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虚痰嗽:对比解读清代名医王士雄的三例医案

 杜子桐 2017-12-25




王士雄(1808~约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中医温病学家。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一病症,由于病因、病机、体质、四时之差异,则有不同的治法。再者,每一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往往有个人的心得体会与经验,通过多个医案的反复归纳、比较异同,往往能体会到某一病症的辨证方法,体会出医家的独到之处,这也是研究医案的一个重要方法和目的。





王士雄三则医案相互比较

例一:吴薇客太医令堂,患痰嗽喘逆,便秘不眠,微热不饥,口干畏热,年逾六旬,多药勿痊。孟英切其脉,右寸关弦滑而浮,左关尺细软无神,是阴虚于下,痰实于上,微兼客热,攻补皆难偏任。与竹茹、贝母、旋复、石斛、海浮石、芦根、冬瓜子、枇杷叶、杏仁、花粉为剂,以熟地泡汤煎服,则浊药轻投,清上滋下,是一举两全之策也。投匕果应,再服而大便行,渐次调养获痊。


例二:谢谱香,素属阴亏,情志抑郁,而远行持重,而患咳逆,左胁刺痛,寸步难行,杳不知饥,卧难着枕。孟英诊之,脉象弦细软数,苔腻痰粘,便艰溲少,曰:此乃肾气不纳,肝气不舒,肺气不清,胃气不降。投以沙参、枇杷叶、竹茹、贝母、旋复、栀子、龟板、鳖甲、丝瓜络、冬瓜子、青铅、白前、金铃、藕肉,以熟地泡汤煎服,数剂而平,继渐滋填而愈。


例三:毕方来室,患痰嗽难眠,医予补摄,至涕泪全无,耳目闭不饥,二便涩滞,干嗽无痰,气道自汗。孟英切脉,右寸沉滑,左手细数而弦,乃高年阴亏,温邪在肺,未经清化,率为补药所锢,宜开其痹而通其胃。与瓜蒌、薤白、紫菀、兜铃、杏仁、贝母、冬瓜子、甘草、桔梗、旋复花、竹茹之剂而安,逾一二年,以他疾而终。



医案对比分析

三则医案虽然辨证各有差异;


例一为阴虚于下,痰实于上;


例二为肾气不纳、肝气不舒、肺气不清;


例三为温邪在肺。


主症均为喘咳不已有痰,而且体质上均为阴虚,这又是三案的共性之处。因此,从三案进行对比归纳,就可以掌握王孟英对阴虚痰嗽者的治疗经验。


因为痰嗽与阴虚并于一身,在治疗时是十分棘手的,若滋阴太过则反助痰湿,而祛痰之治若多用理气化湿等辛燥之品,用之又有耗液伤阴之弊,只有祛痰而不燥,滋阴而不腻,方为得当


从三案的处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氏在治疗这类病证时的独到配方用药经验。三例医案处方:

化痰多选用贝母、杏仁、瓜蒌、冬瓜子等品;

理气多选用竹茹、旋复花之类;

止咳选用枇杷叶、紫菀等为主,

而并不取法于二陈汤祛湿化痰,这正是王氏选药精当之处。


因为这类化痰理气止咳之品,均不十分辛燥,其中有些药物又有润肺之功,使之痰去而不伤阴。至于滋阴,王氏更是别有治法,以熟地泡汤,既达到滋阴之目的,又防止其久煎后的滋腻太过,反助痰湿之弊。以此三案对比,则为我们临床提供了王氏的经验,从中得到启发。

普通病症均有一定标准,主药大多不变换

程门雪先生在《未刻本叶氏医案》“校刊记”中曾说:“(叶案)方重出者不少,其相类者尤多,大概普通病症均有一定标准,主药数位不甚换,虽云套法,却堪究味。聚而玩之,制方选药,因症转移之理,十得八九。且其选药味至精湛,一味之换,深意存焉”。


程氏的这一体会,就是从前人医案对比中得到的,可以说是看懂医案学习医案的方法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