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卤城(盐官)简史

 jiajidu001 2017-12-26

 

失落的文明,我们能不能拾起... ...


卤城,三国古地名,地理位置在今甘肃礼县盐官,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焕新颜

历史沿革

 
 非子牧马图

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非子邑秦,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迁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置陇西郡。秦朝时,地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民国16(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8月在一野七军彭绍辉将军带领下,经盐官解放战役全城解放,在当地乡贤首领独五爷的带领下举城开门迎新,解放军初期的开明政策,任用社会贤达安抚战乱情绪,凝聚社会力量,稳定发展了建国初期的当地经济民生。初隶武都专区,1955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古城墙遗址

地理要冲

 
 古道要冲

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已有学者关注到蜀道不单指秦巴蜀道,还应包含自陇入川的陇蜀道由上邽(今天水) 南下汉中入蜀,称'陇蜀道。陇蜀道从上邽至汉中区间也有两条路可走。其西道经礼县、略阳至汉中; 东道经麦积山、两当、凤县至汉中。显而易见,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接壤的甘肃陇南地区则成为了陇蜀道自陇入川的必经地域。陇蜀道在陇南境内是由走向不同的线路连接或组合形成的,如阴平道(由文县入川) 、覆津道(成县至武都) 、青泥河道(成县经徽县至略阳) 、祁山道(天水经卤城至成县或武都入川) 等。陇蜀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它还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线路,陇蜀道沿线的栈道、石门、关隘、驿馆、摩崖石刻、古镇(古村落) 等都集聚着有待后人解码的文化底语。由此可见,只有包含陇蜀道蜀道之概念才是完整的。

  一、 秦汉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陕--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与支点

  卤城(今礼县盐官镇) 是陇南重镇,系西和县、礼县两县的东大门,地处关陇古道和陇蜀通道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陇右秦州(今天水市) 经卤城、祁山至略阳或接覆津道至武都、文县再入川的祁山道可谓是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有效连接的便捷通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祁山道及卤城对陕甘川三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与考古发掘,礼县(古称西垂) 已被确定为秦人发祥地,卤城则地处西垂腹地。早秦时期,秦人之所以在此崛起,应该与卤城盛产井盐有着紧密的联系。甘肃省仅有两口盐井(定西漳县的盐井和陇南礼县卤城的盐井) 。在漫长的盐铁专营的历史时期,卤城成为了陇右、陇南,甚至陕甘川毗邻地区食盐的供应地。

  以四川自贡为代表的区域是我国盐井最为集中的地区。早秦时期,煮盐的器皿主要是陶鬲,但陶鬲本身容积小、导热性差等缺陷决定了井盐产量相当低,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替代陶鬲,铁器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早秦时期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当属关中地区,而西垂因是秦人发祥地,先进生产力很快就会传至西垂,铁器也不例外。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述: 在秦襄公初入关中的活动地域北起灵台,西至陇西,南至宝鸡,东及长武秦国初期墓葬都曾出土过较多的铁器。这说明襄公始国时关中地区已有铁器使用。1994 年甘肃省文物局考古所对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园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西垂陵园(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埋葬的就是襄公夫妇。这些都表明,在春秋初期,铁器已传入西垂地区。秦穆公时期由于征服了羌戎并扩大了秦地,秦与周边诸侯国的往来进一步加强,这为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条件。《史记·秦本纪》载: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说的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 316 年) ,司马错伐蜀并灭之初设蜀郡。秦襄公比秦惠文王要早 400 多年,所以,四川的铁锅煮盐技术并不排除从西垂地区经祁山道传过去的可能性,因为陇南与四川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又有着相同的重要物资———井盐,而且,因受关中文明的直接影响,秦早期西垂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川蜀地区要发达得多。

  卤城盐井祠内矗立的重立《明嘉靖盐井碑记序》载: 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道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可见,卤城与汉中、川蜀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及文化往来,而这种往来主要是通过陆路连接线———祁山道,水路连接线———西汉水(流经礼县、西和、成县、略阳、汉中再进入四川) 来实现的。

  近年,礼县罗坝乡崖湾村出土了秦国蜀郡中心武库的成都铭铜矛,1998 年礼县马河乡吴宋河村也曾出土了三国时期带有蜀郡铭的钺形铁铲。这些出土文物都铁证般地表明: 礼县地处蜀陇要冲,确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同时也印证了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存在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先生认为:在雅安汉源的大渡河边,茂县、汶川的岷江河畔都发现了来自北方的四五千年前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但这些遗址中的外来因素都来自西北的甘、青一带的文化。由此说明,甘川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这种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则是必经卤城的祁山道。

  相传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驻兵于汉中。萧何建议说,欲取天下者,须占据陇上的西垂故地,方可取关中,攻长安。因为西垂故地为蜀陇要冲,进可以翻越陇山,直逼长安,退可以据守陇上或退回汉中入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基于这种考虑,刘邦派樊哙占领了古西垂,即当时的西县(卤城系其腹地) 。然后择机派兵攻打陈仓,袭击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

  可见,在秦晚期楚汉之争过程中,据有扼陇蜀之要,控攻守要冲的祁山道、卤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北上抗楚图强的理想线路及战略支点,地处西垂腹地的卤城物产丰饶、盛产粮食、尤为重要的是能提供人体及马匹必需的食盐,这在食盐资源极为短缺的秦汉时期成为了独特的战略物资,占据卤城,进可攻取秦州,冀望陈仓与长安,祁山道卤城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二、 三国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蜀魏争夺交锋的前沿堡垒

  卤城位于天水故城顺西汉水西南 15 公里处,由卤城西行 6 公里便至祁山堡,由此可见,卤城与祁山近在咫尺,而西汉水则将卤城、祁山河谷地带连为一体,卤城当为祁山道之要冲,据《三国志》卷 25《杨阜传》记载,建安十七年(214 年) ,杨阜在冀城(今甘肃甘谷西) 抵抗马超失败后,先至历城(今甘肃西和县城北) ,后'() 叙起兵于卤城继续抵抗马超。

