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他死后身家上亿,生前却穷困潦倒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12-24


美到窒息的电影《至爱梵高》上映来好评不断。但是,导演为什么挑选这些画作?这些人物跟梵高到底有关系吗?电影中发生的故事是真的吗?

我们和导演休·韦尔什曼详细聊了聊这7年拍摄的艰辛历程,并且对照剧情和导演夫妇多年研究的史实,带大家来一次电影和真实艺术的比较阅读。

看完这篇,再去刷《至爱梵高》,你会别有收获!






仰望梵高

   东宁


《至爱梵高》的女导演多洛塔·科别拉15岁就写过一篇论文,探讨精神疾病和创造力的关系,梵高正是她重点研究的案例。她苦心钻研几十年,可以说是充分理解画家心中的孤独与抑郁。

后来,她遇见了未来老公休·韦尔什曼。休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动画制作人,作品《彼得与狼》拿了奥斯卡奖最佳动画短片。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拍摄《至爱梵高》的7年征程。

56800张油画组成的电影引起了无数人对文森特·梵高的怀念,那位贫穷而伟大的画家终于不再只是38幅朦胧的自画像。梵高转身的镜头,让很多人忍不住眼泪滑落。

为了拍摄电影,两位导演用尽了心力。多洛塔前前后后搬了21次家,资金紧张时只能借住在亲戚那里。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为了梵高回头的那个凝视,等待7年又何妨


梵高给弟弟的信

-剧情-  《至爱梵高》中,梵高的房东发现了一封梵高生前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交给了老邮差约瑟夫·鲁林,鲁林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将这封信送还给提奥。于是邮差阿尔芒开启了送信的旅程,在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参与过梵高生活的人。逐渐熟悉了这位画家后,阿尔芒开始探寻梵高真正的死亡原因。


-现实-  最初想要将梵高画作制作成动画时,对两位导演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完成56800张油画的创作,而是如何为梵高的画作写出最动人的故事。

两个人思考了很久,直到休为了欣赏梵高信件的副本,在伦敦排了整整3个半小时的队,突然想到用信作为引子讲述梵高生前最后6周发生的故事。


弟弟提奥·梵

-剧情-  影片中阿尔芒苦苦寻找的收信人,是文森特·梵高最亲密的弟弟提奥·梵高。提奥在哥哥去世6个月之后也离开了人世。邮差只能将信转交至他的遗孀手中。

-现实-  梵高生前的信件是如今探讨其生平的重要证据。《梵高书信全集》中收录了902封信,其中650多封是寄给弟弟提奥的。提奥是梵高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一生崇拜着自己的哥哥,坚信他会在未来有很高的成就。梵高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期间,提奥每个月会寄来150法郎支持梵高作画,同时资助了高更、贝尔纳等画家,帮助哥哥在“黄房子”中组建理想中的“画家之家”。

文森特·梵高去世后,提奥疯狂地纪念哥哥,办画展,参访旧友,策划出版传记,行为举止越来越像文森特。直到6个月后,提奥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1914年,提奥的妻子在改嫁后,将他的遗骨迁至梵高的墓边,并且将梵高与提奥之间的往来信件编辑成册出版了《亲爱的提奥》。只可惜梵高并没有为提奥画过画,只有上面这一幅梵高的自画像,被一些研究员认为实际上画的是提奥,画面上胡子的颜色、脸型和耳朵的形状和梵高有很明显的区别。不过这一观点还有待商榷。


送信人阿尔芒·鲁林

-剧情-  阿尔芒是片中的男主角,本来对梵高没什么好感,父亲苦口婆心说服了他去送信。在途中,随着阿尔芒无限靠近梵高的生活,他对这位画家的认识也有了改观。

-现实-  梵高在阿尔勒认识鲁林一家时,阿尔芒正在当铁匠学徒。后来他参军到北非突尼斯服役。梵高曾经为老鲁林和他的家庭成员画过很多的画。但是与阿尔芒并没有太多的交流。


老邮差约瑟夫·鲁林

-剧情-  片中希望阿尔芒送信的是老邮差约瑟夫·鲁林,是梵高生前的好友。

梵高为约瑟夫·鲁林画过很多肖像画     左滑欣赏更多

-现实-  1888年到1889年期间,梵高居住在阿尔勒的“黄房子”,这段时间也是梵高的创作高峰期。约瑟夫·鲁林的大家庭让梵高多少得到了家的安慰。直到后来高更搬进了“黄房子”,性格和艺术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冲突连连,一向喜欢自责的梵高,将所有错误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最后也正是老鲁林将梵高接回了家。

