

薛家岗遗址于1977年12月由原潜山县文化局在开展文物普查中发现,1978年5月,通过现场勘察和地表采样,发现该遗址在新石器文化区系分布中呈现出的不同于周边地区其他文化的特征面貌,立即引起了省考古界的重视。1979-200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达2332平方米,发现房址、灰坑及墓葬等多处遗迹,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其中以奇数相列的1-13孔石刀尤为特殊。发掘表明,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文化遗存为主,北宋末年遗址上曾建有永乐寺庙,遗址边缘有唐宋时期的土垣(寨墙)等遗迹。

薛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包括6期,可分为早晚两个大的时期。早期包括1-5期,发现有红烧土残房基及150座墓葬。薛家岗遗址早期文化距今5500-4800年,其内涵丰富,特征明显,被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薛家岗遗址第6期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现灰坑墓1座,主要遗物有夹砂红陶圆腹罐形鼎、钵形豆等,文物特征与安庆张四墩类型相似。

薛家岗遗址对探索皖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聚落形态及发展,玉石器制作工艺水平、区域文明化进程以及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等具有重在学术价值。1996年12月,薛家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照片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景区之内。它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虎头岩 (白云崖)摩崖石刻群、马祖庵摩崖石刻群和天柱山主峰周围(包括刘源纪事题刻)石刻群组成(116°27′02.0″-116°30′23.8″,30°40°12.9″-30°43′28.0″)。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现存约三百多幅。其中在山谷流泉冲沟内,较为集中地保存着约二百多幅(方)。历代摩崖题刻,在这里折射出了一道靓颖的人文景观。如唐代哲学家李翱、名仕李德修、名宦吕渭等人的题刻;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大文学家苏东波等人的题刻;明代监察御史余珊、文学家李元阳、书法名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刻;清代安庆知府张楷等人的题刻;近现代张义纯、李品仙、范苑声等人的题刻……等等。这些摩崖石刻的书体种类齐全和题材形式的多样化。汉字书体有篆、隶、楷、行、草五类俱全……几乎涵括了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在这里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陈。多数石刻使用凹线阴刻的平(鈒)手法镌刻文字,也有为数不多的用压地隐起或减地平(鈒)的凸线阳刻。2001年6月,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墓系国民革命军第48军176师抗日阵亡将士墓,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部队牺牲将士修建的墓冡。墓冡座落在潜山县野寨中学校园内,于1942年6月开始修建,1943年10月建成。墓冡长20米,宽25米,座北朝南。墓冡内用陶罐安葬着176师抗日阵亡将士骨骸985具。墓冡周围安装汉白玉栏杆围护,倚栏杆摆放着一些刻字石碑,其主旨墓碑立于墓冡前的平座之上。平座两侧施以游廊。墓旁建有“忠烈祠”、 “浩然亭”、“陆军第176师阵亡将士纪念塔”等附属建筑。原安庆专员范苑声撰写了墓志。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墓现被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1998年5月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被国务院 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太平塔】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太平塔照片

太平塔位于潜山县博物馆院内以东,塔东、西、南三面毗邻县城繁华商贾区,塔北分布着馆内各展区。据《潜山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晋代咸和年间(326-334年),为舒州太平慧勤佛鉴禅师的道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舍利塔。塔周围存有真武殿、玉皇阁、寺及石华表等佛教建筑遗迹。现存的砖塔仅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组成。建筑平面呈八边形、密檐楼阁式,底层边长约38米,塔体通高至顶尖约35米。塔体上的八角,飞檐凌空,风铎欲翅,追求“万尖飞动”的视觉效果。

太平塔曾经历过兵残、地震、风灾的数次考验。尽管塔身略向东南方向倾斜,但由于设计精密,结构牢固,及时维护,至今仍巍然屹立,这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准。

塔身内部为筒体式结构,每室有阶梯,可“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塔室内有佛像近千座,趺坐其中,是我国雕像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塔顶端即塔刹,自上而下由宝珠、相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形象生动,给整座塔的建筑风格增添了玲珑之美。

