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alian莲子 2017-12-25



在圈子里,杭州源爸是个独特的存在,他身上大概有这么几个标签:

“大毒舌”、“反机构”、“口无遮拦”

虽然“毒舌”,但和圈内许多人熟悉;

虽然“反机构”,但前后成了两家机构负责人和特聘专家的角色。

有许多家长从源爸那里受益匪浅,他们的评价是:

“懂孩子”、“刀子嘴豆腐心”、“教我茅塞顿开”


而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两个字:“庆幸”



如此一个看上去的矛盾体,他对于谱系孩子的干预,到底有怎样的经验和分享呢?


(源源的PEP-3评估报告)


这份PEP-3评估是2013年5月6日做的,源源的出生日期是2008年1月份,那时正好是5岁3个月。结果显示除自理能力外均为中重度。源源也曾在机构干预几个月,后来全由源爸独自干预,现10岁,就读普小3年级基本无碍


源 爸

这是我在一个群里的分享,分享初衷是起源于一个争论:孩子最后的康复程度取决于什么因素?

其实这个问题目前也有了答案。

康复程度=(正确思路+父母执行力+孩子身体以及智力、程度状况)/孩子年龄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的程度才是决定最后结果的,不过我认为所谓的“程度”恰恰是权重最低的那个因素

 

自闭症这个“江湖”一直都有这样一种言论:自闭症是精神癌症,需要终身干预,要以生活自理为目标。这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有哪个不开眼的新家长问:孩子有可能脱帽吗? 轻则被老家长嘲弄,重则当骗子踢出群处理。


可是,这个圈子的怪相就是:恢复好点的一不愿意站出来,二即便站出来了人家也会说是误诊或者说本来就很轻。所以最悲催的是新家长,一入圈找不到几个恢复的不错的样板。


每一个自闭症家庭都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小小的希望,可是在有些老家长那里,那个就是“邪路”,连有这种念头都是错的,这是多么悲催的一件事!不过我也很能理解,很多老家长确实付出了很多,为孩子费尽心思,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孩子康复不尽如人意,所以在认知里会下意识地拒绝接受“脱帽”这个词汇。


所以在这片文章里,我描述了自己对自闭症的一些浅显看法,其实两年后再来审视,里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对反复提问的回应,现在肯定是另一种应对方式了),不过也算是发出了独立思索的声音。


在这里,用《三体》里面的一句话来结束: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父母站的高度,

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彑

-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自闭症核心问题

         夂                 

我们做数学题,最早都是从几条公理出发的。所谓的公理,就是不用证明大家都公认的道理。那么,对待自闭症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的公理只有两条: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是从他的需要而发展出来。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说的自闭症最大的核心问题——社交障碍,也就是说孩子发展不出针对社交需求的社交行为,所以我认为人之所以说有自闭症,是由于他没有发展出第三需求,即社交需求

一般,一个正常的孩子,大概进小班(三岁)的时候,有些社交能力好的女孩子已经发展出社交需求了,能力弱一些的男孩子,在中班最多大班也能发展出自己的社交需求了。但是自闭症的孩子大概90%以上,不能自己发展出社交需求。

但是社交障碍是结果,导致社交障碍的原因是认知理解跟不上,他第一第二阶段的能力跟不上,所以第三阶段的社交需求,就一直发展不出来。所以,我认为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认知理解的问题。如果能把认知理解这个障碍解决掉,让孩子的能力达到那根线:就是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他就有可能发展到社交需求,那么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就可以消失掉。

 

          彑

-❶-

干预的两个核心问题:

教什么?怎么教?

         夂                 


需求有层次,发展和教学也有先后。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大概的教学思路。我教孩子的顺序是:名词——人称词——动词——形容词——问句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点,因为我自己的孩子程度比较严重,所以我教的时候他几乎是一张白纸,也就是从零开始。如果你们的孩子程度是比较好的,就不需要从头去弄了,就根据您孩子自身条件来干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都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法。


名词


名词有很多,那么名词要按照什么顺序来教呢?这里提示大家一点,你想一想你孩子所处的环境:他每天接触什么东西、看到什么东西。那么你需要根据他接触东西的频率来排序,频率高的排在前面。比如平时生活中接触最高的应该是家里的一些东西,像卧室、床、桌子、厕所、碗、厨房等等,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所以我们先要教这些。


案例:“门”


我们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找到孩子的动机。教“门”的时候也是要找到孩子的动机。打个比方说,你们可以躲起来,让爸爸躲在门背后,或者说是孩子需要某某东西的时候。“某某东西在爸爸那里,爸爸在哪里啊?喏,你把这个门打开。”一边说一边把它打开。“某某东西就在门里面了。”总之就是说让他有一个动作,需要越过这道门,他才能得到。那么他印象里面才能把“门”的发音和这个四四方方的木头做东西联系起来。




在这里先跟大家明确的是,我们在这里说的名词学习,指的仅是“指”的能力,即他知道这个东西是门就好,不包括各种各样的门、门的用处、门的种类等等,这些东西以后慢慢来,而“开门”和“关门”又是另外一马事。

而且我这里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认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生活当中经常接触、链接,时间长了他会对这个概念理解的越来越深




动词

动词里面比较好教的是什么呢?从我的经验来说是“丢”,丢垃圾的“丢”,因为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动作。有“丢”那么反义词就是“拿”,把什么东西拿过来。你教的时候不应该在桌面上很生硬的教,一定融入到生活里面,融入到他的需求里面


案例:“开”、“关”