 
 卤城之战路线图

  《三国志》载: 十九年(214 年) ,赵衢,尹奉等谋讨() 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於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渊到,诸县皆已降。卤城沿祁山道进可取陇右天水,退可守汉中、巴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食盐资源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葛亮首次北伐路线图完全是出于现实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因为蜀欲出兵陇右,要么选择地势险要的关陇通道(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 ,要么选择路途相对遥远的陇蜀通道(祁山道) ,但陇山道”(自天水经秦安或清水抵张川县,然后翻陇山至陕西陇县入关中,称之为陇山道”) 和陈仓渭水道”(东起陕西宝鸡,西至甘肃天水,全长 200 多公里) 均掌握在魏军手中,供诸葛亮选择的交通线中仅有陇蜀通道(祁山道) 一条线。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 ,诸葛亮首次北伐选择的路线是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武都、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地势相对秦巴蜀道显得较为平坦,而且魏军防守力量也较为薄弱。三月,从汉中出发的蜀军在陇右占领了武都、祁山、西县、天水之后,便受阻于郭淮据守的上邽(今天水) 和游楚坚守的陇西郡。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曾两次占据卤城,当地还盛传着卤水洗尘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两次出师祁山,两次占据了卤城,两次发布了三个相同的命令。第一个命令是挑选三百名精壮士兵,去盐井协同盐工煮盐,所产盐全部为蜀军补充军需。第二个命令是蜀军轮换进驻卤城,稍作休整。第三个命令为所有进驻卤城的蜀军将士都要用烧温的卤水洗头、洗脚或洗澡。当时许多将士对这三个命令有些纳闷,不了解其意,后来很快明白了。蜀军从蜀地远道而来,长途跋涉,非常艰辛,一路天气炎热,蚊蝇叮咬,有的士兵满身臭汗,有的脚底磨成了血泡,有的还不服水土,疲劳不堪。卤水洗后有奇效,满身的臭汗、脚底的血泡、蚊蝇叮咬的痕印很快除去,蜀军体力得到迅速恢复。同时将烧开的卤水晾冷后为伤员清洗伤口换药,伤口很快愈合。卤水洗尘将过,蜀魏大战就开始了,蜀军将士们个个精神焕发,大家都称赞诸葛丞相卤水洗尘的命令真好真及时。

  从卤水洗尘的故事可知,卤城独特的井盐资源不仅能有效地补充了蜀军军需,而且疗治了蜀军将士的疾病,使得蜀军士气高涨,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治通鉴》载: 若趣祁山,熟麦千顷。

  由此可见,卤城一带除盛产井盐和良马外,还盛产小麦,这就为远道而来的蜀军有效补充军粮提供了可能性。祁山向东可图陇右天水,向西可退靠长道峡谷或礼县盆地,是用武的最佳战略要地,祁山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诸葛亮实现据陇右窥关中宏图伟业的前沿堡垒。卤城与祁山一衣带水,同处宽阔的西汉水河谷地带,著名的抢割陇上小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盐官镇盐井祠圣母殿楹联诸葛北伐卤城屯粮千古颂、杜甫西行盐井留诗万世吟便是有力的佐证。

  由此可见,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成为了祁山古道上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咽喉要塞。

  三、 宋金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宋金对峙争夺的战略要地

  宋金之际,秦州(今甘肃天水) 曾多次被金人所占领,他们依据秦州承东启西、接北望南的优越地理位置,屡屡突破祁山防线上的皂郊堡、祁山堡,进犯西和州和成州,意欲长驱进入汉中,再入川蜀,而这一战略路线必经祁山道卤城,这就使得与秦州近在咫尺的卤城成为了宋金对峙争夺的前沿阵地。绍兴初年,金人占领秦州,又在今天水市内置天水县。这样,就存在南北两个天水县,北天水县属于金,南天水县属于宋……宋禧、嘉定时期,金人循铁堂峡支道进攻南天水县。

  众所周知,南天水县(今天水镇,也称小天水) 距离卤城不过三四十里路,而卤城当时属于西和州管辖范围,由此推知,在漫长的宋金对峙、冲突时期,卤城曾一度成为了宋金交锋的一线阵地。卤城钟楼寺内至今仍矗立着国内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南宋·宋孝宗乾道八年 (公元 1172 年,金大定 12 年) 的碑刻———“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

 
 宋金战争

  盐官重修真武殿功毕太守王公光祖,字景先,谓下客米居纯曰,予扵乾道乙酉岁捍御敌人至此……若是中前敌人叛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落款为: 武功大夫兴州驻剳御前右军统制军马知西和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边都巡检使弹压军马王光祖立石。

  南宋设阶州(今甘肃武都东) 、成州(今甘肃成县) 、西和州(今西和县西) 、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等州作为川蜀的外围藩屏。吴璘、吴挺率领的南宋军队在河池(今陇南徽县) 、成州、西和州卤城这一带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多次粉碎了金军南下入川的战略企图。因此,四川在漫长的宋金对峙、冲突中免受战火的威胁。西和州卤城则成为南宋抗金的一线战略支点,有效抵御了金军南下的步伐。

