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书 | “红楼”一梦三十年, 真正的经典是如何诞生的

 火树银花5 2017-12-22


说到2017的年度良心影视佳作,相信很多人都有各自的心头好。然而要论今年最意料之外的惊艳,当数夏天那部大火的“小戏骨版”《红楼梦》。虽然只有短短九集,但这群平均年龄十岁左右的小演员们,表现出了丝毫不输于成人的演技,并如实地还原了87版红楼中精髓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连向来苛刻的豆瓣网友们都打出了9.2的高分,并且赞赏称“很1987”。



感慨之余,不少观众才意识到87版《红楼梦》已经诞生了整整三十年之久了。当年那群连台词都看不懂的90后们,都早已步入了剧中人的年纪。

 

所谓经典,是连匆匆时光在它面前,都会逊色暗淡的。

 

87版红楼虽然得益于国人心中至高的名著《红楼梦》,但在某种程度上又超越了它,才有了经典与经典之间的相互成就。



如今,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当高速出品的媒介内容此起彼伏地刺激着大众的感官时,演员的颜值和人气,逐渐超越他的演技本身成为更被观众在乎的东西,而市场对于影视作品的评判,干枯得仅剩商业价值的标签。

 

我们真的有必要静一静,回到一种慢下来思考的氛围。

 

比如在这本《1987,我们的红楼梦》中,时隔三十年的“宝哥哥”欧阳奋强,就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在那个温良的年代里,真正的演员和真正的经典是如何诞生的。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那场举国震撼的“海选”


1979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王扶林跟随广播事业局出访英国时,看到BBC广播电视公司将英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名著都改编搬上了荧幕,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回国后他就向中央电视台提出了翻拍古典四大名著的想法。于是,作为首选的《红楼梦》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启动拍摄了。

 

在反复商讨后,王导决定这次拍摄全部起用新人,不用明星,并在全国范围进行遴选。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影视演员的“海选”。

 

此举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质疑,《新民晚报》还发声:选拔没有足够表演经验的演员是否挑得起这部世界名著的大梁?

 

但王导心中自有他的坚持。

 

在海选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来自全国上千封自荐信,导演组还大海捞针式地亲自去各地物色人选。有的演员在进组之前就已小有名气,也有像工厂工人这样,甚至不是表演科班出身的平凡人。

 

导演以及剧组团队们在乎的,并不是“他们是谁”,而是“他们可以成为谁”。拿王导的话来说,就是“你不会表演我不怕,关键是你要像这个人物”。


 《1987,我们的红楼梦》中宝钗定妆照


无论什么身份背景,每一个演员都经历了初选口试、面试、试镜筛选录像、片段表演、角色搭配等重重考核。而入选之后,还要接受更为细致漫长的培训。

 

在《1987,我们的红楼梦》里,欧阳奋强多次提到了王导在中央台和红学会的支持下开设的红楼培训班。在那里,演员不仅要研读名著,听红学专家们的讲授;还要学习琴棋书画、仪态举止、古代生活习俗以及表演的技巧。同时王导也希望他们在这样朝夕的相处中,能培养出耳鬓厮磨的感觉。



当年红楼剧组的红学专家顾问团队,称作是“天团”也不为过了,曹禺、沈从文、启功、吴祖光、周汝昌、蒋和森等名声如雷贯耳的大师都在其中。他们不计任何报酬,热情向这群“乳臭未干”的演员们地传授了多年的学识。

 

“十年磨一剑”,多少人同时将全部的热情、初心信念倾注于一部定数未知的作品耗时整整两年事无巨细地完善前期的储备。而这样的盛况,也只能存在于那个年代了。



用匠心打磨每一个角色


其实87版红楼的很多演员被筛选进组后,并没有完全固定好要演的角色。因为摄制组们也不断地在演员身上揣摩角色的灵魂感。

 

