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翟青云丨中医治疗皮肤感染精要

 杜子桐 2017-12-25


原文

 

西门内王姓小儿,五岁患手背发,屡治不愈。邀余诊视,见小儿手背筋骨尽露,所流俱是臭水,并无脓意,小儿体极瘦弱。伊母又云:“大便日泻三、四次不等,夜间疼痛不止。”余诊其脉,六脉皆虚细无力,此因久病失于调补。疮科又属破漏之证,如同居家,每日非用钱十串不能过活,若仅有进款五串,不止日贫,且有冻馁之虞。此儿之疮,三月内臭水淋漓,非虚乎!饮食减少,非虚乎!大便滑,非虚乎!由此思之,臭水无脓者,正见元气亏损,不能化毒之明证。今治法宜先服十全大补汤以壮气血,气血壮自然化毒变脓,外上红升丹,提脓拔毒。各外科书皆云,有脓则生,无脓则死,此千古不易之言。伊父母闻余论深以为然,遂服十全大补汤,五帖后,疼痛稍止,似乎有脓。又投五帖,泄泻自止,饮食大增,脓变稠黄,臭气已去,生机日多,脱去危险。此证自余治,始终四十二天,共服药三十帖而愈。倘若不从内治,全恃外治之法,恐终不免亡。常见有患疮者,连年不愈,外科家不问新旧虚实,满口谓毒气不尽。至于用药,轻者凉血解毒,重者硝黄乱投,犹言宜清内毒,竟使元气日消,毒气日盛,不死不休。如此而死者,不胜屈指,皆因不明《内经》虚实大论之误也。


——翟青云《湖岳村叟医案》

                                    





解析


想当年,最初学医的时候,我曾武断地认为,对于感染性疾病,中医已无用武之地。而遍阅古典医籍,尤其是中医外科,大部分或者说重头戏都逃不出“痈疽”两字。所以每每读到痈疽,我便轻率地跳过。如今,已过去十余年,我的看法发生了反转式的变化。随着抗生素耐药等问题的严重化,中医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也愈加突出。


本案所治者,发背也。说到发背,或许很多人,对于其概念已很模糊了,就算是从事中医的人,甚至是中医外科的人,估计能明确其含义者,恐怕也寥寥无几。因为,在看这则医案之前,有必要先简单梳理下发、发背等概念。


发背,有时也叫背发,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中医有疔、疮、疡、痈、疽、发、痰、流注、丹毒、瘰疬等等,这些都是感染性疾病。发背最早见于《刘涓子鬼遗方》一书,多指发生于背脊或是阳面的痈疽。因此,发的本质是痈疽,而痈为阳,疽为阴,自然,发背也就有了阴阳之分。《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这指的是痈;《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这说的是疽。痈疽就是我们常说的皮肤浅表感染,只不过中医将皮肤感染根据其表现分为阴阳两种。而现代医学只言病原学,对于找不到病原体的感染,将显得捉襟见肘了。


发背既有阴阳虚实之分,治疗上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本案谈的是阴性的、虚证的发背,所以属阳性的、实证暂不在谈论范围内。如文所言:“王姓小儿,五岁患手背发,……见小儿手背筋骨尽露,所流俱是臭水,并无脓意,小儿体极瘦弱。……大便日泻三、四次不等,夜间疼痛不止。……六脉皆虚细无力。”一派虚证,溃疡面污浊渗液较多,却无脓性分泌物,正和阴疽之症。身体瘦弱、便溏、疼痛剧烈,脉细无力。诸多症候,一言以蔽之,虚极!正如翟氏大呼:“此儿之疮,三月内臭水淋漓,非虚乎!饮食减少,非虚乎!大便滑,非虚乎!”所以,投以益气补血之品,只需静待时日,便可获良效。至于处方十全大补汤,或八珍汤,或其他诸方,皆在情理之中,不复多言。


翟氏医术高妙,深得中医精髓。于无意间道出疮疡诊治之机要,当为吾辈后学深思。现摘取二三,以飨同道。


其一:“疮科又属破漏之证,如同居家,每日非用钱十串不能过活,若仅有进款五串,不止日贫,且有冻馁之虞。”外科感染性疾病,大多人都是看见红肿热痛诸症,或因现代医学感染学说影响,都是以对抗性思维处理。中医说清热解毒,攻邪泄毒。西医言杀菌灭菌。而翟氏却说,外伤感染如同居家过日子,必须收支平衡,若出的多,进的少,恐怕九只有挨饿受冻的份儿了。这种比喻,是非常有意思的。感染性疾病,多为消耗性疾病。一味攻伐,必然大损元气、败坏脾胃。此法得不偿失,应当为现代医生所警惕。


其二:“有脓则生,无脓则死,此千古不易之言。”这一论断对于西医人可能大好理解。但这是事实,想必很多从事皮肤科、外科的医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伤口没有黄色的脓液,却不断地有血性污浊分泌物流出,伤口迟迟不见愈合。中医有脓,就意味着气血充足,属阳,以清热解毒或是抗生素均能很快解决问题。而无脓就相反,非但抗生素无效,中药清热解毒之品也收效甚微。用上面的比方说,有脓就是居家殷实,所以能跟病菌外邪耗得起,稍加佐助,就能息兵止戈。


其三:“常见有患疮者,连年不愈,外科家不问新旧虚实,满口谓毒气不尽。至于用药,轻者凉血解毒,重者硝黄乱投,犹言宜清内毒,竟使元气日消,毒气日盛,不死不休。如此而死者,不胜屈指,皆因不明《内经》虚实大论之误也。”翟氏面临的医疗现状,跟我们今天大同小异。中医治病不问阴阳虚实,见毒就清,见肿言热,全然不是中医的思维。甚至不如西医的对抗疗法。因为中医外科很多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药都是有剧毒的,如轻粉、铅粉、朱砂、雄黄、硫磺、冰片等,轻率地使用有毒药品,不光疗效不好,用之日久,必然毒入脏腑,杀人于孟浪。


凡此三者,虽有所侧重,但总而言之,就是治疗皮肤感染疾病,首当明辨阴阳虚实,有什么证用什么药,切不可有丝毫糊涂,或者单凭自己的经验,或以定势思维误判病情,时刻明白施行医术必须秉持深思慎行的态度。东汉名医郭玉说:“医者,意也。”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