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诗文主题之一 —— 人生苦短:请不要再说我颓

 MAY的学习簿 2017-12-26

【斯文论坛】

斯文者,道统者也。

爱斯文者,闻道、学道、传道、行道者也。

我爱斯文者,兴亡继绝责在我辈者也。

斯文论坛者,以道论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继续连载徐健顺老师的“为诗正名,为文正义”的第十三节“主题”第一部分。 


 主 题 

在对儒士这个群体和诗教传统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可以谈谈汉诗文的主题了。

主题,语文界对这个概念很陌生。现在语文课流行“群文阅读”,我看了很多这样的观摩课,一节课,讲四首诗,都是描绘春天的诗。语文课本很多也是这样编的。“古诗二首”,把李绅的《悯农》和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放在一起,说都是“劳动诗”。这叫题材,不是主题。对于“诗”来说,题材没有那么重要,题材只是材料而已,关键是看做什么菜出来。同样的题材,可以作不同的主题。同一个主题,可以用很多题材来表达。用题材来归纳诗,抓不到诗的文化精神,讲的是表层。希望老师们以后多重视“主题”。文人诗的“主题”是相对有限和固定的,从这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更深入、更真切、更能抓到文化精神。

“诗”的主题,首先来源于《诗经》。《诗经》中的主题,基本上都在后世诗作中得到了继承。这些主题,前面说了,都归结为追求德性的中华文化精神。

(屈子行吟图)

“诗”的主题,其次来源于《楚辞章句》,尤其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屈原和宋玉,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的生活、心境、品格比较突出。他们也是首先主动署名的作者。

后世“诗”的作者与《诗经》有一点不同,基本都是儒士。只有儒士才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和文化精神。民歌的作者历代都有,但是历代民歌的主题和文化追求,与《诗经》里的经过乐官加工,又经过儒家阐释的民歌有很大的差异。总之,要理解后世“诗”的作者主要是儒士。

“诗”的主题的第三个来源是汉乐府。但汉乐府与《诗经》的主题基本相当,因此汉乐府对“诗”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题材上,就是乐府旧题及其内容为后世文人所模拟和发展。

“诗”的主题的第四个来源是两汉文人诗。从刘邦、贾谊到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从儒士的心境出发,发展出了一些新的主题,当然是在“诗教”的范围之内。后世文人“诗”的主题的主体至此基本完成。此后,曹植和魏晋文人、陶潜和南朝文人又有增补完善,至唐而大成。

由以上可以看出,“诗”有两个最重要的支点,一个是诗教,一个是儒士。

诗的主题,就是基于儒士生活的诗教传统的体现。儒士的使命是济世安民,诗教的传统是修养自己,教化他人。但是,儒士也有普通人的家庭和家族责任,有普通人的爱恨情愁,有孤独离别,有生死大关。儒家正是应用自然大道,不通过神神鬼鬼,而能把人引向光明通透的文化,但是,修道的过程,也有挣扎,也有无解,也有感慨,也有痛苦。儒士的痛苦,往往就来源于修道行道,或者修道行道,加深了儒士的痛苦,而反过来,这种痛苦,也正彰显着大道的力量,体现着儒士的执着和勇敢,显示着儒士所付出的代价。这是一种双向的纠缠,一种互动的力量。我们要从诗中汲取的,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和人格力量。

诗的价值,就在于诗的主题和内容中所体现的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独立高洁的人格气节与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叹、人情乡愁的痛苦煎熬的矛盾和统一,在于其中彰显的追求天道人德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伟大力量。

诗的主题分析,要从文人生活和儒士心态出发,理解他们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体会他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最终归结为中华文化精神。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诗”的主题。

(元 张渥《九歌图》局部)

第一个主题是“人生苦短”。这是文人诗最常见的一个主题,可以说在大部分的诗里都有渗透。这个主题还有一个发展主题,叫“及时行乐”。可能是“人生苦短”的独立主题,也可能是两个主题的联合。

“人生苦短”这个主题发源于《离骚》,确立于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都是“人生苦短”的主题。