欧阳奋强在书中记下了他印象颇深的一段:当年导演在对“黛玉”这一角色的定选犹豫不决时,陈晓旭淡然又笃定地向王导表了态:“如果您让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您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也是这番话,才让王导最终定了心,也让无数人神往的林妹妹,从此有了最合适的模样。

 

而就算那会已小有名气的“特优生”邓婕,为了争取到王熙凤这一角色也付出了超出旁人几倍的努力。大结局那场戏里,欧阳奋强亲眼看到邓婕为了还原出凤姐死时的凄凉,坚持不用替身,在哈尔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上,赤脚被破席裹着拉了七八回,最后竟冻晕过去……



在长达三年的拍摄过程中,王导为了让演员能全心地准备,提出了禁止接任何其他拍摄工作的命令。很多人也自愿放弃了考学、商演等若干机会。

 

要问他们后悔么?也许书里邓婕的话能代表许多人的答案:


“拍摄《红楼梦》的三年时间里,我全身心都在这个任务上,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分心的;我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王熙凤这个人物。”

 

87版红楼中很多人的表演,甚至达到了他们终身的演技巅峰。在最好的年纪里演了值得一辈子骄傲的角色。幸运的不仅是这部剧,也是演员们自己。


 《1987,我们的红楼梦》中收录的经典场景


为了一部剧,他们倾尽了所有


1987年5月,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首次公开上映,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家家户户都会传出它的主题曲。

 

创作了这首曲子的王立平老师,当年在王导的完全信任下,用时四年雕琢出了《红楼梦》全部配乐。

 

被称为“词曲千古绝配”的红楼歌曲,是王立平含泪从原著中一个字音符、一个字地挖出来的,歌手陈力也是在无限感慨中含泪而唱的。尤其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枉凝眉》,配合着片头的巨石,成为了太多观众心中永远泪目的经典场景。

 

漫漫四年背后的所有呕心沥血和坎坷波折,也被王立平老师亲自记录在这本书里。


《1987,我们的红楼梦》的剧组集体签名

 

后来,新版红楼又找到王立平要求谱曲时,他断然拒绝了。

 

老先生说: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自己在87版红楼的音乐创作中,已经倾尽所有了


“一朝入梦,终身难醒”。

 

在欧阳奋强这部回忆录中,我们还得以窥见,当年红楼做到极致的,不仅是配乐。从后期配音到美术效果,从化妆造形到服装设计,所有的部门无不是用虔诚的态度,用一种“工匠精神”来对待这部作品的。


《1987,我们的红楼梦》中的片场点滴


在做这些事之前,他们没计较过是否能一举成名。好在时间终究告诉了他们,好物并非只存在于昙花一现。


我们心中唯一的1987


三十年过去,百花已四散在天涯,徒留了宝哥哥一人,锲而不舍地重拾着那些记忆,连带压箱底的珍贵影像拼凑在一起,才成了这本《1987,我们的红楼梦》。



欧阳奋强在每篇的末尾补记了他们那群人的后半生。当年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们,如今有的依旧在荧前幕后,有的已过上淡然悠远的寻常日子,有的却远走他乡,有的则遁入佛门,还有的甚至成了剧中人的结局,本质洁来已洁去……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然而幸运的而是,我们还能在这本书中,同被保存在时间那头依旧年轻的他们,一起追忆那个永远回不去的1987年。

 

就是那个拘谨而踏实的年代,一群真诚单纯的人,怀着敬畏的心,被同样严谨质朴的前辈赏识,把自己这辈子最美好的瞬间,最无悔的几年,都献给了那部戏。

 

那是他们最好的1987,又何尝不是我们心中唯一的1987。



这本回忆录,不仅每一个怀念87版红楼的观众都能从中有所回味;而且任何一个在演员这条路上还探索着的人,都应该细读一番。

 

所有这些庞杂平凡的点滴告诉我们,经典何以成为了经典,以及纵使剧中的斯人已去,少年老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停留在三十年前的红楼一梦中,不愿醒来。

 

天尽头,何处再有香丘。


实习编辑:Enid

摄影:王伟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