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为什么被批判

 书蠹之家315 2017-12-23

      儒家是中国的哲学伦理学。为什么儒家的思想被批判?历代批判儒家的不在少数。这是因为儒家不能满足人的整个生命进程中的所有的内容。比如佛教补充了前世来生,今世这样的生命过程,不管其设置是不是合理的,这些构建是满足人的生命的。道家是修道成仙。对来世是一种盼望,当然这样的盼望可能需要另一个形而上的层次才能达到。

     儒家的学理结构。一个世俗的世界。儒家没有超越世俗的任何思想,即使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还是世俗的境界。儒家把形而上的层次淡化了,“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焉知神”,这当然是儒家的诚实。不知为不知。但是作为满足人的生命的全部需要的学科,儒家显然是只满足世俗的现实的部分,对别的部分是简化了。儒家有一个“不知”的世界,但是没有把这个世界作为存在于儒家自身的虚拟的部分,而是把这部分到底地扫除了。

     所以,儒家是现实主义的,实用主义的,世俗化的知识。礼仪道德都是知识,儒家给人许多做人的知识,处事的知识,以这样的知识达到现实的满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平天下之后,儒家就没有下文了。但是,生命的进程继续进行,疑惑继续产生,儒家再也没有话说。儒家对世俗的知识也不是完全满足的,因为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工具,还有对自我的反思,人到底是什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自我怎么才能成为真实的自我。如何承担责任,如何避免伤害,如何面对危险,如何享受生命。如何面对痛苦。。。。如此等等,儒家都没有正面回答。所以,即使是世俗的知识儒家也是不充足的。因为人的生命的复杂性,人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儒家从遏制人的各种愿望而达到儒家的学科要求,但是没有把儒家变成人的儒家。要人成为适合儒家,不要儒家适合人。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这里显然人是核心。儒家的人是君子人格,君子只是一种道德典范,而人不仅是达到君子就够了,还有别的需要,需要社会的各种实用性,也需要自我的多种愿望的满足。

    儒家唯一的目的是把人变成有礼仪的,忠孝两全的人。对人的多样性,对人的多种需求没有包含。如果按照儒家的要求,人人皆君子,社会会是怎么样的呢?儒家显然把人变成扁平的,模式化的了。儒家的君子是文质彬彬,温柔敦厚,也是一种模式化的要求。这样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人,彬彬有礼的君子充满社会,人人都是举手行礼,处处都是歌舞升平,这样可能是孔子认为的周朝的鼎盛境界。这样看,儒家显然是进入理想化了。在世俗的一个层次,儒家要实现形而上的超越,只能是做个世俗的君子,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出路。这是儒家没有形而上的世界的原因。在儒家世俗中的不同的境界,还是在世俗之中。君子也不是神仙,还是人,人还是要七情六欲,还是要饮食男女。这样君子与小人才真正的差别只能是道德。但是由于儒家的世俗世界的设定,道德也只能是世俗的道德,在现实中的道德,还是忠孝二字。在忠孝中没有层次的区分。在社会的礼仪中,按照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礼仪,以适应等级制度。

    其次是儒家的知识学,六经就是儒家的经典。儒家的知识学显然只能满足一部分的需要,而对别的知识,别的好奇心,学问都没有。儒家划定的知识圈子只是儒家的,没有所有人的所有需要的满足。而儒家对不同的需要,看做是异端,应该杜绝的。这样儒家的道显然弱化了人。道对人的限制,使人不能弘道。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弘道。儒家的限制中没有自由,没有自由怎么样弘道?儒家的条条框框限制人,所以儒家的君子也可能是伪君子,因为人在没有自由的时候,只能虚伪的满足外在的一切限制,而不是把人施展开来,超越各种不适应人的东西。儒家的知识是局限性的,基本是道德知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知识,对于自然科学,对于人文科学的其他方面,儒家没有开放的空间可以学习。

     儒家的目的性。儒家的学术的目的是现实社会,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的目的性。这些目的全部是世俗社会的目的。没有一个目的是对未来的,针对希望的,针对生命自身的。在儒家生命是上述目的的工具。修身就是把这个工具完善,完善之后,就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治国是为了平天下。这是不断升级的目的。但是最终还是在现实之中。儒家没有形而上的盼望,没有信仰的对象,没有把生命本身作为目的。这样儒家的人是被工具化的。虽然说,君子不器,但是君子难免还是器物工具,是为目的恶献身的。儒家还有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义”,儒家为了义可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还是为了目的,而不是为了人本身。那么什么是义呢?在儒家没有严格清晰的说明。

      尤其是儒家没有对心性的研究,或者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论语说,夫子之言性命,不得闻也。孔子很少说这些说不清楚的内容。导致儒家仅仅是关于世俗社会的知识学,就是如何做一个别人和社会的需要的人。这样人呢就不能目的,人是这个目的的工具。不仅儒家对社会的人是这样的,儒家的知识在内部也是这样的。儒家把知识充分地经典化,抬起了六种经典,叫人学而时习之,再也不要人的创造性,自主性的思考。学习主要是背诵经典。此外没有别的要求。这样儒家对自身内部也是封闭的。到宋明理学时期的超越---理学---的建立,也是对这种缺乏的补充。为什么会出现理学,就是因为儒家的自身再也没有别的超越性的出路了。理学为此打开了一个历史上儒家的封闭的圈子。理学起码可以玄思,可以激起想象力,尽管这种想象力也是空虚的。