  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碑刻不仅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而且说明了以下几点历史事实: 一是兴州(今陕西略阳) 、阶州、成州、西和州因山水相连,历史文化的交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二是金军攻打卤城发生在乾道乙酉年(1165 年) ,若是中前敌人叛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的表述说明金单方面撕毁了与南宋签订的盟约———《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 ,再次侵袭南宋边地。因 1164 年 12 月签订的《隆兴和议》中将秦州割予金,所以,次年(1165 年) 金人毁盟,由秦州经皂郊堡、南天水县进攻卤城应该是存在可能性的;三是金军南下入蜀的路线可有两条: 一条由秦州———西和州(卤城) ———阶州———文州,即邓艾灭蜀的路线; 一条由秦州———西和州———成州,直抵兴州。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 ,诗圣杜甫自秦州循祁山道抵卤城,在卤城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盐井》一诗,可以说,杜甫自陇右入川的路线也是陇蜀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秦汉三国时期,还是唐代及宋金时期,祁山道都成为了陕甘川经济文化互动的交通要道,而卤城也因其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盐业资源成为了陇蜀道文化线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综上,以祁山道为代表的陇蜀道支道在甘肃陇南地区境内纵横交织,首尾连接,组合形成了一条条便捷的甘川通道网络。毋庸置疑,祁山道”卤城已然成为了陇蜀经济、文化、军事等互动关系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要道,从而也凸显出蜀道理应包含陇蜀道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秦人的发祥地

 
 大堡子山遗址

西汉水上游是秦人的发祥地,九十年代新发现的秦第一陵园-西垂宫正好位于盐官以西15公里大堡子山位置,今盐官一带的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而盐官正好处在西垂河川“聚宝盆”中央。


  西汉水源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农牧场所。盐和铁是古代中国立国的战略性经济资源,盐官有盐井可熬盐,盐卤资源得天独厚,秦人先祖正是以这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莫定了基础。


   盐官古镇,这里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盐。在科技欠缺、交通闭塞的年代,食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盐官原名卤城,这里有高浓度的卤水自地下涌出。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经因盐而兴。
  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他民族或部落,绝大多数都不掌握食盐资源,但食盐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得用粮食或其他东西交换,秦人因此致富。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像人一样,骡马也是需要食盐的,从这养出的骡马才膘肥体壮。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而著称。

 
 秦雄图


  兵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武力装备,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秦人以养马立身,最利车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盐官都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骡马交易者除甘肃本地人外,更有从四川、陕西、宁夏、青海等十几个省远道而来的。
  至此,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出一条西汉水流域的秦人由弱到强的发展脉胳:
  西汉水流域丰茂的水草、盐官镇丰富的食盐利于畜牧——有良马而能远行——由陇南一隅走向关中平原——虎狼之秦最终问鼎中原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201602月)

秦西垂陵园

 
 

《史记·秦本纪》载,周孝王命秦的先世非子在沂渭之间养马,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于秦。非子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在周厉王时。周宜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伐西戎,死难。秦仲在位共23年,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宜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庄公是秦第一位称公之君,《史记·年表》说他名其。李学勤曾经指出,不其篮的器主不其就是庄公(《新出青铜器研究》第272-274, 285-286)。秦仲被西戎所杀,《年表》记于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后汉书·西羌传)说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后者当本于古本(竹书纪年》。查不其篮铭云惟九月乙巳朔,戊申为初四日。《史记)(后汉书)的记载都嫌略晚。秦庄公在位甚久,《秦本纪》云共44年,其子襄公继位,已到周幽王时。因此,形制酷似颂壶的秦公壶的器主,应该就是庄公。壶作于他即位之后,比不其篮要晚一些,称号也不同了。不其篮铭的字体,和一般西周晚期金文没有差别,秦公壶的字体则已向后来秦器趋请以壶铭和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公憧、镈寻(器为秦武公)铭文比较,便可明白。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秦公壶这样的成对器物,很可能出于器主的墓葬。庄公墓何在,史无明文,但其后襄公、文公,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均葬西垂'作为西垂大夫的庄公应该也葬于该地。西垂即西,在今甘肃天水西南(盐官附近)。1919年天水西南乡曾发现秦公簋,见冯国瑞(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篮上刻有西这一地名。秦公壶以及近时出现的一些有关器物,是否可能来自该地,千古之谜有待探讨 ,直到西垂陵园的发现 

据史料记载,秦人属于赢姓,源于山东,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至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随着周王朝灭掉商纣,赢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至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今礼县东部一带,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代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收复失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乱中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功被封诸侯,正式立国。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都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和根据地。

 
 

根据专家学者研究证实,秦人有四大陵区。秦人陵区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汉阳川均相继在陕西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却一直未被发现,成了千古之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村民不经意间在大堡子山挖掘出了文物,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开始在大堡子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探明有""字型大墓四座,"瓦刀"形车马坑三座,中小型墓葬200座以上,重点清理发掘了三座大型墓葬和九座小型墓葬,共清理各类文物100余件。眼前这些起伏不平的几块麦田就是被发掘的秦公123号墓遗址。1998年春,在大堡子山对面,西汉水南岸的赵坪村圆顶山又发现了一片墓葬区。文物部门及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三座贵族墓和一座车马坑,共出土各类文物162件。该墓葬的发现不仅为证实大堡子山古墓葬就是秦西垂陵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这里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探寻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西垂博物馆共收藏历代文物3000余件,分15种类型,即化石、石器、骨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古钱币、砖刻、木雕、书画、史料,是一处研究仰韶、先秦、三国等文化的文物宝库。青铜器专题展厅陈列秦公墓、秦贵族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一组九件套的秦编钟,造型精美,完好无损,它是中国发现的唯一一件九件套的秦编钟。

盐官骡马市场

 
 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的活化石

盐官,地处陇东南的河谷地带。顾名思义——盐官因产盐而得名。盐之利用其来远矣!李乔苹《中国化学史》载:盐与谷同为人类生活之要素,则咸食与粒食当必始于同时。盐官之盐属于井盐,盐官地区至今流传着盐井与胶鬲有关的传说。胶鬲何许人也? 明书《山堂肆考》记载《举胶鬲》这一典故,其文曰:胶鬲,遭纣之乱,隠居卖盐为业,文王闻其贤,举以为相,故孟子曰: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九十四《饮食》),在民众的口吻中提到古籍当中生僻如胶鬲的名字,唯一的解释是:传说与信史之间并非势同水火绝不相容,实际上 ,一些重大考古挖掘和古文字研究表明,某些神话和传说中确实包含着历史的真实 

