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邪实治肝胃,正虚补脾肾是中风基本证治规律(一)

 山东中医竹林 2017-12-25


编辑:黄鑫磊


中风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已成为临床医家之共识。其虚实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有缓急主次之别,病位亦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治疗中风必须依据邪实正虚之异,以泻实补虚,息风通络为治疗原则。约言之,大致是邪实治肝胃,正虚补脾肾。




1

中风邪实,治在肝胃


邪实是中风特别是中风急性期病机的突出特点。其邪实常见风、火(热)、痰、瘀、湿浊,毒邪则是近20年来新提出的中风病理因素,大要亦属邪实为患,惟强调微观而已。诸邪责之脏腑失调,气机失常,气化失司,气血津液运行不利,郁滞而成,其根在肝胃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失畅,浊气不得顺行。


1.1

邪实责之肝胃

中风病理因素常见风、火(热)、痰、瘀等。诸邪之生,责在内伤,病在气血津液,而以气病为先、为要。气病主要表现为气机郁滞、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气病则血行迟滞,津液停聚,从而变生郁、热、痰、瘀等邪气。气滞血瘀,酿生火热,终至气机逆乱,而风、火(热)、痰、瘀诸邪蜂起致病,以致风阳内动。


1.1.1

肝失疏泄,久则风阳内动

肝主疏泄,以阳气为运用。肝气不和则疏泄失职,气机郁遏不畅,或横逆上窜,最易化火生风。肝为病,初则为气,郁则化火,甚则生风,久则阴伤。中风以肝火、肝风为害最多。肝火之起,每责之于情志过激,郁悖伤肝,肝郁化火;或因肝阴素亏,肝热内伏,复为情志所激,肝火陡起,肝风内动,风火上煽,气血并逆于脑。因此,肝失疏泄,气机失常是导致气乱、血逆、风火上扰的病机关键,也就是肝风内动最基本的病机变化。


1.1.1.1  肝风是中风常见病理因素  中风所见的肝风,其产生机制大约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情志过激,郁逆不爽,肝气失常,气郁化火,肝火上扰生风。《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说:“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二是肝阴不足,或肾水亏虚,水不涵木,阴不敛阳,风阳由是内动而化为肝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曰:“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


1.1.1.2  风火上扰  肝火、肝风皆属无形,俱属阳邪,最易蹿扰于上,且具致病迅疾之特点。故肝火、肝风是中风卒然发病最常见的病机变化,风火上扰清窍是中风邪实的常见证候。


1.1.1.3  肝病则诸邪遂生  肝火、肝风必然伴随着肝气的病变,疏泄失司,则气机失和,血行瘀滞,津结为痰。故气病不解,肝气不和,血瘀继之,痰饮内生,久病则入血入络。


1.1.1.4  肝气失和,卫气受累  卫气化于中焦,通过肝气输布。《素问·经脉别论篇》提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卫气需要肝气输布,肝气依赖卫气温养。肝气病变,累及卫气。


1.1.2

胃热气壅,灼热内结

胃气壅滞,腑气不畅是中风气机逆乱的重要方面。关于中风气机逆乱,腑气不畅,风痰上扰的病机,就脏腑病位而言,其病位主要在胃,最早由卢尚岭教授、王永炎教授等提出,并且写入第6版《中医内科学》教材,迄今已为业界接受。


1.1.2.1  实则阳明  胃为腑,藏污纳垢,降气泄浊,调畅气机。《本经疏证》提出:“胃肠流通,气机畅茂。”饮食所伤,肥甘厚味,壅阻中焦,胃气不和则浊气不降,升降失司,气机逆乱。气机失和,津液之输布,血之循行皆受其累,以致痰瘀为患。气壅不降,痰瘀阻滞不行,则里热蕴生,气结痰阻,血瘀热壅,胃气不得顺行,反而挟痰瘀上扰,则多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痰瘀痹阻证。胃络通心,胃中痰热、痰浊循经上犯,则可闭心窍、蒙心神、阻心络。肠胃为市,诸有形之邪,皆能停积郁滞于胃腑,因此,用“实则阳明”的病机理论阐述中风病机颇为适宜。


1.1.2.2  胃气壅滞,气机失常  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基本病机。气机升降要在中焦脾胃,但气之升主在脾,气之降司在胃。就虚实而言,中风邪实在胃,符合“实则阳明”“热则阳明”的一般规律。


1.1.2.3  胃气失常,卫气失和  胃为卫之本。卫气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卫气失常与中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胃气病变,必然导致卫气失和,成为中风发病的基础环节。


1.1.3

肝胃邪实,气机失常,

化风上扰,闭窍壅隧

昏不知人是中风常见临床表现,证有虚实之分,其实者多责之痰热闭窍、风火上扰清窍、痰浊蒙塞心神。风火痰瘀诸邪的产生每与肝胃有涉,故举凡邪蔽清窍而神昏者,定然关乎肝胃邪气盛实。


1.1.3.1  肝胃邪气上犯清窍  中风肝胃邪气盛实,导致气机失常,风阳内扰,必然壅阻经隧,累及清窍、神明。肝属木,木生火,心为肝之子,肝经风火炽盛,势必上扰心神,蒙塞清窍,出现神昏或躁扰不宁。此即清代三位张姓医家所说的“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1.1.3.2  胃腑热邪浊气上攻,心神被扰  胃腑热炽火灼、痰湿浊气最易上攻心脑。诚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所说:“阳明热盛,最多蒸脑一症,病即神昏发痉。”


