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戈的起源

 RK588 2017-12-26

关于戈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戈是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石镰、蚌镰等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戈的用法中包括勾割的招数,与镰刀类工具类似;二是部分戈的造型与镰刀也比较相像。


▲石镰,裴李岗文化时期产物,摄于国家博物馆

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如果戈由镰刀演化而来,那么至少在戈刚出现的时候,应该带有明显的镰刀特征。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商代早期的戈援部平直,也没有胡,并不适合勾割,与镰刀的外形也有区别;适用于勾割、并且外形接近镰刀的戈出现于商代中后期,真正普及要到西周时期了。


▲双首直内戈,商代产物,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馆藏

也有人认为戈源于石刀,依据是石刀也有勾割的功能,但一来如上文所说,可以勾割的戈出现的比较晚;二来石刀无论是外形还是装柄方式都与戈相差甚远。


▲九孔石刀,新石器时代后期产物,长47cm,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摄于国家博物馆

还有人认为,青铜戈是模仿玉戈制造出来的,因为早在青铜戈出现之前,玉戈等礼仪性兵器便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同时玉戈的外形和装柄方式也与青铜戈相仿。

贵族出行时,随行的仪仗队员会手执兵器,因为不需要参与战斗,所以仪仗队员携带的兵器在设计制造的时候会偏重于美观而非实战。按照正常思维,应该是先有军用兵器,后有根据礼仪需求而制造的礼仪兵器,而不应该是先有礼兵,后有军用兵器。因为军队在制造一种新型兵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实用价值,假设玉戈出现在前,那么它并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军队即使想要制造新型武器,也不会去模仿它的形制。


▲玉戈,商代产物,洛宁县陈吴乡西寨子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还有人认为戈的前身是斧子。

士兵在使用戈去啄击敌人时,会挥舞戈柲,以戈的尖锋伤人。这种招数和斧子劈砍树木的动作比较像,因此被人拿来作为斧起源说的一个论据。

早期直援戈的外形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窄长的石斧比较接近,汉代时期,西南地区部分民族会使用一种戈援窄长的戈,这种戈的造型和斧子也很像。

另外,戈的装柄方式和早期石斧或石钺也比较像,都是用木柄夹住内,然后用绳子将柄和头扎在一起。


▲三熊銎铜戈,西汉产物,云南博物馆藏

这几种说法中,石镰说由杨锡璋提出,李健民、吴家安从之;石刀说由郭宝钧提出,周纬从之;玉戈说由井中伟提出;石斧说由安特生提出,李济从之。

笔者采纳安特生的说法,即戈由石斧演化而来。

井中伟认为,石斧经过演变,成为后世的青铜斧钺,因此戈的前身不应该是斧,但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原始兵器在演化的过程中只存在一条发展路线,而实际上未必如此,斧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演化成钺,一支演化成戈。

由于戈和斧子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西方人在翻译时,便将戈翻译成dagger-axe(即匕首式斧)。


▲滕侯昗戈,春秋滕国产物,1973年滕县出土,国家博物馆藏。

无论是石刀,还是石镰或石斧,都是原始人常用的生产工具。人类的不少武器都由工具演化而来,原始人在斗殴时,会拿起趁手的工具攻击敌人,经过发展,这些工具慢慢的演化成专用的兵器。

有人认为,戈不一定是由工具演化而来的,而是模仿动物的角制造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狩猎的时候,发现食草动物会使用头上的角来触人,受动物启发,原始人捕捉到鹿、羊这类猎物后,便把它们的角取下来当做手持武器。为了增加攻击距离,原始人将这些角绑在木棍上,原始的戈便产生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戈是由原始人的一种骨制兵器演化而来的。

鹿是中国人对鹿科动物的总称,中国各省都有鹿,种类也很多。

鹿的性格相对温顺,是生活在中国的原始人常见的猎物之一。对于原始人而言,鹿的各个部位都有用处,鹿肉可以食用,鹿皮可以蔽体,鹿骨和鹿角可以制作工具。中国许多原始社会遗址中都出土过鹿骨和鹿角制成的用具,如中国最早的骨笛便由鹿骨制成。

不少地方都出土过一种由鹿的下颌骨制成的武器。原始人在制作这种武器时,先将鹿的下颌骨以两颗门齿中间的缝隙为分离点分成两半,然后再将下颌骨上的门齿敲掉。

由于鹿没有犬齿,敲掉犬齿后,下颌骨近门齿的一端会留有10cm左右的空档,恰好可以当做手柄。原始人在搏斗时,握住下颌骨近门齿一端,以另一端击打战斗目标。


▲鹿下颌骨,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这种骨器与戈的形状接近,有人认为,原始人在这种骨器的基础上发明了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