     到清朝开始,儒家回到实学,对宋明理学持批判态度。这样恢复了儒家的原本的世俗主义的范畴。也回到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圈子。所以儒家的基本是世俗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没有超越上述的思想,就不能满足人们的理想。晚清儒家的失败说明,一种没有超越性的知识终于连儒家自己也不满足了。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的地位彻底动摇。现代化之后儒家被送进研究室,成为文化古迹在研究,社会中对儒家的思想知识不再作为重点。边缘化的儒学说明,儒家自身的知识是不能满足人的丰富的需要的。历史上道家,佛家都是对儒家的补充,但是这种补充却引起儒家的不满和打击。独尊儒术使本来就不丰富的儒学更加自我萎缩。

    儒家的知识满足部分的世俗需求,但是不能满足人的全部的生命需要。这样人们对儒家的批判也是出于儒家知识的缺乏。人的任何知识性的需要都是合理的。知识没有善恶之分,知识的运用才会形成善恶。为了造成善,就把邪恶的知识,危险的知识,各种负面的知识也杜绝了,这是不合理的。知识应该是无所不包的,而在实践中要惩恶扬善。儒家的知识学认为,邪恶的知识也要杜绝,因为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邪恶。实际上,即使是善人,也要知道邪恶是什么,即使是法官也要知道罪是怎么形成的。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才能惩恶扬善。知道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才能有效地激浊扬清。

     儒家没有创建一个满足人性的形而上的世界,这个世界尽管是虚拟的,但是正是这个世界充满满足人的自由和无限的想象力,才能有对世俗的超越,才能打破世俗的局限性。而儒家是把人全部封闭在一个世俗的世界中,即使是不好也无路可走。只能在各种世俗的规矩中亦步亦趋。儒家除了使人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别人的眼色之外,还有适应天理,这样儒家不得不把人变成器---工具。

     儒家把人变成木偶工具,人们成为单一模式化之下的统一的君子。不能成为君子的成为伪君子。这样儒家的理想一个君子社会就达到了。实际上,由于儒家的上述的缺陷,不能满足人的多种愿望,不能满足人的超越和自由,就不断受到批判。儒家没有自由可言。进入儒家就是循规蹈矩,就是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在家孝顺,在外忠。待人接物始终没有人的自我本性和自由,这样人就是他者的服务工具,如果人都是这样,人的自我就丧失了。没有人的真实的自我,人对他者的责任也丧失了依据。所以,儒家造成人的本性真实性不能展开,人成为主体,也没有自由,只有圣人的道德教化,先朝的遗训,那么儒家把现实的人置于被束缚的境地,克己复礼,就是儒家的目的。人再也不能以自我为主体,以理性为依据,而只能虚伪的适应各种规矩。

      孔子说,人能弘道,但进入儒家思想的人一直是被条条框框压抑的人,这样的被压抑的人怎么能弘道呢?只有真正丰富的真实的人智慧的人才能弘道。而虚伪的人,唯命是从的人,唯唯诺诺的人怎么能弘道呢?儒家没有塑造丰富的真实的人,而是塑造了虚伪的适合条条框框的人----君子。君子以虚幻的想象力是不能弘道的。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弘道。而儒家恰恰是把人的真诚从学术架构中扭曲了。适合儒家思想的人无不会变成虚伪的人,所以虚伪的人不能弘道。

     儒家是为了成就儒家,而不是以儒家的知识成就人。这样儒家兴盛的时候必然是人爬下去的时候。爬下去的人是不能弘道的。儒家造成的国民性也是虚伪的。为了适应各种外在的规矩而古意放弃真实的自我,这样的国民性也不能挺立。没有挺立的个体,就没有挺立的群体。儒家恰恰是把挺立的个体看成是大逆不道的,这样怎么会有挺立的群体呢?所以,一旦一种学术要成就自身,就必然要把人变成其对象,人成为学术的对象时,就要强制性地使人成为适合学术的人---标准化的人,君子。这样人就从学术中倒下去了。

      学术不能以人为本,不能给人自由,不能发展人,学术也会被不能发展的人所遏制。人就不能弘道。学术也不能弘人。儒家仅仅是为了君子的,这样儒家就没有盯着大众的发展,没有大众的发展,小人不能成为君子,少数的君子也不能支持时代进步。儒家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就夸大君子的人格力量,以为以一种君子的半神半人的力量就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拯救时弊。这实际是不合实际的。儒学被独尊之后,借助政治的力量更加压制人的发展,这样人就更加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成为君子又要受到世俗的打击和迫害。这样学术和人两败俱伤。所以,学术不能立起人,人就不能立起学术。从历代对儒家的批判看,儒家没有发展真正的人,也没有大面积的发展大众,仅仅靠极少数的君子一代一代就萎缩下去。“易为君子谋”,儒学也是少数人的儒学。只有社会精英才可以进入儒学,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儒家需要的。这样儒家把大众遗弃在外。借佛家的话---普度众生。儒家的视界恰恰不是众生,而是少数的君子。上智下愚不移,儒家没有把大众作为对象。所以,儒家对少数的君子可能是好事,对大众根本是无关的。大众只是儒家控制的对象。

     佛家和道家就是在儒家不能满足人的生命的丰富需求额而兴起的。佛家道家对佛家也是极大的冲击。宋明理学时期,朱熹等人的思想基本是暗中参合着道家佛家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