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常山古井的那些事

 风行阁影像 2021-08-11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21-08-09 08:50

徐功富 文/摄

在常山,分布着大大小小年代、材质、形态和风格各异的古井。它们曾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或古朴实用或雅致端庄或玲珑奇巧。走在乡野村间,我们不时会与井相遇;走在有年代感的古老街巷里,一不小心,你也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

在诗人的笔下,乡愁是对故乡无数碎片化的记忆,无法割舍,难以忘怀,永不老去。井是故乡的象征,对背井离乡的人来说,井更是乡愁的寄托。

1常山古井的构造及类型

常山的古井,以单眼井为多,双眼井有几对。在芳村镇芳村村,有一口四眼井,由外到内分别为饮畜、洗衣、洗菜、饮水用。外侧第一井为半圆形,其余均为圆形。外侧三井相连,第四井相隔第三井约7米。

常山芳村四眼井

常山的古井,一般情况下,都指水井,用学术语言来说,是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构筑物。它可以是竖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组合的,但一般以竖向为主。古井的构造也大多一样,主要由井身、井台、井圈组成。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干净卫生,有的井四周还筑起井栏。平地以下的井壁多用普通的块石或鹅卵石垒砌而成。

井的类型多取决于井圈,从考察统计来看,大多数井的井圈是圆形的,我们称之为圆形筒井。井圈呈方形的,谓之方形筒井,目前只看到县委大院右侧有一口这样的井。在球川镇球川村,还有一口八角井。

2双井弄的那双“眼睛”,见证了常山的发展

有人把单口井比喻成镶嵌在大地上的镜子,那么,双口井就是生长在大地上的一双眼睛。在常山,有几对双口井,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原塔山底下、现双井弄的双口井。

常山县城双井弄的双口井

双井弄的双口井井圈高均为0.47米,大井井圈内径0.37米,外径0.51米;小井井圈内径0.31米,外径0.57米。

过去,老井水质特好,用它煮饭,米饭喷香;用它烧成的凉开水,喝起来清洌可口。住在附近的居民,至今还是很怀念那时用井水烧煮的米饭,因为“吃起来喷香的”。

双口井带给人的回忆是深深的,就如它当年“藏”在深深的里巷一样。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常一中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走出校门向右拐,走过一段长长的街弄,在路的尽头,就是双口井。那时,来这儿取水用水的居民很多,井边上常常萦绕着市民的嬉笑声、交谈声。

21世纪初,常山旧城改造的大幕拉开,纵横交错的街巷有的被拉直,有的被取消,但藏着许多人记忆的双口井被保留了下来,这条里弄也被称之为双井弄。2011年12月,常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双口井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进一步做好双口井的保护工作,水井的四周还筑起了栏杆,但这抵挡不住人们对它的思念。现在,市民已经全部改喝自来水,双口井已经不再被人使用,但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永恒。

3孔家弄的那口古井,跟孔子后人有关

在常山西龙门路北有条孔家坞弄,长约200米。孔家坞弄巷最里端是个山坞,宋时,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清在此种植水果。

孔家弄的古井

孔清的父亲为孔诏,是孔子的五十二代孙。宋室南渡时,孔诏在衢州安顿下来。后因厌倦官场,喜山水,便辞去衢州西安县长官一职,归隐于常山。孔诏是常山的孔氏始迁祖,他在常山时生有四子,即孔清、孔源、孔汾、孔灏。当初孔清选择此地种植果树,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有清泉一股,且出水量多,大旱年头,可用泉水浇灌,保证丰收。孔家坞里的里仁坊举人王文龙曾作《孔家坞水泉》:“县左狭诸山,景聚遂成坞。石陂城外罗,石泉城内吐……宋时植果园,圣裔留芳谱。至今乃千年,源永泽斯溥。”可见,此事为真。

后来,果园不再种植果树,但世代在此居住的市民觉着泉水仍可用于人喝,故垒砌水井一口。1949年后,县看守所、拘留所、武警中队驻地等设在此地,孔家坞这眼泉水井就承担着供给周边人们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职能。

走进孔家坞弄,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一棵高大的古树下便是这口古井。浑然天成的井圈高出地面六七十厘米,井圈的两侧各有一个孔洞,井口直径有一米光景。圆润光滑的井圈井沿,透着历史的年代感,湿漉漉的低矮井台也告诉人们,这口井一直被人使用。

4天师井,有一个与张天师有关的传说

白石镇曹会关村天师井自然村有口天师井,这眼古井虽然在风雨中显得有些寂寞,却是当地村民眼中的传奇。

相传,一日,张天师来到位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曹会关村,烈日下,来往的拉车者、挑担者口渴难忍,都在四处寻找水喝。顿起恻隐之心的张天师,便施法出一泉,后来当地人在此掘地筑井。此井方不盈丈,深不盈尺,但历年来隆冬不竭。为纪念张天师,人们称此井为“天师井”。

这口老井,始终静静地生根村民的生活中,大家在此汲水、洗衣。俯探井内,一股凉凉的湿气便扑面而来,幽幽的井水波光粼粼。随着井口凝结的水汽不断滴落,井口的内壁上因为有了水汽的滋养,附上了一层薄薄的青苔,幽暗、湿润,又透露着穿越百年的宁静。

虽然时过境迁,古井水不再是人们的必需品,但是在当地群众的用心呵护下,古井水迄今一直清澈着并承载着历史和记忆,让人难以忘却。

常山县委大院右侧的方井

5饮水思源,重拾对这片土地的尊敬

中国传统社会,茶与酒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饮茶和酿酒,都离不开好水。在各种水之中,井水往往以其甘美清洌和易于取用,成为泡茶、酿酒的佳水。清代有个叫孙适斋的人,留下了一首词:“温州好,水土甲东南。游遍千山无瘴疠,汲来千井尽清甘,久住使人贪。”尽管写的是温州,但对井的赞美却无地域之差别。

俗话说,市井生活,没有井就没有生活。特别是对古人来说,没有井就没有生命。因为井有崇高的地位,所以,人们不仅为井构筑井台,修筑排除污水的水沟,还约定俗成,比如不能在井前说脏话等。

中国祭井的风俗由来已久,这从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汉代班固所撰《白虎通义》中有记载,“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门、户、井、灶、中霤(土地)都是事关人类繁衍生息的事物,所以均被古人列为祭祀的对象。按照阴阳五行说,冬属水。冬日里万物伏藏,而井恰是水藏地中的形象,因此冬祭井便成为古代风俗之一。

饮水思源,也是古井文化的精髓。有兴趣的亲,不妨在常山闲游的时候,多关注一下被忽视的古井文化。饮水思源,相信你定能重拾对这片土地最原始的尊敬与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