塔的外部做密檐七层,系用青砖垒砌而成,砖块之间,有榫有槽,垒砌严密合缝,坚固异常。塔身二层以上开始递减内收,各层皆用砖叠涩出檐,四周环绕回廊,并在每面开拱券门,但层层有盲门或假门之分,惟有明处可远眺。2013年5月,太平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祠堂】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杨家祠堂j照片

杨家祠堂位于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中涧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平面座西朝东,由前厅戏楼、中厅“四知堂”、后厅寝堂组成。该祠堂面阔27.30米、通进深42.63米、占地面积约1164平方米。其中,单檐歇山式戏楼是祠堂里的重要的建筑,建在前厅。戏楼为两层结构,二层明间为戏台,离地面高约2.8米,左右为伶工房。戏台面阔5.5米,进深6米,空间高度约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台顶有凹面藻井,并使用穿斗法在金柃上制趴梁,构成了三架梁结构,使戏台达到了视觉开阔的设计要求。“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主管的四喜班曾在这楼台上演出过许多京戏剧目,有的剧目使用化装颜料记录在伶工房的墙板上,其墨迹可辩。1998年5月,杨家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老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杨家老屋照片

杨家老屋位于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老屋组,始建于明代嘉靖10年(1532年),在清代乾隆年间从桃园旧址上拓建,毗邻西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祠堂相对直线距离约500米。建筑平面座北朝南,呈长方形,面阔75.5米,通进深35米(除后排倒塌未建部分),占地面积约2643平方米。建筑整体布局内向严谨,空间深广。硬山式屋顶,五架梁,抬梁式与穿斗式配合使用,屋顶砌二级鹊尾式马头墙。在轴线上置二井三厅,轴线两侧——东边以横向四列、西边以横向五列扩展,且廊道或巷道相通,每列由二至三个“回”形单体与“官厅、私厅、倒厅”等组成建筑集合,总共有大大小小97个结构间。在中、后厅内有七块字体遒劲的烫金挂件,是清代康熙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匾额。2005年6月,杨家老屋被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高老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徐家高老屋照片

徐家高老屋座落于潜山县槎水镇油坊村大华组,建于清朝雍正十年(1732 年)。建筑平面座北朝南,呈长方形,通面阔59.15 米,通进深41.06 米,占地面积约2180 平方米。

老屋建筑外观造悬山式屋顶,置二级马头山墙,夯素土地面,粉墙黛瓦。屋内空间布局严谨,明间(中厅)梁柱用五架抬梁式,彻上露明造;次间(厢房)稍间(耳房)横向排列,以廊道串联,与巷弄相通,且每列由二至三个“回”型单元组成建筑集合,构成大小70 个结构间。弄、道之间施用小天井通风、采光。

老屋的内外檐装饰颇具特色。厅堂上有五块木质挂件是清代雍正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寿匾、贺匾,古香古色。木雕、砖雕、石雕以及苏式绘画的各种装饰重点,基本都集中在梁、枋、攀间铺作、柱础、砖檐、门额槛窗、腰串花格、墙裙下碱等部位。其雕刻手法丰富,有素平、起阴纹花饰、铲地起阳之浮雕、地面起突之雕刻等四种。

徐家高老屋的建筑格调,呈典型的皖西南山区民居风格,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012年6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庄老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占庄老屋照片

占庄老屋位于潜山县余井镇田乐村,由清代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侯选县丞余云溪等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营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沿续至今。

占庄老屋为“四水归堂”式建筑,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通进深43.8米,通面阔62米。建筑平面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四横四纵呈网状结构,每个网格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庭院组合,空间布置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建筑风格吸纳了一些徽派建筑特点,表现出鲜明的地方个性,尤其内檐木装修精致简约,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2004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蟹形老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余蟹形老屋照片

余蟹形老屋位于余井镇建军村胜利组,因宅基形貌似蟹形而故名,始建于清代早期,建筑平面座西朝东,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

