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咳咳”的季节里,你需要这份“止咳清单”

 图书 馆员 2017-12-26
【“咳咳咳”的季节里,你需要这份“止咳清单”】冷风过境,雾霾紧跟,预示着“咳嗽季”即将到来。除了靠人体的自愈力,治疗咳嗽,还要靠计策。邀请权威专家讲解对付咳嗽的正确招式。戳图涨知识↓↓ 








久咳不愈,病因在三焦,此方通治!

导读:

咳嗽是人人都会遇见的问题,多数人也并不将其当做一回事儿。但是,久咳不愈就非常折磨人了。小编曾经久咳过两次,吃了各种宣肺药也不管用,咳得胸、背、头……无一处不痛,夜不能寐,还影响家人休息,实在难熬。

今天的文章来自经方大家江尔逊老先生的临床治验,小编看后受益匪浅。原来,久咳不愈,病因可能根本不在肺,而在于三焦。而治三焦之咳,当用此方——

1985年,江尔逊先生曾经在他开设的高徒班上讲解他发掘运用金沸草散[注]治疗咳嗽的独特经验。高徒班学员都认真开展了临床验证,效果很好。可惜甘瓜苦蒂,物无全美。

[注]:金沸草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旋覆花(去梗)、麻黄(去节)、前胡(去芦),各三两。荆芥穗四两,甘草(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赤芍药,各一两。治风化痰,除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闷,痰涎不利,咳嗽喘满,涕唾稠黏,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有一位女患者,33岁,咳嗽痰多。已服过抗菌消炎、祛痰止咳及抗过敏西药,均无效。江老的一位学生接诊,门诊病历上写道:“呛咳频作,痰黏难咳,舌脉无明显异常,胸片也正常,唯纳差,大便偏干。金沸草散加炒莱菔子。”先服3剂,咳嗽稍减,但时而呕恶;继服3剂,似效非效,呕恶加重。改用止嗽散加减5剂,呛咳稍减,迁延20余天。

江老说,本案理、法、方、药均无误,唯病人宿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平时就有轻微脘痞、呕恶,而旋覆花的药味苦涩难咽,致服后呕恶加重。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6g、法半夏10g、炙甘草3g、五味子6g、干姜6g。

大家看看,小柴胡汤的这种加减法,完全是原汁原味的,因为小柴胡汤方后注写的就是“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患者服完3剂,咳嗽大减,未呕恶;又服3剂,完全不咳了。

为什么小柴胡汤可以治疗久咳呢?

江老在高徒班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小柴胡汤治疗的久咳,属于外感咳嗽,且迁延不愈;病机是外寒内热,三焦郁火弥漫肺与胃的“三焦咳”。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咳嗽的总病机是“聚于胃,关于肺”。为什么呢?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特别是三焦咳,肺胃症征更加明显。《素问,咳论》说:“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所以治疗三焦咳,必须在肺胃上求治法。

江老说,民国名医唐宗海深刻了解三焦咳的病因病机,宣称:“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唐宗海的这些话,载于他的名著《血证论》一书之中。

江老又说,柴胡这味中药,本身就有止咳作用。例如,《名医别录》说柴胡“主痰热结实,胸中邪逆”;《大明本草》说柴胡“主清痰止嗽,润心肺”;《全国中草药汇编》说柴胡“有较强的镇咳作用”。

江老总结说,小柴胡汤似乎可以作为治疗三焦久咳不愈的通剂来使用。

通过此例,让人由衷感慨中医辨证之妙、经方之神,叹为观止!

久咳不止吃南瓜泥效果非常好 

居家孩子上小学了,前些天因感冒,不停咳嗽,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朋友推荐了个偏方,用南瓜250克,蒸熟后捣成泥状,放凉,加入蜂蜜15克拌匀,放冰箱里备用。每天早晚吃饭前取出来,空腹吃50克,止咳效果非常好。
久咳不止吃南瓜泥 - ngycmyc - ngycmyc的博客   久咳不止吃南瓜泥 - ngycmyc - ngycmyc的博客
  南瓜泥                                      蜂蜜 
天津药物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红珠点评:感冒咳嗽多由风寒之邪侵袭、内郁肺气、肺卫失宣而引起的,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缓解。这个食疗偏方确实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南瓜,又名番瓜、倭瓜、金瓜,除了是食品,还做药用,最早见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疗肺痈便秘等。现代研究认为,其营养价值较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民间有用蒸熟南瓜混合蜜糖吃治哮喘的验方。
但南瓜吃多了会助长湿热,特别是皮肤有疮毒,黄疸和脚气病患者皆不宜多食。
来源:《中国老年报》      作者:周向前 

【4道题帮你分清咳嗽类型,选对止咳药】在这感冒肆虐的季节,咳嗽声也此起彼伏。于是有人这样调侃自己:咳嗽老不好,多半是废了。每一个咳嗽停不下来的人,都在等止咳药的救赎。生命君4道题帮你选对止咳药↓↓

清金泻木疗肝咳

季某,女,4岁。顿咳经旬,咳则连声不断,目赤、面青、腰曲,甚则呛吐饮食,眼睑浮肿,情志易躁,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前医多以清肺化痰诸法治之,效均欠佳。本院孙浩老中医认为,该患者病本肝旺脾虚,痰湿内蕴,复感时气,交壅肺络,此天行顿咳之证也,仿钱乙泻青丸之意,予清金泻木法治之。

    处方:桑叶络9克,炒黄芩6克,生栀壳5克,南沙参9克,麦冬9克,钩藤12克(后下),白僵蚕6克,全蝎3克,桃仁5克,山慈姑1克(研粉分两次冲服)。3剂。

    二诊:药后顿咳大减,咳势亦减,已不呛吐,脉象渐平,苔微黄腻。原方去山栀、全蝎,加川贝末1.5克(冲入),百合10克,碧玉散15克(布包煎)。3剂。

    三诊:痉咳已解,咳则一二声而已,嗽有痰声,黄苔尽退,治当补脾实肺。予参苓白术丸、补肺散补之而瘥。

    按  北宋儿科名医钱乙谓:“痰困十之八九,所以然者,面青而光,肝气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时也”。认为此时肝所胜,必治肝,故“急予泻青丸,泻后与阿胶散实肺”。此法即制肝实肺之法,乃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及病理变化关系所采取的一种治法,钱氏泻青丸为后世医家治咳别开新径,《活幼新书》“白附饮”所治“肝木克脾土”之咳嗽乃“咳嗽之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类似今日之百日咳、慢性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诸症,其方之制无不受钱氏影响。后世医家创立了许多平木清金、泻木安土、培土生金等方,大大发展了治咳方药。孙浩在一诊中选白附饮去白附子、南星、半夏、川乌、丁香等辛香燥热之品,仍留钩藤、僵蚕、全蝎、桑叶等平肝清肝之药,加清肺化痰之黄芩、南沙参、山慈姑等品;二诊去走窜之品,加入碧玉散,仍以泻木为主,稍佐养阴之百合;至三诊之时,肝木已平,转以实脾养肺,已期全功。纵观整个治疗过程,次第分明,方证妥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