 
 胶鬲

  那么,谁又能否定流传在盐官民间的传说与胶鬲无关呢?
  盐官产盐到底始于何时?据《西和县志》载:按汉初已设盐官,盐井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县志中还记载:盐官城内卤池,光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地方志中明确提到了盐官之卤池咸水与官营骡马畜牧业得天独厚的的优势。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在秉笔直书之前亲自遍览名山大川实地踏察,因此他笔下的记载大都信而可征——“非子居犬及畜,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史记·秦本纪》)以太史公用笔之精细深思,善养息之绝非无意之笔。马大蕃息的秘密正在于此!非子是秦人的先祖,非子牧马之地正是盐官川富含盐分的河谷地带!因此可以推断,盐官盐业的发达为秦人早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作为嬴姓东夷族一支的秦人,在部落迁移的过程中西迁至地势开阔水草茂美的盐官地区。盐官地处西河水与西汉水交汇之地,宜农宜牧,形成水草丰美的河谷盆地,所育骡马膘肥体壮。最晚在秦先祖中潏时,已在西戎,保西垂。,先秦乃至汉魏以来,这一地区一直是东进关中,北襟河渭,南控巴蜀,西联诸戎的咽喉要冲,亦是秦人的祖城邑邦基。(《礼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史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 换言之,秦人之后所以能够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关东诸国一统天下,与其早期根据地的地理物产必然有着莫大的关系 
  人们重新揭开这段失落的历史,并非得益于考古学的业绩,而是出现于90年代盗墓活动的产物。然而无论如何,通过地下出土的青铜器物人们认识到了祖辈守护的大山背后的历史。事实上,作为另一种当代史的参照,走访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日益衰落的盐官骡马市场,也会不由得思考起它的历史根源。

 
 


  如同 丝绸之路  之学术命名虽与丝绸贸易关系甚大 ,但绝不仅仅局限于丝绸的交换 ,而是涵盖了丝绸之外的其他大量货物运输贸易,盛极一时的明代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也是一样。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货物,也是不仅仅局限于茶叶、马匹的运输和交易, 茶马古道涉及地域范围也不仅仅限于西南地区的马帮运输茶叶到西藏销售的道路,而是包括广大的西部地区。而要认识到这些,仅用史料校勘寻章问句的方法论是绝对办不到的。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没有与民众的血肉关系又怎能奢望理解民众的世界?

 
 


  盐官至唐代形成规模庞大的骡马市场,驰名四海。自唐始除元外均以以茶易马,于是此地又是以茶易马的集散地,清统一全国后逐渐不用西北马,以查哈马代之…”(《礼县志》),康熙四十四年停止以茶易马,清朝末年有了骡马集民国三十年,米粮柴炭、骡马已有了固定的市场,盐官骡子就有跌地三尺的说法。建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盐官成了礼县甚至陇南的重要集市之一。交易畜源由县内扩展到舟曲、卓尼、川北、牲口远销陕、青、宁和晋、鲁、豫、皖等地,影响极大,已形成了一道骡马交易的独特的风景线。

 
“牙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交易方式活化石 


  当地人把骡马交易这一行业叫六成行(取六畜之意),但在骡马交易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独特的语言联结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交易,当地人把这一行业专用的语言及行话叫黑话(不含贬意)把持有这一特殊话语的人群叫牙(押)行(即中间人,介绍人)他们通过独特的语言完成了不同人之间的交流,起到了牵针引线的桥梁作用,这一语言往往通过含蓄的叫法协调交易,经过牙(押)行协调交易双方的关系最后趋于和谐,从而从中得到一定的报酬,黑话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六成行里读1qi,读2duchou,读3xie 4cha,读5man或(pan),读6nai,读7xin,读8kao,读9wan,读10为起儿。
 
  问题恰恰在于,有着千年骡马畜养传统的古镇市场怎么会用来自异域的语言来作为沟通交易的媒介?
  细细瞰察盐官所处的地理位置,应该可以做出这样大胆的推断——盐官所处的位置正是古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之处!如此方可解释波斯语在骡马市场当中的实际运用,盐官通陕入川的重要位置更是一目了然。
    彼时,在世界的的整个东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都占据着文明和军事的绝对优势,也保留着淳朴热情、慕义好客的风尚。而盐官正好处于丝绸之路渭河水线西安至天水的延伸路段,自天水经盐官过甘谷可抄近道至兰州黄河渡口,可以想见中古时代丝路贸易盛行的时代必然有大量色目人经行,骡马市场中牙行行业受波斯语的影响足可为证。

 
 茶马古道-马背上的贸易


  茶马古道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一样重要的古代中国西部国际商贸之路,也是一茶马古道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一样重要的古代中国西部国际商贸之路,也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马帮挑夫的商旅之路。在茶马古道西南向西北延伸路段,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甘肃陇南与滇、藏、川、桂、黔、陕等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使陇南地区成为川、陕经甘肃进入青藏和中原的必经孔道。
  陇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渊源,自然成为联系西南、西北和中原的重要商道:北出天水,可与丝绸之路相接,通过河湟谷地进入青藏高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天山南、北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和南亚;东出康县和两当,可通陕西,进入中原,也可南下四川、云南,通往印缅和东南亚。所以,陇南自古就是商贸活动的重要地区。

 
 


  曾经行走于川陕陇南一带的脚户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连接陕甘川三省的茶马古道,其中北线沿康县望关——平洛镇(中寨古镇一龙凤桥——药铺沟三功桥)——石沿西汉水北上,经仇池山西侧——大桥(西汉水南岸峭壁, 鱼洞峡古栈道)——石桥——礼县城一盐官。或者经望关乡过平洛镇——翻越太石山过巩家山廊桥——西狭古栈道一成县城一纸坊镇一石峡镇(沿石峡河北上,唐开元年间 新路颂摩崖石刻 ——西和县城一石堡(北魏开凿法镜寺石窟)——长道镇(古长道县)一盐官镇,进行茶、盐等商品交易至天水。而南线则是经马务堡(今马坞乡)东南经今礼县再折向东北经祁山堡、盐官镇到秦州。