老屋营造法式别具一格,门厅与中厅向左偏移,呈一条中轴线,却与前厅构成曲尺形平面。中厅、后厅两侧分别有洞门与两厢连接,门厅与中厅以封火墙相连,前、后厅之间均设过厅天井。靠天井砖砌精美的塞口墙(正面称“照壁”),水作墙面,镶边凸出“池子”;墙门上枋凸出四个门簪,饰“兰荷菊梅”纹;上枋锦袱刻“履中蹈和”;锦袱之上砖细牌科,墙顶作硬山。老屋以中厅为大,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前廊带船篷轩,后檐廊采用勾连塔增加进深。厅内五架梁抬梁与穿斗两式合用,彻上明造。桁间牌科雕饰云纹。纵观余蟹形老屋的柱梁作、砖细作以及石刻制度,有着明显的皖西南地方建筑特征。2012年6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氏五世支祠】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余氏五世支祠照片

余氏五世支祠位于官庄镇官庄村广兴组,原为为余文章家族追始溯源、敬祖慕宗的“治所”。该支祠始建于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清光绪11年(1885年),公元1995年进行重修,现存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2.3米,进深18.8米,占地面积约410平方米。厅井式布局(前厅、后厅之间设天井),两侧配厢房。后厅正间为明堂,采用抬梁式结构。厅堂内立柱础,形状有圆、方两款,饰几何与花卉纹。堂上原挂件有“七叶衍祥”与“ 旨恩”两块匾额。其中“七叶衍祥”这匾额在“文革”中已毁。2012年6月,余氏五世支祠被公布为第六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家老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方家老屋照片

方家老屋位于痘姆乡红星村同心组。据方氏家谱记载,该建筑建于清乾隆中期,由方氏16世祖显浩公从一位姓柳的人手上买下重建,为砖木结构。大门前辟有“月沼”塘,屋后有主山(龙脉),屋顶砌马头墙,屋面覆灰色小瓦。二进设为中厅,为五架抬梁式结构,两侧板墙至顶。在檐柱与外金柱之间设卷棚顶,前后金柱头安装一排挡风板。后厅安装八扇花格子门窗。前、中、后三厅之间均设天井,倚天井砌硬山式照壁。照壁看面墙为“四柱三间”式,中间开门洞。墙体青砖勾白缝,墙脚嵌一排“脚线”,饰几何纹与云纹。门额上浮雕门簪与“家官”像,阳刻“惟吾德馨”四字。该建筑内檐“三雕”精美,主要表现在梁核、撑拱、照壁、门额等部位。浮、透、镂、平等雕刻手法齐全。 2012年6月,方家老屋被公布为第六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恨水故居】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张恨水故居照片

张恨水故居位于余井镇黄岭村黄岭组。因建在突起的黄土岭上,又名“黄土书屋”。张恨水故居建于清末,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于2016年6月经安徽文物局批准决定复建张恨水故居。故居呈皖西南民居风格,采用庭院式布局。

复建后的张恨水故居呈皖西南民居风格,采用庭院式布局,占地面积达931平方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张恨水故居依托本体,精心组织陈列展览,现已对观众开放。

张恨水先生曾在他的“黄土书屋”里度过了躬耕苦学、习文著作的少年时代。鉴于张恨水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1986年10月将张恨水故居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寂塔】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觉寂塔及周围环境照片

觉寂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系佛教禅宗三祖僧粲的舍利塔,故俗称三祖寺宝塔。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五层八角,地面至塔顶覆钵沿口计算,高21.14 米,塔刹高5.056 米,塔总高为26.196 米。因建在山谷寺凤凰山之巅,显得气势雄伟、壮观。唐、宋以来,历代均曾维修。现存顶部塔刹为生铁铸成,上有铭文,一百七十字,记叙着宋代舒州黄氏三娘等于乾道八年四月舍钱铸造塔刹的情况。同时塔院前门墙上嵌有记录明代院僧了莹重修宝塔的碑文。

