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哭嫁|“以哭当歌”,哭成一部流传千百年的文化史诗!

 七老爷施政 2017-12-25


姑娘出嫁本是大喜大庆的事情,但是,在古徽州民间却非常流行着一种婚俗叫“哭嫁”。“哭嫁”,以哭当歌。俗称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


徽州婺源哭嫁歌

那么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准备起嫁的徽州女人为何要大哭大唱呢?据了解,原来,旧时,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自己的终身大事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摆布,姑娘对夫君的容貌、为人、家况一无所知,未免伤心落泪。在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桎梏中,姑娘对婚事不如意,只有通过哭嫁才能宣泄心中的苦楚和愤懑,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哭嫁这一妇女发泄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形式,相沿成习,演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哭调,成为一种婚俗。 



哭嫁是徽州流行的风俗,同样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哭嫁,哭嫁,越哭越发家,不哭倒不吉利了,而且越是哭得厉害,越证明姑娘对父母的爱和孝顺。因此娘家十分重视哭嫁,有钱的大户人家会特地请哭嫁娘来教女儿哭,平民百姓家也要请长辈教哭嫁歌,哭嫁成为姑娘出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哭嫁,作为徽州女人的一种“吟唱”,主要是在徽州乡村,在民间,哭嫁,它“以哭为歌、以歌言情、以情催声、以声感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天然质朴性,擅长用生活中的细小情节来抒发情感、强调情感的渲染效果,并且大多都是即兴演唱,结构完整、段落清晰,意思表达通俗易懂,给人一种声泪俱下的感人场面。



比如,古徽州婺源紫阳二小教师汪发林在谈及哭嫁时,说婺源东北乡段莘女人是这样哭的:“自小生长在娘家,爹娘疼爱乐呵呵。兄弟姐妹多关爱,为我抚来为我搓。而今我要嫁他乡,没人痛来没人帮。身为妇人没办法,嫁到他乡生儿郎。我到郎家单孤孤,孝敬公婆爱叔姑,丈夫是我荫凉树,新家是我存身铺。我会勤俭持家好,不给娘家脸抹乌。不孝女儿今辞行,只愿爹娘不要哭,你们保重身体好,女儿就笑不会哭。我会时常回家转,还是当年小排嬚。生养恩情重如山,叫我怎么不挂念?生养恩情重如山啊,叫我怎么不挂念!叫我怎么不挂念!”



后来新娘的歌哭词大多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倾诉自己离家的依念之情:【 我生是个草子命,一撒撒到老老远。思乡思家思双亲,千想万想难回转。哭声爹娘二双亲,双膝跪下泪涟涟。女儿痴长十八岁,爹娘养我十八春。燕子含泥多费力,终身不完父母恩。……】  新娘泪流满面的歌哭,如泣如诉,凄婉缠绵,听起来情深意切,十分感人。


   

新娘的歌哭一般由母亲“和哭”,歌哭词大多是教女儿出嫁后,在婆家如何做个好媳妇:“儿在娘家娇生生,一觉睡到大天光。”(天光是徽州方言,天明之意)嫁到婆家要起早,三梳两梳头梳好。先打扫来后洗灶,烧锅做饭勤快搞。听见堂前来了客,送烟泡茶莫迟延。针头细脑心要细,洗衣浆衫莫言劳。哥嫂面前不多嘴,弟妹人小要相让。公婆说话你要听,要与丈夫心贴心。母女的歌哭自有伴娘、亲戚“见机”相劝,适可而止。


    

徽州流传下来很多「歌哭」她们的歌哭词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而且由于徽州历史上文风鼎盛,一般人家的女孩,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这使她们的歌哭词极富文学意味,成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进万家 ,这种旧式婚俗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取而代之的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新式婚姻,少了父母包办和媒妁之言,进而哭嫁的人却愈来愈少。尤其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徽州乡村渐渐的没有人哭嫁了,年轻一代不苟同传统哭嫁婚俗,多采取新式或西式婚姻庆典,哭嫁基本消失了。如今,哭嫁这一千百年来代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已被尘封在历史在记忆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