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是一门相当大的学问,尤其是在中医里,更有食补这样的说法。
如果您看过中医,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看完中医后,医生一般都会开始跟你解释有那些东西不能吃,有时候他还会拿出一张单子,上头列举着你不能吃的东西。
但娇子遇到的一位王中医说:给鱼吃,不如教你、让你理解如何抓鱼。

这位王中医说,常有病患会问他“我需不需要补什么?”“吃中药可以吃萝卜吗?”“关节痛可不可以吃竹笋?”......等等等等!
王中医说:每个人都很关心到底该吃什么才有益于健康,但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反而常被忽略。
那就是“什时候该吃”!
这才是现代中医最常需要处理的根本问题。

王中医说:正常来说,人只有在有饥饿时才会有进食的行为,严格来说,“饥”与“饿”描述的是不同的事,“饥”是指食物不足,可以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食物来源不够,也可以是吃进去的食物已经经过消化、排空,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而“饿”指的是想吃的念头或欲望,是一种主观感受。
王中医说:若你处在“又饥又饿”的状态,那么说明你就应该要进食聊,但如果是长时间的又飢又饿,就要吃清淡一点、少量多餐。
如果是“饥而不饿”,就像那些刻意节食减肥的人,情况严重时就会演变成厌食症,所以应该是要着重在调养补益心神,从情绪与思想这两个方面着手。

至于“饿而不饥”与“不饥不饿”则是现代人的通病,两者都很容易造成肥胖的问题。
前者明明不缺营养,但就是一直想吃东西。这种人往往是属于工作或生活中压力较大,没有其他的降压管道,依靠吃来缓解,进而变得食欲旺盛。
这种人最应该做的是应该要寻求降压或减压的方式,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减少依赖饮食降压,可配合一些舒肝解郁泻心火的中药调理。

至于后者,通常是主动或被动的让肠胃道塞满食物,在成年人来说应是单纯的饮食不知节制或应酬过多,在孩童可能是爱护子女的家长、长辈过度喂食,长期下来都可能造成肠胃的过度负担,影响健康。
对于这种状况,反而需要建议少吃、少喂甚至中医要先泻腹通便,协助排空。
最后,王中医更指出,什么时候吃,远比吃什么来的重要。
三餐定时是可以的,但要在用餐前应该会有一小段感觉到“饥饿”的时间。
若是没有饥饿感,就代表前一餐过量了,饥而不饿,不想吃也别勉强。
调整心情,有食欲了再来尝试少量进食,别让“吃”变成另一种压力,真的严重也不要害怕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