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
出版社:不详
年代:民国(1911-1949)
纸张:白棉纸
刻印方式:其它
装帧:线装
尺寸:长13.7*宽26.3*高12.6(cm).
册数:5册
品相:九品
品相描述:总计五册,第一册内容为广陵王元羽墓志,元勰墓志,元诠墓志,元诊墓志;第二册内容为元显儁墓志,元演墓志,元珍墓志,元彦墓志;第三册为元显魏墓志,元晫墓志,元纂墓志;第四册为元乂墓志,元寿墓志;第五册为元祐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总计十六品墓志拓本,大部分墓志出土于清末民初,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出土时间,可推断为初拓精本,剪裱成蝴蝶册页,册页封面题签为后人加题,整体品相好,偶有边角卷边。分述如下:
详细描述:第一册
广陵王元羽墓志,1918年出土,原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250页:见重刻本,首行“墓”字下点与末横不相连,原刻微连。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元勰墓志,1919年出土,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69页有记。
元诠墓志,1919年出土,原石现藏上海博物馆,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题签原迹如图,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77页有记。
元诊墓志,题签为后人添加,原石现藏上海博物馆,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269页:原刻十九行“既宾”之“既”字“艮”部末笔作一点,重刻则从上连下,与原刻不类。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第二册
元显儁墓志,1917年出土,原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272页:第十七行“逸翰先折”之“翰”字“卓”部中,原刻作“日”,重刻漏刻中一小横作“口”。第十七行“扶摇未x”之x字“牛”部,原石似作“牛”状,重刻本则少一撇作“扌”部。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元演墓志,清末出土,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先生题签“姚贵昉藏石拓赠精本”原迹如图,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80页有记。
元珍墓志,1920年出土,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86页有记。
元彦墓志,清末出土,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先生题签原迹如图,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281页有记。
第三册
元显魏墓志,1916年出土,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先生题签“兰西珍玩”原迹如图,原石现藏于河南博物馆,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324页:廿三行“息崇仁年十四”之“崇”字,原石“宗”部首笔作一点连及下横,重刻则作一小横,与上下笔划均不连。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元晫墓志,1919年出土,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143页有记。
元纂墓志,1919年出土,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先生题签,其中有同时代金石学家顾鼎梅先生名讳。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326页:重刻本,首行末“安平”二字笔划模糊不明,原石虽微低凹而笔划明显。此外二行“墓志铭”,三行“兴河南”等字,重刻笔划俱出格线之外,原石仅三行“兴河南”之“河”字微出格线,其他诸字笔划皆在格线之内。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第四册
元乂墓志,1925年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148页有记。
元寿墓志,1918年出土,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330页:此志初拓本卅二、卅三行首“武苍”二字未损(因该本为剪裱,故两字不连)。末行“冥冥此室”四字亦未损,归陶氏后拓本,以上所举诸字俱已损泐。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第五册
元祐墓志,光绪年间出土,现藏日本,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先生题签原迹如图,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297页有记。
元怀墓志,1925年出土,现藏河南图书馆,题签为后人添加,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第95页有记。
元倪墓志,民国初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有清末民初藏家王绪祖先生题签原迹如图,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第315页:原石十行“匪直才孤”“才”字上半笔划中有石筋让刀,重刻无之。四行“将军”二字间有石蟫泐痕极自然,重刻则不然。以此校对,该拓本为原石拓本。
参考书目:王壮弘先生《六朝墓志检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王壮弘先生《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其他,纸张自然老化,有黄斑如图。古籍保存不易,在流传过程中的破损以及老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已尽可能将主要残损情况说明,为避免争议,对品相苛求者勿拍,如有疑问,请拍前短信咨询,拍后一律不回复。爱书之人,互相体谅。中拍者一律发顺丰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