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內外江的深度不一样,确切来说是内江比外江更深。每年的清理工作就是为了保证內外江的深度保持不一样的效果。 我们都认为,都江堰能够始终保持內外江“四六分水”的秘诀是由于工程因素。洪水期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的水通过外江流出,仅仅百分之四十的水流入成都平原,完全能够供给成都平原的灌溉。而冬季的枯水期,百分之六十的水进入成都平原,百分之四十的水流走。正是由于这个水量常年稳定的供给,才给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发展机会,使之真正成为了一个聚宝盆。 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它的重要性和大众原理。 这里谈谈一个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原理”。个人觉得以前我们所认识的所有原理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那就是——地势和水势。而成功的基础也就在于借水势和地势。 没错,就是这两个我们容易忽略的不起眼的因素。也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才能给人工工程发展的空间,不然一切都是免谈。 我们知道,都江堰的水源来自于长江的支流岷江。根据中国的天气气候来看,我们国家的河流大致呈现夏涝冬枯的特点,这是由于我国的季风气候所决定的。夏季水势迅猛强烈,冬季水流平缓。这是条件一——水势。 其二,另一个关键在于地势,而地势的关键又集中在一座山上。没错,就是玉垒山。通过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鱼嘴的那一段。鱼嘴的右边(玉垒山一面)明显的有一段山体的凹陷。而鱼嘴的左边(玉垒山对面)则呈现出凸出的一段。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地势,加上水势,我们可以这样构想。夏季水势大的时候,湍急的水流冲击在玉垒山上,经过一个凹陷处,然后会有一个水流偏向的作用,所以在水流急的时候,强大的冲击力将大部分(百分之六十)的水都冲到了外江。当冬季水流不很急的时候,水流的冲击力没有那么强,所以无法讲大部分的水冲到外江,所以只好流入内江。这样一来,夏冬两季分水的目的便基本可以说成功了。但是为了能够使之能够长期更好的发挥作用来说,辅以人类的工程建设保护就更加的完美了。 当然,有一点也是非常的重要的,那就是人造鱼嘴那一片工程,这也是这个工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看法,请移步评论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