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昌井事

 zqbxi 2017-12-23
  井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反映出城市发展的轨迹。被誉为“中国水都”的南昌,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晋代的第一口井出现在南昌之后,井就如繁星点点密布全城,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南昌城区还有大大小小400多口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古井已经逐渐消失,直到今天,我们在南昌城内几乎找不到一口鲜活的古井……
 

 

 

 
 

 


​  古井出现南昌城有故事

  杨建葆是南昌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预约采访时,他很爽快。从身份上说,杨建葆是一名资深医生,但他还是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南昌市作协副主席,对南昌的民俗文化研究颇深。

  杨建葆对南昌古井的历史文化,有着几十年的研究。杨建葆介绍说,原始时代,井只是作为一种狩猎的工具,是动物的“陷井”,井口放四根树枝,再加上一些草枝,等候猎物上门,井挖得不深,能困住体型较小的动物,后来人们考虑到需存放体型较大的猎物,于是开始对井的宽度和深度进行挖掘,不知不觉之中,“猎物之井”越挖越深、越挖越大,直至有泉水涌出。此时,人们发现,相比猎物的作用,井所涌现的泉水用来当生活用水这一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井的功能被发挥之后,使得当时依水而居的居民往平原、山区等地搬迁,居民不再担心没有水饮用。”杨建葆说道。

  杨建葆说,与南昌古井有着密切联系的是南昌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相传,东晋时期,南昌是一个水乡泽国,常常洪水为患。许逊道士来到南昌后,组织民工兴修水利,治理洪患。不想这一整治惊动了水妖蛟龙,一蛟龙害怕被诛杀而变为人形问许真君的弟子,许真君的神剑有何不能伤之物?当得知真君的宝剑不能伤冬瓜和葫芦后,蛟龙便化作冬瓜葫芦漂于江上,想顺流而下混出南昌城。次日,许真君见满江妖气,知是水妖作怪,便叮嘱弟子斩除江中孽蛟。自己则在南昌择地凿井,一连凿了几口井。又在城南的南昌万寿宫铁柱井中铸一铁柱,在西山万寿宫开凿镇龙井,安装了八条铁索勾锁地脉,并将孽蛟锁于六口井之下。

  从此,南昌城内水妖绝迹。

  井眼数各异故事就不同

  根据史料记载,外地的四眼井,因为井口为“田”字形,所以称为四眼井。根据这种说法,一眼井的井口就为“口”,二眼井的井口为“日”,三眼井为“品”,以此类推便是。

  据介绍,从民俗的角度上看,“口”字井井口大,方便取水;“日”字井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品”字井为“品德高尚”;“田”字井为“以粮为本”等意。而史料记载,秦汉以后的户籍制度便以井为单位,采用的是“八户一井”的方式。因此,在中国文学中,人们将离家的人形容成“背井离乡”,便是将井与家联系在一起。

  对于井眼的数量之说,杨建葆解释道,相比一眼井来说,六眼井更能方便更多的居民取水,因为直径大。

  在今天系马桩老贡院一带,就流传着“竹筒打水六眼井”的故事。杨建葆告诉记者,旧时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考场内设有专供考生饮水的贡院井,每次考试结束,都会有自知中举无望、无颜回见家乡父老的考生产生轻生的念头,贡院井就成了他们寻短见的地方,这事儿让官府伤透脑筋。于是,官府请来了一班能工巧匠,限时要他们改造贡院井。工匠师傅们商量了半天没有结果,一名小师傅叹着气说:“哎,碰到这个倒霉的差事,不但得不到赏钱,今日恐怕连烧饼都吃不上了!”一名老师傅一听见“烧饼”二字,便一拍大腿说:有了!他提议用一块大石板封住井口,再在石板上凿出如烧饼大小的圆孔,让考生们改用竹筒子提水,这样既可以保证考生饮水,又可以防范投井事件的发生。官府采纳了这名老师傅的建议,立即吩咐工匠们在一块大石板上凿了六个圆孔,然后严严实实地盖在井口上,从此,这口用竹筒提水的井被称为“六眼井”。

  据称,南昌的六眼井位于南浦路与象山南路交会处,因井圈巨大、使用者众多,曾有“南昌第一井”之誉,但时至今日,六眼井仅剩一个地名,水井无处可寻。一名老者向记者描述道,小时候曾见过六眼井,整个井的直径大约有2米,每个孔的直径大约有50厘米。

  居民曾偏爱井水

  据介绍,1932年以前,南昌市民的饮用水都是靠掘井而来,当年夏天,南昌开始筹建自来水厂时,首先在沿江路(中山路口)建起滤水站,赣江或抚河附近的居民和商户从此喝上了自来水,但稍远的市民还是习惯掘井取水。再者,由于科学的不普及,人们认为从赣江抽上来的水,经过水池、水塔的储存已经成了“隔夜水”,所以,很多人还是喜欢使用井水。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昌城区还有大大小小400多口井。除了最知名的六眼井,南昌还有很多叫得上名的老井。比如,今天的邮政路小学附近是清代的按察司衙门,在这个衙门内原有一口明代开凿的避火井,井圈外壁有18行古文奇字,后来井被填埋了,但井圈仍在。在佑民寺院内,原有一口“蛟井”,传说在井边时常可以听见“龙行井中”。在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内,有一口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老井,水清见底,据说当年八大山人曾于此汲水作画,才思有如泉涌。除此之外,南昌还有鄢家井、铁柱井、关岳庙公井等等。

  杨建葆说,没有自来水之前,井不仅是作为取水之用,更是商贩、市民聚集的场所。明朝后期,曾经创造了中国商业辉煌的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来南昌经商时把三眼井一带视为风水宝地,他们合资在三眼井的旁边盖起了会馆,这就是旧社会南昌有名的山陕会馆。

  古井消失的今天只有传说

  本月21日,记者沿着六眼井同一轴线往南走,见到了一口三眼井。在井口的碑文上,记者看到:“三眼井,豫章著名古井也。千百年来,此处市井喧嚣、商贾云集。明清两代,山陕会馆开立于此,抗战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曾经驻扎,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联立小学与三眼井小学。此井,为新凿景观井也。”

  据杨建葆介绍,三眼井、六眼井,南昌市民都知道或者听闻过,但南昌城内原本还有一、二、四、五眼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古井地址难以找到,市民更是很少听说。实际上,六口井应该都在系马桩附近,其中,一眼井在书院街与系马桩街交界的地方,二眼井在黄秋园纪念馆一带。虽然六口井的位置没有完全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六口井现在都不存在了,只有熙来攘往的街道还留存着往昔的繁华。

  一口口古井,养育了南昌城2200多年,直到彻底被填埋。然而,古井在南昌人心中的分量已经沉重。杨建葆介绍说,2007年,一座以南昌本土市井文化为主题的三眼井市民休闲广场竣工并投入使用。广场以精心仿制原三眼井形式为核心,其标志性景观木质牌楼、三眼井和两尊有数百年历史的石狮构成了广场鲜明的文化特征,整个广场依据地形,与周边建筑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南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效果,同时广场还完善了绿化等功能设施,为市民增加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

  文/记者叶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