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专题《专题: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附7道材料题

 豆豆妈2005 2017-12-22

【商鞅变法

1、背景:

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

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2、商鞅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前356年    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5、意义:

一是使秦国行政高效和国富兵强,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

二是在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

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

(1)相同点:

①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

②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④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然商鞅以死告终,但他的变法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他在当时使秦国更加强大,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当今是一个法制社会,而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说汉化,写汉字,穿汉服,改姓氏,提倡鲜卑与汉通婚,甚至迁都,使鲜卑族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丧失与生俱来的战斗力和野性,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材料题专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伟大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回答: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依据材料一,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学派的观点相同?依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变法实施后,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生前把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他要求鲜卑官员“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的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简要分析一下这场改革的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是谁,并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哪一项?


材料二 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位皇帝是谁。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二中的皇帝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


(4)简要指出以上两次改革(变法)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又令鲜卑贵族改姓氏,与汉族通婚等,向“汉胡融合”的目标迈进。——七上《历史》教材

材料三  考之前代,……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这项措施为哪一制度的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少数民族政权能够统治长久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忽必烈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上述三则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它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1)结合材料一“徙木立信”的故事说说商鞅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你在做人方面有何启示?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看出商鞅还具有什么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观点正确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群臣为何反对商鞅变法?


(4)商鞅最终惨死,其变法失败了吗?为什么?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    (  )

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通过以上问题,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6.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盛”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或者结果。


   

(3)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①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废除井田制 ③奖励军功 ④确立县制 ⑤鼓励耕织 ⑥统一度量衡

(1)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请从上述材料中选出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写序号)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项变法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3)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穿的衣服宽而长,请你判断它见证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依据所学,请再列举其他两项措施。



(4)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项改革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参考答案

1.

(1)支持。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变化: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等。

2.

(1)法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过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改汉姓,说汉语;学汉礼;促进了民族融合。

3.

(1)商鞅。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建立县制。奖励军功。

(2)孝文帝。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学习改革家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4.

(1)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制度

(2)促进了民族融合(汉胡融合)

(3)行(用)汉法;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需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作答,每点一分)

(4)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5.

(1)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让变法深入人心。做人要诚信。

(2)创新精神。正确。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循守旧、故步白封,社会就会发展滞后;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向前发展。

(3)因为变法内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4)没有失败。因为变法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主持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5)A

(6)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6.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对先进文化的态度;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时机、国情、体制、政策等。                   

7.(1)②⑤⑥。

(2)答案示例:确立县制,加强了国君的权力。(赋分标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3)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列出任意两项即可)

(4)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确立新制。(任意一条即可) 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