“开”、“关”一般是对应的是门和窗,我们先从门开始。当孩子对你有需求的时候,比如说他要吃巧克力,你可以把巧克力拿在手上,跟他说“你先把门关上我再给你吃”;或者说“巧克力在卧室里面,你把门打开就能看见”。他如果不理解你就把这个动作给他示范一遍。当然我说的巧克力确实是一个很生硬的东西,你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也不一定要用食物。


案例:“趴下”

你们想想什么时候是需要趴下的?比如说他很喜欢的玩具滚到床底下了,那么就要趴下去找。他去找是他的动机,这时你让他趴下就是一种教法。这些动词一定要在实际生活当中让他接触到,而且跟他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他才能有印象。

 

 

形容词


形容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大类。形容词我认为就是把物体的特质、特征提取出来归纳整理。


这里我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群里马来西亚源妈。我听她说,当时他儿子在机构,也是教颜色,机构老师教了几节课,跟他妈妈说:“哎呀,你这个孩子程度很差,你这个教颜色我估计要教好几个月吧,以后能认个红绿灯就不错了。”源妈不服气,回家教了一个星期,就回来。后来源妈说了,她就是用M&M巧克力豆教的。M&M巧克力豆不是五颜六色的吗?“要吃哪个啊?你要什么颜色的啊?”说不出来就不给你吃,这么简单。



教任何东西都要把握他的动机,这就是怎么教。不仅仅是他喜欢的东西,因为我说的不是利用强化物,而是利用他的需求来教。你比如说他喜欢喝可乐。“喏,那个可乐在那个红色的杯子里面,这个杯子在卧室的桌子上。”那么,这里面有很多认知点,他要拿到这杯可乐,他必须前面的认知点他都要会,他才能拿到这杯可乐。

 

 

问句


疑问句,从一般疑问句开始。


一开始的时候,你不要说“你要不要这个?”或者“这个东西是不是?”你要用反义疑问句,前面一个陈述句,后面再加上“是不是”、“要不要”,例如“桌子上有苹果,要不要?”。如果一开始就用一般疑问句的话,孩子很容易造成混淆。教一般疑问句的时候,家长要学会装傻。你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是他要的,那个东西是他不要的,但你就装作不知道。你去问他,有的孩子的有点语言,他可以跟你说“是”或者“不是”。有的孩子没有语言,你可以教他摇头或者点头。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他说的“要”或者“不要”,“是”或者“不是”这是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的表达方式要让别人理解,别人才能满足他的要求,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孩子什么都没表达呢,你早就猜出孩子想要什么,然后“啪”什么东西都递上去了,其实这是浪费孩子非常宝贵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如果他会自我表达了,而且他达到相应的目的了,这就是最有效的表达,他以后会越来越习惯于表达。



一般疑问句过关之后就是选择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更重要。它是让孩子能够把握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

教选择疑问句,开始的时候你不要拿差不多的东西让他去选,你一定要拿反差大的东西让他去选。而且选择疑问句可以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爸爸是超人

我记得我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有一年多吧,我都是在这种选择疑问句中度过的。从早上一开始,我就让他选择穿什么衣服,要穿红色的还是蓝色的?注意这也是教形容词,把形容词的认知点贯穿进去。

“衣服你要穿厚的还是薄的”

“你要穿长袖的还是短袖的?”

“我们今天出去玩,你要去公园还要去某个医院?”

“我们去公园,你要走路去,还是开车去?”都是很好的生活运用例子。


这里注意一点啊,一旦你让他选,他如果选了,你一定要去执行。你不能说“我们是飞着去还是走着去?”他要说“飞着去”,你“死”掉了。那么,这个是二选一,从二选一过渡到三选一,再从三选一过渡到四选一,五选一,到最后他能够从一堆东西选择一样,那就是选择疑问句他过关了。



当你想要孩子从一堆东西当中选择一样,要直接问“你要什么?”“你要什么?”这就是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5W:Where、Who、When、What、Why。


爸爸是超人

我还记得我儿子第一个问句是怎么来的。每天上车,我先问“我们去哪里啊?”我知道他肯定不会回答。我就告诉他,“我们今天去修理厂、去超市、去什么什么地方……”天天如此。有一天,我时间来不及了,匆匆忙忙的忘记问直接就开车走了,然后他在旁边突然说了一句“去哪里?”这是他这辈子以来第一个问句,就是“去哪里?”

我事后想想应该是这么回事:我天天如此,让他形成一种习惯性了,他要去一个地方他必须要知道去哪里,突然有一天,他不知道去哪里了,他就浑身难受,这个就是他的动机。他由这个动机产生他的第一个问句“去哪里”。这就是如何让孩子提问的方法。


一旦孩子开始提问之后,你一定要回答。而且,他一旦提问尝到甜头之后,他就提很多很多问题。最要命的是一个问题他能提成百上千次,一点不夸张。在这里我的建议是:他提100次,你就回答100次;他提200次,你就回答200次。然后过了这个阶段,他这种重复提问他就会慢慢少起来,会越来越像正常孩子那种提问的方式。基本上,如果说一个孩子基本上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之后,甚至会偶尔提问之后,我觉得上幼儿园应该问题不大。

 

 

源爸:

今天我在这里可以说那么多,但实际上在两年前甚至一年前我带儿子时候,我绝对没有今天想得那么清楚透彻。我也是一直在摸索,而且我这个人本身脾气不是很好,有时候也容易对着儿子急的。

总之,我的观点是:你不能灌输。自闭症孩子本身的记忆力都是片段的,你再灌输,也无法在他脑子里留下什么东西。相反,一味的桌面、卡片、强化物,对孩子的心理上其实是造成一种不可逆的损伤的。事实上我见过那么多自闭的孩子,我越来越感觉到,尽管自闭症制造了很多先天障碍,但也有很多问题,是对这些特殊孩子不当的教育方式引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