今觉寂塔虽曾经过明代重修,但呈宋代风格。觉寂塔外观为5 层,内为9 层,占地面积为89.65 平方米,外形平面八角,逐层收分。每层有8 门,虚实相对。塔内中空,铺楼8 层,结构别致。塔壁内设台阶,穿壁绕平座上下。塔外壁有腰檐平座,砖仿木结构,方甓当椽,扁砖为瓴,弧檐翘角,砌长方石条为角梁,外首琢成龙头,形象生动,气势轩昂。内外塔壁之上设大小不一的佛龛,龛内镶嵌神态各异的砖雕佛像,数量达数百余尊。1981年9月,觉寂塔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高楼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徐家高楼屋照片

徐高楼屋位于余井镇岭头居委会高楼组,建于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为明五暗七进建筑,面阔10.6米,进深43.9米,占地面积约207平方米。建筑大门平面为“凹”字形。门厅内设置二道门,均为砖制门框。中轴线沿进深方向呈梯式增高,在二进处置天井、照壁。照壁左右隔墙与中厅连成一体。中厅五架梁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大门前有两根石质八方形旗杆石保存较好,其中一块旗杆石刻有铭文:“清乾隆壬申高科举人徐安国立。” 旗杆石旁边有四棵百年以上的老樟树,与月形水塘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2019年3月28日,徐高楼屋被公布为第八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庄老屋】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洪庄老屋照片

洪庄老屋位于源潭镇三妙居委会洪庄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平面以明五暗七状布局,在中轴线上置三厅二井一照壁。屋向座西朝东。墙体青砖勾白缝,屋顶砌齐檐封火墙。面阔20.5米,通进深40.7米,占地面积约835平方米。地坪从前进至后进呈梯式增高。在二进处置天井设照壁。照壁左右隔墙与中厅连成一体。照壁看面墙磨砖,其顶部斗拱疏朗。

该建筑中厅面积较大,前廊卷棚,五架梁采用台梁式结构。厅内立6根大圆柱,柱础为鼓形与方形,饰花卉纹。 2019年3月28日,洪庄老屋被公布为第八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祠堂 】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林氏祠堂照片

林氏祠堂又称林氏享堂,是由从福建莆田分衍到此的林氏后裔始建建于清代中期,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倒塌,于中华民国1924年按原貌恢复。恢复后的林氏祠堂通面阔26米,通进深24米,加上其它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林氏祠堂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为当时潜山县割肚乡公所的办公地点;在解放战争期间,属刘、邓大军三纵队二十四团战地指挥所,现为林氏“九牧堂”、“十德堂”后嗣们的祭祀活动场所。

林氏祠堂依山而建,座西北朝东南,建筑外观呈皖南民居风格。屋顶山面造三列马头墙,清水砖作封护檐。建筑平面采用“回”字形(徽州地区称前后厅,又称厅井式)布局。前、后堂对称,中隔一天井,形成“四水归堂”。天井两侧副阶设楼梯设,楼上装钩阑。前堂为两卧两层楼结构,楼上正间为戏台,次间为伶房并与左右檐廊贯通。后堂前檐带一界扁作鹤胫轩。后堂内设两列里金柱,扁作内四界彻上露明造。东、西次间靠壁砌露角天井。西次间的门、窗造哥特式,把西洋与徽派两种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林氏祠堂内部雕饰精美。如镶嵌在棂条与边木之间的“卡子花”,其图案表现出不同的吉祥寓意和情趣。混作(石雕木刻)手法多样,有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钑等。2019年3月28日,林氏祠堂被公布为第八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庄烈士公墓】

潜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纵览(国家级、省级)

官庄烈士公墓照片

官庄烈士公墓位于官庄镇驼岭林场以北的锣彭山岗上,坐东北朝西南。墓冢呈圆形状,高8.7米,底径6.5米,墓表面积约50平方米。公墓内葬有包括中共潜山县党组织创始人余大化、新四军政委牛金山在内的共18位烈士遗骨。墓前有现代石碑1通,为潜山县人民委员会于1966年元月立石,镌楷书“烈士公墓永垂不朽”;1996年11月,中共潜山县委、潜山县人民政府对墓进行修整,砌三级水泥台阶,并在二级台阶的一处墙体上镶嵌墓志文,正文约计270余字,记载建墓始末以及烈士事迹。2019年3月28日,官庄烈士公墓被公布为第八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