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濮语语文讲座第二级第十四课濮文化中的祝融氏

 动力实体能 2017-12-23

   网友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濮文化中的祝融氏。提到祝融,汉文化的资料似乎记载的很详细,但版本有很多,说法各不相同,但都承认他是火神。有的资料说祝融是高阳帝之子,名叫重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山海经》的四方之神名为春、夏、秋、冬四个官名,祝融为夏官。《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吴回复就火正,就为祝融。祝融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族人。还有的学者在读过《山海经.炎帝之孙》后认为祝融是炎帝的第五代玄孙。

   现在,我们从濮语《山海经》的阅读来了解祝融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山海经.炎帝之孙》说的是哪一个年代的事情。《山海经.炎帝之孙》是从包牺氏的兴起开始叙述的,那是在距今七千二百年前的事情,那时候,包牺氏联盟最后一个王朝的炎帝王朝还没有出现,我们怎能将表达大荒和北乡概念的濮语读音译为“炎帝”呢?历史相差两千多年,而汉学者们却把这个语音套译的故事作为正史来引用了。

   根据濮语的解译,祝融这个读音表达着两个概念,一是草原戎氏族;一是南岭氏族。融,一是指“戎”,一是指“南面的”。《芈月传》中,咸阳南面的小国称为雍国,夜郎历史上,在都城可乐南面的部落称为纳雍。“融”这个概念的定义,在商朝文字中有两个定义,一是南方的部落“维巴”(羅),一是南岭的族群“维歹”(雍)。所以《山海经》称南部的濮族为雍雍濮(汉译为因因乎),同时也称为罗濮(因乎。如今称为罗浮)。《山海经.炎帝之孙》叙述,北乡的犬戎游牧支系的听訞氏建立了乐都部落,乐都部落建立了博羲联盟,博羲联盟分支出了煦犬戎,煦犬戎分支出了草原戎。这就是人们理解的戏器生祝融。草原戎执政的姜族分支出共工氏。在这里,姜族概念即是指王族,而非指姜姓,包括炎帝伊耆氏的所谓“姜姓”也是指王族。共工氏分支出蜀犬戎,蜀犬戎形成了恒投氏。恒投氏就是汉语音译的后土。恒投氏形成了织绸族,织绸族分支为十二个支系。我们从濮语解读的内容看出,原文中的“赤水”一词是指游牧族,既不是黄河,也不是湘江。作为祝融概念的草原戎并不是具体概念的华胥氏支系,而是泛概念的煦犬戎,是比华胥氏晚进入华夏地区的族群。根据希腊神话所述,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是濮僚米的华胥氏(普罗米修斯),那么后进入濮僚米的其他族群就不能冒认这份功劳。可见这个祝融不能算是火神。

   《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述的南方祝融,是濮语表达的诸雍。而且文中叙述的范围较窄,只是良渚地区。因为良渚地区凭借籼稻和粳稻两种农作物的种植而生存,所以也称乘两龙,实际是指乘两鸟(鸟稻同音)。事实上南方的祝融概念已经比较宽泛,也包括了东部的私那氏族。因为共工与祝融战的记录,实际反应的是共工与东部的私那氏族战。在距今六千五百年左右,共工氏的军队到达了整个华夏地区,实现了九土共和的大统一。至距今五千年左右,共工氏与东部的私那氏族发生战争,从而失去了统治地位,华夏由此进入了神农时代。这就是历史记录的共工与祝融战,共工氏战败后退守布灶湖枝(今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地区。那么南方的祝融可以称火神吗?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以的,因为他们不是华胥氏,而是则柯氏。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南方的祝融是可以称为火神的。因为濮语表达的五个“南方”概念中,就有一个是指“火”,南方的祝融就是火的祝融。这就与华胥氏为燧人氏的说法似乎有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燧、煦同字同音同意而确立了华胥氏的火神地位;而濮语的贝、火同字同音同意也确立了则柯氏族的火神地位。只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祝融不是单一的祝融,他包含着华、夏两个族群各自的火神概念。

   与此同时,我们对祝融后裔有八姓的说法应作一个区分。《史记》所说的祝融八姓,除芈氏为华胥氏祝融的后裔外,其他七姓皆为红山文化的补苦氏族后裔,属夏族的祝融氏族后裔。本身黄帝族就属于夏族,他的后裔就不能算作华胥有熊氏后裔。

 

 

       中国濮语语文讲座 <wbr>第二级 <wbr>第十四课 <wbr>濮文化中的祝融氏

             楚文化的祝融

    中国濮语语文讲座 <wbr>第二级 <wbr>第十四课 <wbr>濮文化中的祝融氏

           从手稿中看出两个祝融概念的区别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