  显然,茶马古道在陇南的经行路线是以盐官为枢纽。之前所述丝绸之路渭水线也正好经过盐官。这样盐官能够成为西北最大的骡马市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化遗存

 

西汉水畔千古绝唱--诗经《蒹葭》

 
 

作者:(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西犬丘。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咸阳。先秦地即现在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盐官河流域。秦风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杜甫诗选《盐井》

  
 诗圣杜甫

杜甫西行入川经过这里寓居,见草木受卤气浸渍而凋枯,青烟满川,人们正忙于煮盐,又深慨上下其手、公私争利,遂作《盐井》一诗: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解说得好:官家规定产盐的任务很紧迫,盐民汲井煮盐,挽车运盐,操作十分辛苦。官家抬高盐价,盐商又从中渔利。虽说物情争利,本极自然,不足嗟叹,其实这就是诗人莫大的嗟叹了。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十斗为斛,即是说,盐商以每斗三百钱买进,以每斛六千(即每斗六百)钱卖出,倍获其利。

盐泉赋


 
 

有泉焉,渊源靡暨,济漾不穷,迹垂千古,惠流于今,巨源发于汉北盛名播于陇南,沟侩之盈,不足比其清雅。川泽之会,悉足同其浪润,虽非江海之流派,润下作咸,纵无胶鬲之来举,所运为盐,缅怀遗迹,自古有年,汉称卤城,实此之源。历唐与宋,几经出没之象,迄元至明,不少溃冲之迹;及乎大清定鼎,是以凿筑得详,集七邑之狐腋,成一邑之巨观,金鸡飞藏,不必究其原尾。玉兔奔驰,不必穷其颠末,则见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往来纷纷,共获乐利,汲者汲,荷者荷,赓歌与晶亭之上;浸者浸,润者润,谈笑于汉水之旁,一派巨流,涌出无限琼浆;几杯清净,结成百般甘露。
  是泉也,调和千百里,供养亿万家,渭渭玲珑映月,点点珠矶似玉。非贪泉之横流,非盗泉之暴露,非野泉之冲突,涓埃无补,非下泉之漫流,你润洋滋,故其势之汪洋也。如廉泉之汹涌,其机之活泼也。如沃泉之澎湃,其清且美也。似甘露之滔滔,其馨且醇也。似酿泉之漫漫。口口口口口口.虽不能舆洗墨池,写成诗赋,竟依然炼烹丹灶,是若银沙。原为之临泉而赋日:
  名流千载似此泉。
  胶鬲何时先着鞭。
  不有渔翁来道破。
  百虑千愁终难宣。(王文权)

建修盐官益神庙碑记


西和盐官之有盐井也,自唐以来,迄将千有余岁矣。明元以上,年代荒远莫稽。有清中发捻乱后,盐井乃归官有。设局征课,而官民之煮盐为生者,始如农之耕畴纳税焉。虽然国家有兴替之殊,时代有更迁之变,而井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者,固千年如一日也!其乾健坤贞之德,虽日天动未始,非神明有以呵护之也!然访锡神之庙址,则断础残碑,土花斑驳,不知其几百年矣!依稀然不可复识。其建也,何代何人,不得而知之;其废也,何年何月,亦不得而知之。邑之绅民欲求一瞻仰者,弗可得耳!民国成立,井虽改为国有,向以邑令兼理。及八年始,置专官长斯局者,年一更易,皆未能局久任。岁壬戌季秋,予由闽茫陇秦檄来长斯,迄今两载矣!虽无报最之功,幸无通逃之负,斯固盐民之恭顺,抑亦神力之护恃。今春,官民相饮和食德,溯及木本水源,以神无可式凭,殷殷焉将创建神宇为请,盖亦崇报之意。予感明神之有应,顺合镇之舆情,爱特恭襄斯举。而盐民等,尤踊跃输诚,计效工者二百余家,历时阅六月,费纸币万余络。兹当落成之始,成喜方所瞻依并请记于予,以期垂久。予维是役,神人相与,乃护观成。然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则予所望后之从事于斯者,因走笔为之记。又从而歌曰:“祁山苍苍兮,汉水洋洋。维神之灵兮,潜德幽光。从井惠人兮,流泽孔长。自今始兮,庙貌堂皇。神其式凭兮,时格馨香。我为盐民祝兮,嘉惠无疆。
  海军部上尉西和盐官产盐征收局局长古闽侯官姚启飞敬撰。
  清例授儒学生员、壬子岁初选众议院议员、王文权敬书。
  中华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孟秋之月,谷旦公立。
  民国·姚启飞

