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探求症组药组相应规律”是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关键

 杜子桐 2017-12-23

从三十多年的从医经历体会到以下三个方面:当面对未知问题时,理论非常重要!当熟知问题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时,理论是多余的!理论的目标就是为具体未知问题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希望能够给中医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以启发!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探求症组药组相应规律”

是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关键

一、症、症组、证候的内在联系

症:指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包括自觉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结果及与患者密切相关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遗传因素等单一疾病信息。

症组:指N个以上症的常见自然组合,而非人为的主观组合。

证候:患者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有症的集合,是诊治疾病的全部依据。

三者的关系:症是最简单的症组,证候是较复杂的症组。

二、药、药组、方剂的内在联系

药:用于治疗疾病的单个药物,可以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药等。

药组:指临床治疗疾病时经常使用的N个以上药物的组合。

方剂:指具有明确适应证的约定俗成的N个药物组成的药组。

三者的关系:药是最简单的药组,方剂是约定俗成的药组。

三、症组→药组对应规律

经验成熟的临床医生见到哪些症状(症组),就会根据自己所遵循的思维习惯,选用相应的哪些药物(药组),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当症组为1个症时,就是对症治疗,依据的是“症药对应”规律;当症组为全部症时就是辨证治疗,依据的是“证方对应”规律;当介于两者之间时,我们可以称为“辨症组治疗”,依据的是“症组药组对应”规律。实际上,对症治疗和辨证治疗都是辨症组治疗的特例,因此,依据“症组→药组对应规律”诊治疾病是各层次疾病论治的总体概括。

四、药组→症组对应规律

中医方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各个方药的适应证据,善于“方证对应”的临床大家是其典型代表,遵循“有是证(症组)用是方(药组)”的临床原则,不需要其它理论的指导,同样可以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当药组为1味药时,就是单药治疗,依据的“单药适应症组”规律;当药组为某个成方时就是方剂治疗,依据的是“方剂适应症组”规律;当介于两者之间时,我们可以称为“药组治疗”,依据的是“药组→症组对应”规律。实际上,单药治疗和方剂治疗都是药组治疗的特例,依据“药组→症组对应”规律诊治疾病可以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胜景。

五、“药组→症组对应规律”研究是发现药物新功效的临床研究方法

长期临床的医家多数会有这样的经历:暂时没有当做治疗目标的疾病经过治疗意外地也被治愈了,到底是什么药起到了治疗效果不得而知,这时,如果拥有足够数量的有效医案,通过分析药组→症组对应规律,我们就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某些药组的新功效,因此,“药组→症组对应规律”研究是发现药物新功效的临床研究方法。

六、“症组药组相应规律”是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核心。

学医的人走过的路径一般来讲有两条:一条是从症组开始,按照一定的医学理论思维,记住相应的对治药组;另一条是从单味药、药组、方剂开始,记住其相应的适应证据,临证时只要见到相关证据就选用对应的方药。

如果一个医生精通以上两条路径,而且临床经验成熟,那么,他的“药组→症组对应规律”和“症组→药组对应规律”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们研究某个医家的临床经验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才可能全面掌握他的临床经验。由于“症组药组相应规律”是临床医家学术思想的终极表现形式,所以,“症组药组相应规律”必然是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核心。

七、“症组药组相应规律”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伤寒杂病论》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我们应用北京慈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慈方名医信息采集与挖掘软件系统”,把《伤寒杂病论》中每一条含有方药的条文作为一个医案处理,然后进行“症组→药组对应规律”和“药组→症组对应规律”的双向研究,全面揭示了症组药组对应的关系,为全面掌握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举例如下:

(一)张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相关的几组症组→药组对应规律:

【小便不利,咳嗽】

1、茯苓,干姜,芍药,五味子,细辛(出处:伤40;伤316)

【小便不利,口渴】

1、茯苓(出处:伤156;金第十三10)

2、桂枝(出处:伤147;伤156)

3、天花粉(出处:伤147;金第十三10)

【小便不利,脉浮】

1、茯苓,泽泻,猪苓(出处:伤71;伤223;金第十三4;金第十三13)

2、阿胶,茯苓,滑石,泽泻,猪苓(出处:伤223;金第十三13)

3、白术,茯苓,桂枝,泽泻,猪苓(出处:伤71;金第十三4)

【小便不利,呕吐】

1、茯苓,生姜(出处:伤96;伤316)

【小便不利,身黄】

1、大黄,栀子(出处:伤236;伤260;金第十五15;金第十五19)

2、大黄,茵陈,栀子(出处:伤236;伤260)

【小便不利,身重】

1、大枣,桂枝,生姜(出处:伤107;金第十四29)

2、茯苓(出处:伤107;金第二十8)

【小便不利,水肿】

1、白术(出处:伤175;金第二24;金第十四5;金第十四25)