怎么理解“人生苦短”的主题?这是一个消极的主题吗?不是的。在这个主题的背后,有儒士的一种人生观,后来影响到整个的中华民族,甚至影响到汉文化圈的重要的人生观。

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是道法自然,是非神非鬼的自然主义。首先是儒士,然后是整个中华民族,然后整个汉文化圈都受到了影响,拥有这样一种共同的人生观,就是:人生只有一次,死了就是死了。

除了汉文化的人之外,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基本上都对人生持有始无终甚至无始无终的看法。就是人死了以后还活着。比如基督教,就是认为人死了以后上天堂或者下地狱,那其实还是活着。佛教讲六道轮回,人死了以后变猪变蚂蚁,反正还是活着。民间的巫术,人死了之后变鬼,鬼只是披着头发拖着舌头,但是还是有感觉有感情有理性啊,所以其实还是活着。很多人过不了生死大关,信了这些,就放心了,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儒士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所以儒士的人生最短,这就叫“人生苦短”。这个特别突出。佛教和尚那不会有人生苦短,和尚总是说做好事下辈子可以享福,说的下辈子就像明天一样,不会有人生苦短。但是儒士有。

这是一种悲哀吗?也许。不然怎么有那么多诗感叹人生之短。但是,他感叹,却没有改信别的,他还在坚持,你看出来了吗?儒士大概是世界上最有勇气的人,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这么短的人生。闭上眼,沧海桑田,但是他敢于相信,敢于就这么活着。很多人过不了生死大关,需要宗教去解脱,可是儒士不需要神鬼,不需要下辈子,他就敢于过这样的人生,你不觉得很佩服吗?儒家的本事就在这里。儒家不需要说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吓唬人,去哄人,实实在在,实话实说,就可以让人做好人,就可以让人有尊严有人格,就可以让社会很美好,这不是很了不起吗?

非神非鬼,意义重大。虽然儒家与宗教、巫术一样,都是在治理人间,但是,儒家说的道理实在、真实,看得见摸得着,就在身边,所以当他说错了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看出来,比较容易纠正,不至于迷途太远。宗教因为说的是虚无的东西,靠的是心诚则灵,他说错了,也很难证明,很难看出来,所以一旦误入歧途,就易成大祸。看看历史,看看世界,不言自明。

人生苦短,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只有一次的人生,就等于没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所珍爱的、奋斗的所有的一切,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远逝,而消失,所以一次就等于没有。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儒家,或者说中华民族,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答案就在于:传承。人生有死,祖传不止。人生的意义,在于把你的人生的成果传下去,包括传基因、传血脉、传学问、传文化、传所有你拥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最重视传承,最尊崇祖先,最慈爱后代。中国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真不是诡辞,“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真不是虚荣,这是我们中国人活着的意义。今日数典忘祖者,岂不汗颜!

儒士知人生苦短,所以儒士也是最珍爱生命的人,每一分每一秒不愿意浪费。你看苏轼的《春宵》,他不愿把美好的人生睡过去。所以儒士对花花草草,对风雪雷雨,都特别敏感,他能随时感受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感叹,但感叹又有什么用?只有珍惜人生。所以儒士不愿意浑浑噩噩,一定要活的有滋有味,像个人样,也就是要活出人的尊严。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忽然想起钱理群教授。他那篇《精致的绝对的利己主义者》演讲,我把它编进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他说,我们北大现在正在培养精致的、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所作所为,绝对只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利己。但是他们很圆滑,会利用体制的一切空子,向上钻、向里扒。你挑不出他们的任何毛病,因为他们守规矩、利用规矩。所以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加一句评语:这不仅仅是北大的现象,也不仅仅是学生的现象,而是我们所有的大学,从校长到教授到学生的通病。我们的大学,早已不是“明明德”的地方了。而钱教授退休后,被一所中学聘去讲课。中学贴出告示:你们不是一直梦想上北大吗?现在不用上北大,就能听到北大的课了,而且还是名教授的课。结果,原以为爆满的课堂,冷冷清清。问学生原因,学生们纷纷回答:他讲的挺好,但是高考不考啊!我再加一句评语:钱教授还是不死心啊。