众多老邮差肖像中《约瑟夫·鲁林肖像》被瑞士藏家以私售形式,以5800万美元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星空下的咖啡馆

-剧情-  《至爱梵高》的画幅比例使用的是“学院比例”,这是1940年代好莱坞盛行的胶片比例,1.37:1。梵高使用不同尺寸的画框,而这一电影画幅比例更接近于梵高最常使用的画框比例,这也是为什么在的荧幕上观看,两侧会有黑色的遮幅。

-现实-  这幅《星空下的咖啡馆》是梵高很出名的画作,画中的咖啡馆是梵高在阿尔勒经常光顾的地方。多洛塔和休担待不起对它的任何改动,于是他们采用移动镜头向观众完整展现了这幅有些长的杰作。


画具商店老板唐吉老爹

-剧情-  唐吉老爹是梵高在巴黎时认识的画具商店老板,《至爱梵高》中他向阿尔芒讲述了梵高和弟弟提奥之间的故事。

-现实-  现实中的唐吉性格亲切温和,允许画家赊账。店中时常帮画家们摆放画作,毕沙罗、塞尚和高更的画也常在店里出现,当然,橱窗中也曾摆过梵高的一幅画。老爹是欣赏梵高的,梵高自杀后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唐吉老爹背景中看似与油画有些冲突的东方元素,是梵高临摹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当时东方艺术的流行在梵高的画作中经常可以感受得到。梵高也经常到唐吉的商店购买浮世绘。


通宵营业的夜间咖啡馆

-剧情-  影片中阿尔芒在一个咖啡馆睡了一晚,这里的情节设置很合理,因为这家咖啡馆就是以通宵营业出名的。

-现实-  这幅《夜间咖啡馆》久负盛名,目前收藏在荷兰的克勒米勒博物馆内。画面中描绘的咖啡馆是梵高在阿尔勒搬入黄房子之前居住过的,24小时营业,这幅画正是梵高花了两个通宵创作的。现如今这家兰卡散尔咖啡馆依旧存在于法国阿尔勒的形式广场上。


加歇医生的女仆

-剧情-  阿尔芒到达奥威尔(著名的梵高小镇)后,遇到了加歇医生的女仆,这位女士对梵高极度厌恶,梵高生前古怪抑郁的性格就是由这位女士传达的。

-现实-  女仆的形象取材于著名油画《麦前的农妇》,这幅画也是梵高卖价最高的作品之一,被美国一位赌场俱乐部和房地产公司老板斯蒂芬·永利以4750万美元收入囊中。至于这位农妇生前是不是像女仆一样厌恶梵高就不得而知了。


玛格丽特·加歇小姐

-剧情-  加歇小姐在《至爱梵高》对梵高很是欣赏,是能够解读梵高内心的知己。

-现实-  《在弹钢琴的玛格丽特·加歇》是1889年-1890年梵高居住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时创作的。这幅画长1米宽50厘米,其比例在绘画中比较少见。为了更好地呈作品的原始效果,导演想象着梵高从屋外望着屋内的玛格丽特,为她画画的场景,于是将门框作为前景。

这幅作品是梵高的得意之作。他曾经在信中提到过“作这幅人像画很愉快”。至于加歇小姐本人,对这幅画并不满意。她觉得背景的绿色太过奇怪。现实中加歇小姐对梵高也是比较提防,只帮梵高做过一次模特。


拉乌旅馆的艾德琳·拉乌

-剧情-  阿尔芒到达奥维尔后住在了梵高当时居住的拉乌旅馆。在这里,拉乌家的大女儿向他描述了梵高的最后一段时光。

-现实-  艾德琳·拉乌是拉乌旅馆老板的大女儿,梵高当年是在拉乌旅馆的房间去世的。梵高为她作画时艾德琳只有12岁,梵高去世时小姑娘也只有13岁,所以关于梵高的一切,艾德琳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后来她接受了无数次的采访,关于梵高的内容也开始出现前后矛盾,与加歇家的说法口径不一致,使梵高在奥维尔这段时期的故事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拉乌旅馆也被经营成了百年老店,当然现在变成了旅游景点。


