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教学丨课程计划的顶层设计与优化实践

 张福涛lu70kpm9 2017-12-24


近几年,我校通过认真编制学校的学年课程计划,逐渐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示范辐射作用、努力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我校创建了富有学校特色和课程特色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实践系统。


学校的课程观


我校的课程目标是: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提出“智慧博雅,创新合作”的课程理念,希望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提升智慧和能力;通过高雅的品格熏陶,发展综合素质;在创新中锻炼合作,在合作中孕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培养学生树立“五种精神”(爱国奉献精神、全球精神、可持续发展精神、创业创新精神、竞争和合作精神)和掌握“三项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际交往能力)。


学校课程编制与实施原则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学校课程应当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要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完善人格与文化品位的养成”;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双基”获得的需要,还要满足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满足学生共性需求,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发展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原则一:课程类型多元。我们实施分类教学,第一类是学科课程,我们将现有的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进行重整,新增“学生发展指向”维度,形成二维多类结构,力推“高效”“智慧”“博雅”三类课堂。第二类是德育课程,我校以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自我完善为教育之本,以“品格复兴”为核心,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在生涯教育中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第三类是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学军学农学工、学生社团、社会调查等。


原则二:课程要求多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以及潜质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进度和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优生,我们开设以加深和拓展为目的的补充课程,结合加速的学程优化设置,加强跨学科学习,尤其是人文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提升;对于学困生,我们开设以补缺和矫正为目的的补修课程,帮助学生补缺补差。


原则三:课程结构多模。我校注重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长发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整体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所需。因此,课程结构模块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首先,设立不同的时间模块,如选修课分为长课程、普通课程和微课程三种,学生可根据选课规则,按不同模块组合自己的课程;其次,设立不同的空间模块,如在大礼堂组织各种讲座,在阅览室开设语文研修课,在视听室开设英语听力课等;再次,设立不同的内容模块,如举办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等,还有针对毕业班学生的专题辅导;最后,设立不同的目标模块,分为专业精品培训和普及推广掌握两种,在范围和程度上都有所区别。   


原则四:课程形式多样。学校课程开展形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但不仅限于此。学校课程应注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为此,我校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通过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科学与人文视野,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科艺素养,通过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设立校园四大主题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延伸学生的学习时空,从而创设多元化课程环境。


原则五:课表组合多选。在确保完成国家与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校结合教改新思路,大力开展走班制教学,对学科进行分层分类,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给予并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做到“一人一课表”。


学校课程编制情况


第一,课程板块。我们按课程特点,将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实验、艺术与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习活动七个领域(见下表)。


课程领域与学科对应表

课程领域

相关学科

语言与文学

语文、英语、诗词鉴赏、其他语言等

数学与逻辑

数学、信息科技、逻辑学等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涯规划等

科学与实验

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明日之星等

艺术与技术

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影视制作等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身、体锻、排球、游泳、心理等

综合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主题文化节等


第二,课程架构。上述七个课程板块,我们设计为四层阶梯递进的课程门类,按照不同类型功能覆盖每一名学生的在校学习需要,以供每一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首先,基础类。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完成基础型课程,注重“双基”落实,保障学生通过学业水平考。其次,拓展类。我们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主修、辅修为学习形式开设拓展型课程,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注重能力培养。再次,特长类。我们以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针对爱好本学科、能力较强的学生,创造环境条件,配合专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最后,研究类。我们围绕体现共同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研究型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更需要跨学科整合,同时体现德育的渗透与泛化。


对接三类课堂,重构二维多类课程结构


我校将现有的课程体系重构为更加立体的二维多类课程结构,在现有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实施方式维度上增加“学生发展指向”这一维度,形成二维多类结构(见下图)。


复兴高级中学二维多类课程结构图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学科素养提升”维度的三类课程外,我校根据学生“潜能发展”维度推出三类课堂,这是我校在新时期课程建设中的亮点。


第一,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策略,注重:一个核心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两点理念——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相结合、育人与育分相统一;三层推进逻辑——课前驱动夯实基础学力、课堂互动培养思维能力、课后自动激发心理动力。


第二,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强调的是通过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潜能进行基础性开发。我们要求各科课堂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凸显智慧课堂的特点。智慧课堂重点落实在理科教学上,我们提倡通过课堂互动,课堂留空、留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倡导课堂互动从表面的无序热闹走向内心的思维激荡,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驱动思维,搭置合适的阶梯牵引思维,提供恰当的原型迁移思维,以温暖的鼓励呵护思维,给予巧妙的点拨深化思维。


第三,博雅课堂。博雅课堂是在学科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融合人文、艺术、科学的课程。“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是人的品位。博雅教育的基本精神是通而不偏,注重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它不仅鼓励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探索,更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上,我们提倡通过课堂渗透和课堂拓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倡导教师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民主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倡导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传播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倡导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人格品性,发展审美情趣,使课堂教学超越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作者系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陈永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