所以这也不是大学的通病,是整个中国教育界的通病,是整个中国的通病。我们培养平庸的人,并以此为正当。我在此不想批判社会、批判教育了,我只想对学生说:人生苦短啊!如果你明天就死,你不觉得你很不值吗?这就是你唯一的人生吗?就过成这个样子?这与贫富无关,与学历无关。人活着,就得活出个人样,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感受做人的乐趣。做人的乐趣,首先就在于有尊严,有人格,有爱包围。

所以“人生苦短”,它是积极的主题。它提醒着儒士,要过有尊严的人生。所以你看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那样的句子,你不要以为他绝望了,颓废了,你要明白,他的意思是说,他一定要过有价值的、不后悔的人生!

现在也就能理解“及时行乐”的主题了。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我有一次开会,碰到一个语文教研员说吟诵可以,但是不可以吟诵《将进酒》,因为很颓废,不能教给学生这样的东西。这位老师心是好的,可惜理解不到位。《将进酒》不是李白喝的烂醉,恰恰相反,他清醒得很,他是在展现自己不屈的人格!魏晋的时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他们偏偏要讲忠孝,举着礼教的牌子欺骗世人。阮籍、嵇康等人就“越名教而任自然”,倡导及时行乐。其实那是一种更深层的对礼教的坚持,一种不合作,一种对名利官场、对政治黑暗、对庸俗人生的对抗。鲁迅有篇演讲,《魏晋风度与药与酒的关系》,大家可以看看。

什么是“及时行乐”?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及时行乐”的作品是说他要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还是去残害忠良、压榨百姓?没有!“及时行乐”从来都不是那个。“及时行乐”说的是:我不同流合污!我要清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所有的“及时行乐”主题都是这样,《归去来辞》,古诗十九首,李白的《将进酒》,都是这样。“及时行乐”在儒士那里跟怀才不遇有关,是没有办法实现抱负,没有办法治国安民的时候,退而求其次,至少活得像个人样,做我喜欢的事,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不听任何人的。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这就是人格。这跟今天的打电脑游戏和吸毒不是一回事。你要看“及时行乐”是向人性走还是向动物性走。“及时行乐”是积极的主题,背后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现在高考语文有道必考题,就是诗歌鉴赏,一般占25分左右,经常难倒一大片。考题一般是出语文书上没见过的诗,多数考生无从下手,少数考生就来一通西方文论。这是语文考试中与作文并列的丢分最多的题。其实教给学生做诗歌鉴赏很简单,首先就是要从主题入手,只要明白主题,所有的同主题的诗都是相似的,因为他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的思想是一致的。先分析主题,再分析音韵格律,结合时代和个人背景,这事就差不多了。没有主题分析,事情就会变得很散漫,无从下手。

下面给大家做点主题分析的例子。我不选诗,让你们来选一首,每个主题分析一首。先来“人生苦短”主题的。

好,曹操的《短歌行》。

首先要理解曹操是儒士。你可能会说:他不是,他是霸主,是君王。对,但作这首诗时,他是儒士。他的非儒的各种身份、想法,不能通过“诗”去表达。那不合适。古人是明白这一点的。

徐健顺吟《短歌行》曹操 来自我爱斯文 02:40

从这个角度去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个意思是说享乐的日子太短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是享乐的日子太短了,而是人生太短了,所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怎么解决?没法解决。但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不可避免的短暂的人生里,还有故人,还有乐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但是人生苦短还是不可避免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所以在不可避免的短暂的人生里,故人是多么地珍贵,我们是一起度过这短暂人生的朋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果朋友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吧,我们一起来度过这短暂的人生。人生就这么短,要活的快活,喝酒、唱歌,让我们一起享受。这就是“及时行乐”,但是这首诗最后又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吐哺也是为了求快,来不及,赶紧去接纳人才。人生苦短啊。但是,“周公吐哺”的典故本义有志在天下之意,所以“人生苦短”最终归结为济世安民。只有济世安民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让我们一起度过。

“人生苦短”要记得是积极的主题,是特别有勇气的,一定会落在建功立业,济世安民,至少也会落在坚持雅操,任性自然,绝对不是一个颓废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