马苏里医生

-剧情-  阿苏芒开始怀疑梵高并非死于自杀后,找到了马苏里医生。医生引出了文森特死亡的另外一个版本——误杀。马苏里医生认为梵高的伤口是从一个罕见的倾斜角度射人身体,停留在脊柱附近,让人不得不怀疑,枪是远距离射入体内的。

-现实-  这一段取材于《在椅子上》,是梵高在圣·雷米疯人院接受精神治疗时画的。画面中的老头是一位住在精神病院的无名老兵。运用这一形象,导演引出了梵高死于误杀的猜想。


纨绔子弟雷内·萨克里顿

-剧情-  很多人怀疑是雷内·萨克里顿误杀了梵高。这位纨绔子弟在奥维尔总是捉弄梵高。

-现实-  这幅《戴宽边帽的男孩》被推测可能是雷内的速写图。雷内在奥维尔生活随身也佩戴手枪。梵高去世后,他们举家搬走了。

雷内后来成为一个很成功的银行家,活着时也曾接受过采访讨论梵高。他没有亲口承认过自己的误杀行为,事情的真假还有待讨论。


梵高的医生保罗·加歇

-剧情-  影片的最后保罗·加歇医生终于隆重登场了。他本身是个矛盾体,与梵高的关系也很具争议。他是梵高在奥维尔小镇的主治医生,一位精神病专家。他羡慕梵高的才华,无比热爱梵高的作品,甚至自己临摹。他坚持认为是梵高自己放弃了生命,责怪自己将提奥患有梅毒这件事情告诉了梵高,让梵高意识到自己是弟弟的拖累,最终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现实-  加歇医生热爱艺术,和很多印象派画家都有交情,毕沙罗和塞尚都是他的座上宾。他本人的性格却是神经过敏,容易冲动。梵高寄给提奥的信中经常提起加歇医生,有的时候说“他比我病得还严重”,有时候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医生,他的职业和信仰激励着他。”

梵高将子弹射入体内后,加歇医生和一名当地的兽医商量后选择了保守治疗——条件不允许,所以什么也没有做,任凭梵高的生命一点点消逝。

梵高为加歇医生创作过两幅画像,其中一幅(另一幅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在1990年佳士得拍卖会以8250万美元成交,被日本大昭和纸制的前总裁齐藤良平拍走,然而齐藤良平负债死去后,这幅画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消失,至今下落不明。这幅画可以说是梵高最值钱的作品。


那些梵高到过的地方

影片中还有很多梵高曾经走过的地方,1886年梵高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完画画后,同提奥前往巴黎。《德拉加莱特的红磨坊》就是巴黎街景的一角。巴黎之行成为梵高艺术上的转折点,他接触到早期印象画派艺术,改变了自己原先阴郁的画风。也发现自己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

《阿尼埃尔赛纳河大桥》是梵高在巴黎与弟弟居住时画的。1887年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期间,他结识了图鲁兹·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马奈、莫奈、雷诺阿的光色变幻的色彩价值中受到启发。

1888年离开弟弟的梵高,在阿尔勒开始了新的创作,《罗纳河上的星夜》展示了阿尔勒的罗纳河上的夜景。

他开始认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诚实体现个人的感受,将强烈的情感融入中画作,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说道:“我经常神志不清,意识不到自我,画面就像梦幻一样冲我而来。”《向日葵》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889年2月,梵高第二次精神病复发。他白天在自己工作室里画画,到了晚上住进医院。阿尔城的一些居民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当地政府对梵高进行隔离。同年5月,梵高第三次发病,他自愿来到离阿尔勒25公里的圣·雷米。

著名的《星夜》(《星空》,又名《星光灿烂的夜空》)正是1889年5月梵高在圣雷米接受精神治疗时创作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梵高不在重点强调印象派的光影,开始融入强烈的个人情绪,向表现主义靠落。这幅画也是梵高少有的,不靠直接观察对象,而是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象创作氛围的作品之一。

1890年梵高梵高搬到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

《麦田群鸦》是梵高临死前的几幅作品之一,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梵高最后一幅作品,甚至说正是在描绘这幅画时饮弹自杀,但是并没有证据支撑。不过这幅画确实是梵高自杀的同一个月画的,画面压抑严酷的天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梵高狂躁激烈的内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