1.1.4

痰热蕴肺

中风卒病,神昏不清,呼吸吞咽障碍,极易导致浊气入肺,壅阻肺气,郁积化热,成为继发的肺痰热证。进而形成以肝胃邪实为主,与痰热蕴肺共同存在的病理过程。


总之,中风多由调摄失宜,其中以情志、饮食失调最为突出。情志之伤,其伤在肝;饮食之伤,必伤脾胃。肝胃受病,气机失和,有形之邪气因而内结,逆乱之气挟有形之邪,形成中风邪实的病机特点。肝胃病变,卫气失常,气机逆乱,是肝胃病变引发中风的基本病机。


1.2

中风邪实,从肝胃论治

邪实在中风急性期表现尤为突出,此时的病机特点是邪气壅滞,气机升降失常,气血逆乱。邪实由气机逆乱而生,大要责在肝胃。因而,邪实则急当祛邪泻实,但治重调气,调和营卫,通达脉络。调气是其关键,调气当从治肝治胃着手。


1.2.1

 中风治肝

重在平镇肝木之逆,舒畅条达肝气。肝经风火是中风邪实的主要方面。风火起于气机失常,复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风阳内动是其主要病机变化。因此,中风治肝,包括调气、降火、平肝、熄风等内容。


①清肝凉肝,熄风开窍法  适宜于肝经风火,上扰清窍证。症见喎僻不遂,伴见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口苦,溲赤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当清肝泻火,息风通络。方用凉肝熄风汤(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天竺黄、栀子、牡丹皮、生大黄、生地、鲜竹沥)。若因肝郁化火,火气蹿扰者,用白头翁汤合栀子柏皮汤化裁(白头翁、黄连、黄芩、秦皮、炒山栀、黄柏、当归、生地、天麻、钩藤、僵蚕、泽泻、茵陈、羚羊角、甘草)。


②平肝潜阳,滋液熄风法  中风症见头痛,眩晕,面色潮红,烦乱多怒,舌质红,脉弦劲有力,是肝风内动,风阳上扰所致。治宜平肝熄风,重镇降逆。方宜镇肝熄风汤。


③清热利湿,凉肝通络法  用于中风肝胆湿热证,症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须清利肝胆湿热,方用白头翁汤合茵陈蒿汤化裁,用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茵陈、钩藤、土鳖虫、僵蚕、竹叶、泽泻、栝楼、郁金等。


1.2.2

中风治胃

中风邪实治胃重在通腑泻热,调气化痰,和中降逆,恢复阳明胃气下行降浊之机。


①通腑泻热法  用于痰热腑实证。症见喎僻不遂,腹胀腹满,大便秘结不通,口气秽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大。治当通腑泻热,调气化痰。用调气通腑方,药用生大黄、枳实、槟榔、全栝楼、胆南星、紫草、鲜竹沥、羌活等。以生大黄配枳实为主药,通腑泻热,畅利阳明胃腑气机,痰热下行,胃气和畅;槟榔以增枳实导滞顺气降浊之功;栝楼、胆南星、竹沥清热化痰,紫草凉血活血,皆能润肠通便;仿三化汤意配羌活于苦降寒清之中,佐以辛温疏达,使清气能上升,清升则浊气易于下降。痰热郁火皆得下行外达,气机渐得调畅,逆乱之气血常随之趋于和调,从而达到《素问·调经论篇》所云“气复返则生”。故和胃通腑,泻热化痰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重要方法。


②和中化痰法  用于痰浊痹阻隧窍证,症见喎僻不遂,形丰体肥,头晕目眩,舌体胖,苔白腻,脉弦滑。中风之痰,多责之气郁不畅,所谓痰因气生,气因痰阻,痰气痹阻,隧窍为之不利。《松崖医径》曰:“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故和中调气便是化痰疗瘫法。常用利窍导痰汤(枳壳、半夏、陈皮、茯苓、菖蒲、远志、皂角、制南星、白芥子、甘草),本方为导痰汤加菖蒲、远志、皂角、白芥子而成。方中枳壳、陈皮为理气和中导滞之品;而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更是和中理气,化痰降逆之要药,与枳壳配伍,则理气化滞、和中消痰之力颇佳;菖蒲、远志、皂角、白芥子、制南星化痰利窍。共成和中利窍、化痰消滞之功。涤痰汤以及《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所载之化痰通络饮等方,其实亦为和中调气、化痰通络之用,诸方皆立足于调气和中,从胃论治。


1.2.3

 肝胃同治法

肝与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肝气能疏泄中土,有利于胃的受纳、腐熟、和降;胃生清气,能柔肝荣筋。肝气不舒、肝阴不足、肝火内盛皆可影响胃气和降,以致肝胃同病;胃气壅滞,浊气不降,也会影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凡此均可导致肝胃气机失调,此时调肝须要安胃,和胃通腑亦当治肝。


①治肝和胃法  肝火内盛,或肝阴不足,肝气失于条达,则土失木疏,木郁土壅,亦会出现腹胀、脘痞、嗳气、便结诸症。故于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滋阴柔肝中须佐和胃降逆。又肝病失疏,风自内起;肝郁胃滞,痰自内生,闭窍阻络,则为痰浊致中。其治又当平肝熄风,化痰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便是对证良方。


②和胃调肝法  胃腑气壅,和降失常,每每影响肝气疏泄,肝木不舒,气机郁滞,风气内动,故通腑和胃,又当顾护调肝。三化汤之羌活即能辛散疏达,调肝以利气机。


1.2.4

 清肺化痰

中风继发的痰热蕴肺证,常见于卒中相关性肺炎或继发性肺炎,症见呼吸困难,咳嗽气急,咯痰胸闷等症状。治宜兼顾清肺化痰,畅利气机。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第8期,此次发布作者有修改本文由“麗東書院”微信平台编校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