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


天不爱道,地不爱宝,亶乎其然。宝藏之兴,固有金玉锡铁铜矿;而济世犹见盐之为物,生民不可一日而乏者。西和治东,古迹汉诸葛祠,祁山堡东盐官镇,古有盐并。我大明编卒工,阮三十家,日支水五百斗,月收盐三百六十五斤有余。不惟有益于一方之生民,抑凡济遐方之用动。不意嘉靖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戊辰,其井响声如雷,至次日,西南隅塌一角,水涸五日,义官何论并灶户呈其事,知县魏尚质同诸父老设香案虔祷,其水复出,大巡王公绅少,方伯刘公存学,即命秦州同知郎中于光宇督工,散官左宗宽,老人赵奋鼎建如旧,访父老日,究其井之源头,虽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脱落大半,命洗涤垢.站。谨寻摸其一二,谓井之源流肇自后周,有异僧志恭,翼水于地,后为卤城池。至唐贞观间,尉迟敬德田猎于此,流矢中兔,其兔带矢之地,遂掘而成井。唐杜甫有诗,具述其所由来。故至宋淳熙元年,开封刘规,掌其出纳国税,越雨冬,暴风起于西北隅,井随地而大坏。规思然,莫知所以,呈于有司,调长道、天水、大潭三县夫役,仍委知长道县事兼兵马都监宋压重建并。功完,水仍涸。公设香案再拜,而井水涌出,诚意感格之述,其井遂成,世世以至于今。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通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又为国助边储有所赖,通商货利无不盐,余旁搜博访,遍考史册,秦之陇西,汉之天水,宋之汉阳,皆此地也。肇启于此,迄今千载余矣。诸父老慨然兴怀,见旧碑脱落颓坏,恐世后盐井源流久而失传。金诸屠今为记,予乃镌磨旧碑之迹,溺管一述之云,仍备录事实磨碑,后之人弈世相传,庶知其所由来矣。则后之视今,非犹今之视昔也哉!固勒石,以志不朽。乡进士知西和县事杨典撰文。嘉靖丁未正月吉旦,立石。乡进士知西和县事文林郎太原杨典撰。

卤城之战-三国古战场

卤城盐官是三国时期蜀魏交战的主战场之一,也是蜀魏争夺的一个重镇,这里历来流传着很多与此有关的传说和故事,诸如诸葛亮卤城运麦妇幼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卤城运麦又是这个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历史是一面镜子,三国文化的这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卤城当时的繁荣兴盛,更是其历史文化的久远深邃。三国文化,不仅要突出祁山武侯祠的建设主体,更要将触角延伸至祁山堡周围的重要古战场,卤城盐官就是古战场的重点。

 
 诸葛亮遗像

根据《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的时间顺位,做一个简易的四伐时间轴,进而看待卤城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明帝纪》:五年三月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华阳国志》: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平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合拒平。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合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秋八月,亮还汉中。
  2312月始进军祁山、卤城——3月抵天水——4月割上邽麦——5月卤城之战——6月低回军,底木门道伏击——7月回军途中——8月回汉中
  ①②《志》记载的时间。
  农业常识,4月收割麦。《礼记丶月令》:孟夏之月麦秋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也。蔡邕曰:百谷各以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初夏熟,故四月于麦为秋。

 
 


  《说文解字》—— 麦,[莫获切],芒谷,秋穜厚薶,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
  麦又是芒谷——带刺的谷。五谷之一。晚熟农作物,秋际播种(在温暖地区也有冬播种的),这是秋穜。种麦子,用锄深挖土,将种子放下,再厚盖上,这就是所谓的厚薶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五行,秋金;夏火;王通旺。——秋生夏死,即秋播种,次年夏天收获。
  所以诸葛亮刈麦发生在四月,麦秋之月——孟夏,4月。
  按《华阳国志》张颌拒平的时间发生在盛夏雨水之前,盛夏十二月令之一,5月。
  ⑤⑥⑦《后主传》,6月,月底。其8月回汉中,行军月余。参考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正常行军。8月回到汉中的话,按汉中到卤城的距离,符合行军的时间。所以,诸葛亮在必然6月底伏击,7月回军途,8月回到汉中。
  又参考地理,木门位置。按《集解》:《一统志》:木门山在甘肃秦州西南。《水经注》有木门谷水,北流入藉水。胡三省曰:木门去今天水县十里。 弼按:唐初析上邽置天水县,仍在今秦州西也。木门在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卤城之北约450里开外。
  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诸葛亮并不是从卤城、祁山开始撤退,至少是从之北的青封木门撤退的。
  再看《晋书》关于4伐的相关记叙: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其实帝攻拔其围,亮宵遁之前的记载,除去偏向性的修辞,实质都陈《志》、《华阳国志》一样。帝攻拔其围就是发生在卤城的战争。分歧出现在亮宵遁
  亮是否宵遁?《晋书》记载当是诸葛亮在卤城战败逃了。
  从时间上看,卤城之战发生在5月,按《晋书》的记叙,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诸葛亮5月就逃跑的话,67月之间就应该回到汉中。时间上和陈《志》差一个月。
  从地理上看,卤城战败,应该向南沿漾水退回建威。怎么会在北方的木门道发生伏击?

 
 


  按《华阳国志》记载,卤城之战后,诸葛亮并没有遁逃,而和魏军形成了1个多月的相持。期间还考虑了运粮问题,写信给李严设三策。夏六月才收到李严的回信退军,木门道设伏。八月还汉中。
  卤城到底发生了啥事,胜负间熟进退?

 
 


  (1)双方的初始部署情况
  蜀汉:【亮围祁山,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
  曹魏:【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
  (2)上邽迂回战及汉阳相遇
  蜀汉:【(司马懿)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
  曹魏:【(司马懿)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

景点

太平山


 
 

