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你是不一样 2017-12-25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尽管翻译史很长,一开始人们的目的仅仅是沟通,让相互之间的观点得以传达。那个时候,人们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专业的翻译。之后,随着较发达国家的产品被销往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其他国家进口廉价的原材料,在语言不通的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意味着翻译伴随着文化的碰撞。

中国政法大学学者Chen YanJingjing Huang在研究中探讨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将研究论文发表在科研出版社2014年10月Open Journal of Modern Linguistics》(现代语言学期刊)英文期刊上,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翻译研究中会出现文化转向?2)在翻译文本时,文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3)文化转向如何影响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虽然是由BassnetLefevere提出来的,但是在深刻的社会原因下,逐渐形成的。从以前逐字逐句的翻译,到依据背景知识进行翻译,走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翻译方法也从语言层面,发展到功能层面,再发展到文化层面。

学者谈到,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社会原因复杂,这是由于翻译在不同阶段的功能不同。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其功能主要分为四类:早期是沟通的简单工具;之后被用来宣传宗教信仰;再然后是介绍一些先进或有用的想法,促进社会的发展,或是推动一些政治事件;而在现代社会,翻译因为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介绍新知而受到欢迎。(咱小编所做的科普也属于这一类了)

文化转向出现在文化层面的翻译时期。学者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个转变:一是从源文本到翻译文本的转变,二是译者地位的转变,三是理性中心主义向解构主义的转变。与源文本导向的翻译方法不同,文化层面的翻译理论家更重视翻译文本,视之为独立的文学,在接受文化上扮演重要角色。过去的研究中,原作者神圣如封建领主,而译者应像仆人般忠诚,位于“隐身”状态,而如今认为译者“现身”为翻译文本增添活力,有了灵魂和创造力。读译著不仅可以了解原作者的思想,也能领悟译者的魅力。

文化转向现象是翻译研究中的必然趋势,表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让翻译更加灵活。我们知道,市面上有许多不错的译著,语言流畅、表达地道,但如果缺乏文学涵养,文学知识欠缺,便不能领会文学之美。这一方面对译者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尽善尽美;另一方面,对读者提出希望,希望他们对文学涵养多加培养,博闻强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