2、麻黄,生甘草(出处:金第十四5;金第十四25)

3、白术,大枣,麻黄,生甘草,生姜,石膏(出处:金第十四5;金第十四25)

4、白术,附子,桂枝,炙甘草(出处:伤175;金第二24)

5、茯苓(出处:金第二十8;金第十三10)

【小便不利,烦躁,倚息不得卧】

1、附子,茯苓,丹皮,山药,桂枝,生地,山萸肉,泽泻(出处:金第二十二19)

【小便不利,腹满,身黄】

1、大黄,栀子(出处:伤260;金第十五19)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思饮,脉浮】

1、阿胶,茯苓,滑石,泽泻,猪苓(出处:伤223;金第十三13)

【小便不利,心烦,胸胁胀满,寒热往来,伤寒】

1、柴胡,炙甘草(出处:伤96;伤147)

【小便不利,水肿,恶风,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拒按,汗出】

1、白术,附子,桂枝,炙甘草(出处:金第二24;伤175)

(二)张仲景运用半夏黄芩的药组→症组对应规律。

【半夏,黄芩】

1、呕吐(出处:伤96;伤103;伤104;伤146;伤149;伤165;伤172;伤230;伤379;金第十七15;金第二十一2;金第十七10;金第十五21)

2、伤寒(出处:伤96;伤99;伤100;伤104;伤107;伤146;伤148;伤149;伤157;伤158;伤165)

3、发热(出处:伤96;伤99;伤104;伤146;伤149;伤165;伤379;伤393;金第十七15)

4、发热,呕吐(出处:伤96;伤104;伤146;伤149;伤165;伤379;金第十七15)

5、大便稀(出处:伤104;伤157;伤158;伤165;伤172;伤229;金第十七11)

6、发热,伤寒(出处:伤96;伤99;伤104;伤149;伤146;伤165)

7、呕吐,伤寒(出处:伤96;伤104;伤146;伤149;伤165)

8、寒热往来(出处:伤96;伤144;伤266;金第八1;金第二十二1)

9、发热,呕吐,伤寒(出处:伤96;伤104;伤146;伤149;伤165)

10、中风(出处:伤96;伤144;伤158;金第二十二1)

11、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出处:伤158;伤165;伤172;金第十七11)

12、大便稀,伤寒(出处:伤104;伤157;伤158;伤165)

13、心下痞满(出处:伤148;伤149;伤158;金第十七10)

14、大便稀,伤寒,心下痞硬(出处:伤157;伤158;伤165)

15、大便稀,呕吐(出处:伤104;伤165;伤172;)

16、伤寒,心下痞满(出处:伤148;伤149;伤158;)

17、潮热(出处:伤104;伤229;伤231)

18、肠鸣(出处:伤157;伤158;金第十七10)

19、烦躁(出处:伤107;伤158;金第三10)

20、腹痛(出处:伤100;金第八1;金第十五21)

21、干呕(出处:伤158;伤266;金第十七11)

22、寒热往来,中风(出处:伤96;伤144;金第二十二1)

23、胸胁胀满(出处:伤96;伤104;伤229)

24、发热,呕吐,伤寒,胸胁胀满(出处:伤96;伤104)

25、肠鸣,大便稀,伤寒,心下痞硬(出处:伤157;伤158)

26、大便稀,发热,呕吐,伤寒(出处:伤104;伤165)

27、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伤寒,心下痞硬(出处:伤158;伤165)

28、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干呕(出处:伤158;金第十七11)

29、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呕吐(出处:伤165;伤172)

30、潮热,大便稀,胸胁胀满(出处:伤104;伤229)

31、肠鸣,心下痞满(出处:伤158;金第十七10)

32、大便干硬,头汗出(出处:伤148;金第二十一2)

33、烦躁,伤寒(出处:伤107;伤158)

34、恶寒,伤寒(出处:伤146;伤148)

35、呕吐,心下痞满(出处:伤149;金第十七10)

36、目黄,身黄(出处:伤231;金第十五21)

37、阳明病(出处:伤229;伤230)

38、心下疼痛(出处:伤103;金第十12)

39、胸满(出处:伤37;伤107)

40、神疲(出处:伤37;金第三10)

41、太阳病(出处:伤37;伤103)

42、胁下硬满(出处:伤266;伤230)

43、咳嗽(出处:伤96;金第七9)

44、不能饮食(出处:伤266;金第二十一2)

45、呕吐,伤寒,胸胁胀满(出处:伤96;伤104)

46、呕吐,心烦(出处:伤96;伤103)

47、不思饮食,伤寒(出处:伤96;伤148)

48、伤寒,中风(出处:伤96;伤158)

49、不思饮食(出处:伤96;伤148)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myc20069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