相传华胥氏游猎到雷坝一带雷泽,华胥女脚踩大人足迹(与雷泽氏酋氏雷公野合),受孕,在临近西汉水的仇池山生伏羲;灾帝也是其母女登游猎到秦岭南坡(华阳),在香山,仇池山(常羊山)感应神龙(伏羲)而孕生;而黄帝出生(或活动)于西汉水源头的齐寿山(寿丘),卤城(盐官)一带有黄帝后裔姞姓一族建立的西鲁国后来东迁河南,山东鲁国。帝舜时,秦人远祖大费(伯益或伯翳)以及早先宅西的和仲一族辅佐大禹治理西汉水流域,才有了卤城盐官川,三峡既开,导西汉水归嘉陵道,径过千百年淤积,形成了东起小天水西至江口峡宽阔河川盆地。
  马坪山概况
  传说;公元的某一天,众百姓都在卤城(盐官)赶集,在卤城大地上。突然,天降祥光,似马非马头部有角,身部有翅膀,五彩祥云随跟,直奔而来,降落在卤城东北神奇的一个不远山顶上,人称东坪山,起原于东汉(汉墓出土一块石专记载)山名。数目眼在观望,人们好奇,上山而看,突然一声巨响,电闪雷鸣,不见踪影。而引起了当地众百姓寻找宝贝。挖土而看,挖了很久,闪献出了一个石头,众人们一起上,取出石头而一看,是一个佛像,四面,人称四面石佛。众氏一口说,神仙下凡,人们都跪拜而求,请求平安而降福。从此人们为了神灵有感;天降福地。在当地修了一座具有宏伟八卦九宫五行大殿,布局严谨合理,具有风彩之称说法;殿中央坐有玉清内相;孚佑帝君,左右有正阳,恒阳,前边左右有桃柳刘霞四像,称(四怪精)。墙壁画面有八仙过海之图像。整个建筑都是雕梁画栋,神像肃目庄重,逼真。殿门悬挂三阳开泰四个大字匾,作者不详,无以考证。

 
 


  神   
  开光;召神,设坛;开光前先用勑令牌,除去妖魔鬼气。迎喜神,有喜神方位,功德人及成员众信士,召神,有画工,需要镜子一个,三色布,红青白,引魂。,毛笔就是开光,眼耳嘴鼻,前心后背。咒语;就是召三魂,七魄。然后安神安位,神来了。设坛就是用砂盘竹笔等一起,请神仙说话。用有功名人士及阴阳法王看字行体,将坛。笔录;将要还修建什么殿,座什么神仙和爷。说一下当前和以后的人和事。就东坪山地名,改名为马坪山以神马将详而来,取名;坛中演降出祁山赋,卧龙赋,盐泉赋,,汉水赋;等一起。现以证明了井盐养和了卤城儿女千百年的生活和末来,它具有文化开发遗产的具备和条件。几经沧桑,由于地理变化,西汉水南岸建有通明寺,人称南寺。被埋入地下。在北魏靠城北建一座大寺院,当地人称北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提写匾名贤德寺,由于战火连绵。后被焚于战灭。(南山庙胜解院碑)记载。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希望寄托于神灵佑护,将被毁的南北二寺合建于马坪山上。

 
 


    迁。清同治二年,河洲民变,战火绵延境内,马坪山再次遭劫,人民渴望和平,并愿熄灭战乱,当地乡老筹集,并选金镇国、金华国等人氏,改扩建一寺一观,观名清肃观,山名为太平山就是让天下百姓平平安安。一进三院,正殿瑶池金母座,前殿四天王守护,左有三官殿,右有九天圣母殿,中院正殿玉清内相殿,左有苍颉殿,右有孔明殿,后院正殿四相朝玉帝,左有伏义殿,右有三教殿。一寺正殿有三尊古佛殿。正中央韦陀守护。全山布区严瑾合理,改扩建竣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太平山广场, 有一槐抱柏古树, 不知栽种何年, 现有二人合抱, 两株相连, 生长天衣无缝,实属一景. 被礼县文化馆列为文物保护. 盐官太平山为弘扬民族文化, 开展宗教信仰, 祭祀先祖, 每年正月初九日, 当地人们称上九会, 老一辈曾赞美活动题写对联内容是 上台去尽装成生旦净丑, 演完后全都是士农工商”. 自古三月十二曰至二十曰, 由三街四社, 万余人参加祭祀活动, “水陆大道场”. 先唱四天大戏, 后为纪念先祖, 每天可以说车水马龙, 看戏, 旅游, 踏青, 怀念先祖. 庙宇建筑宏伟庄严, 布局严谨合理, 神像肃目庄重, 逼真, 千余株松柏树木, 四季常绿争艳, 来自山鸟, 四季长鸣, 特别盛夏, 树影敝护, 山风轻轻拂面, 游人顿感清爽, 暑气全然不见.

沿袭千年之久的卤城太平山清肃观三月二十会,因其位处秦人所牧马胜地,“三国兵马争战地丝绸之路复线交汇点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东平山起原于东汉(汉墓出土一块在专记载)山名,现改为太平山.由当地先民们为纪念先祖而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吸引西和,礼县,徽成县,天水等地前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一年一度盛会。农历三月二十日,盐官(卤城)太平山一年一度(水陆大道场)先唱四天大戏,后为纪念先祖,每天万余人参加祭祀活动,纪念为国家牺牲的烈士,地震,水灾遇难同胞,每天可以说车水马龙,也是三月二十会正会。赶会高峰期,只见四周山头岭畔一条条游龙似的山道上蚁动地人流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祭祀,熙熙攘攘满了道路。


  坐落在太平山清肃观,松柏擎天,香烟袅袅,大雄殿、玉皇殿,祖师殿,送子宫、伽蓝殿、三官殿、观音殿、瑶池宫、天王殿,偏殿、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合理,神像肃目庄严,逼真,千余株松柏,四季常青,山鸟长鸣,雕梁画栋的殿宇里,磬声幽远,经声悠扬,一尊尊彩塑佛像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一面面浮雕壁画美轮美奂。


盐井祠



 
 

盐官盐井的历史极其悠久。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记述较少,正史记载过略,加之对盐井历史缺乏研究和宣传,以致对盐井的历史看法不一,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和错讹。盐官盐井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 ? 较多认可的观点认为盐井发祥于周代秦人占据之时。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 “按汉初已设盐官,盐并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这与哪道元《水经注》中说: “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是一致的。一些正史及注释记述: 秦置陇西郡。而西县之名先于陇西郡。商代的西戎地,秦的西犬丘、西垂,王莽改制时的西治均指西县这个地方。朱绣梓《西和县志》的说法虽是推断,但也是有道理的。历史记载汉代在此设盐官,想必设官以前盐业生产一定有一个相当发展的时期,这是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至今盐官地区还有一些盐井发祥于周秦的神话和传说,相传胶扁为周秦时的第一任盐官,还认为盐井是胶鬲发现的,'民间占卜中的卜辞还有胶鬲贩盐之说。

 
 
汲井岁榾榾 
 


  玉兔现井迹说,认为盐井发祥于北周与唐初。主要依据是明代嘉靖《重修盐井碑记》和民间口碑资料中的神话故事。说北周有一异僧恭龚水于地为池,唐初敬德田猎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寻踪掘而成井。民间流传玉兔现井迹和煮水为盐是盐圣母显妙秘的结果。民间的一副对联说的很好: 玉兔现井迹盐水成惠圣母显妙秘化零结趸。
  一口盐井,井水四溢,水草肥茂,自古就是天然优良牧场,因此被人称作卤城;由于那里自古生产井盐,且有专人管制,故此地又被冠名盐官
  盐井实为冒水泉,水满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劳动人民发现。
  早在先秦时期,地处西垂(西犬丘,今礼县及周边地区)的秦祖先与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进的生产经验,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了发展,具备了熬制加工井盐的能力。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进的制作工艺及铁器传入西垂,使井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
  战国时期至秦建国初年,秦国生产力不断壮大,国力强盛,一统天下。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现实条件。战国后期至秦,国家对井盐的开发十分重视,在西县(今礼县及周边地区)设立盐官,从此,井盐生产工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了西盐的竹简封泥,经考证为秦代或战国时期在秦国西县设立盐官的实证。
  秦、汉以后,井盐工艺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历经唐、宋,直至解放初,当地居民乃至周边诸县一直在食用盐官的井盐,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反映了盐官地区的生产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盐民达250户,产销量达2341540斤,征银2246两。至今老人们还能回忆起街头小巷叫卖盐水的情景。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盐业专卖,再加之井盐熬制成本高,逐渐被物美价廉的加碘有机盐取代,井盐加工进入衰退阶段,目前,井盐加工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天工开物》里,宋应星把盐分为六类: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沙石盐。盐官镇所产的盐即为井盐。1960年对井盐成分化验得知,主要成分有:水石溶物0.48%;痕迹0.01%;硫酸根2.95;氯化钠93.8%
  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礼县井盐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该制作工艺在盐官地区被保存和流传,口传授受,具有独特性。与《天工开物》里面所记制作工艺十分相似。
  首先,用水桶直接从盐井中将盐水提取出井,倾倒在滤盐土中,利用阳光暴晒,蒸发水分,提高盐土含盐量;再用盐水对盛入竹篓中的盐土进行浸泡,浇灌,滴漏,收集更高浓度的盐水;将淋滤出来的盐水添满一锅,用木柴煅烧,先用大火,使其锅开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发,再添加盐水,又改大火。如此反复,待锅中起泡,加进玉米面约一两,锅中水分蒸发,成泥沙状,继而盐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锅中,最后用粗瓷碗捞盛放入桶中储存。

 
 


  盐井至今仍旧保存在古卤城,千百年来,已深深地融入到了盐官的历史中,成为盐官的代表和象征。该井井口直径4,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盐井井口很小实为不同。井深约15米,井壁光滑,水满自流,井口为石砌沿阶。井水含盐很高,略呈灰色,味甚咸。井口有一字形木框,用于方便从井中汲水,长年被井绳摩擦,木架被磨出了深深的沟渠。用于汲水的木桶和井绳与日常生活中的木桶、井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没有杂质的沙土,是制作井盐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井中的盐水直接熬制,出盐率不高,严重浪费资源。因此将盐水汲取出来后,洒在寸许厚的滤盐土上,盐分滞留在土中,水分自然风干或晒干后,继续泼洒井盐水,如此反复,可使盐的浓度提高。滤盐土一直反复使用,既能保证盐的浓度,又节省了工量。由于反复使用,已成老土,呈灰黑色。

 
 香醇调和千万家

秦先祖伯益的后裔中橘一支在西戎保西垂时,就有开发盐井的能力。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用的史料记载: 秦祖伯益在虞舜时,担任山泽之官。长于驯育草木鸟兽、能平治水土凿井艺稻,伯益还佐禹治水、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取仪百物,区划九州,任土作贡,有虞衡之才。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第二部分《早秦西垂农业的转换类型》根据对史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秦大骆非子一族在西垂与羌戎杂居后,既继承了先辈的善好和经验,又吸收了当地羌戎发展生产的长处;既开始了油菜籽,黍、糜等旱作农业的种植,又开始了畜牧业与农业的结合。近年来礼县大堡子山等处的早秦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证明,秦人已有技艺较高的小手工业和绘画、音乐等。当时秦仅是西周的附庸。势力也较弱小,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赶上或接近中原的许多诸候国。已初步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秦文化。这些事实还说明秦人开发盐井不但具备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而且从人类发展离不开盐的观点说,秦人开发盐井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

附近的旅游景点还有:祁山,西垂陵园,仇池山,伏羲庙,中川和龙池革命烈士纪念遗址,香山,红河水库,齐寿山轩辕故里等

民俗文化

高台社火

 
 

每年正月,盐官大部分地区都有耍马社火的习俗,今年也不例外。正月十四上午,我们有幸观看了当地马社火的热闹场面。高台社火马社火以扮演古装戏剧的演员骑在马上走村串户让群众观赏而得名。马社火流行于陇南和陇西一代。表演时,由锣鼓队带头,马匹列队依次紧随其后,为防止燃放鞭炮惊跑马匹,每匹马须拴上缰绳由专人牵着,选中的马一般头戴红花,马鬃和鞍垫也要进行装饰打扮。骑在马上的演员通常就是一出戏中的主要角色,如《打銮驾》、《二进宫》等,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劈山救母》、《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脸谱称为"搭脸",道具则称为把子。由于马社火每天表演都有新的内容,所以深受群众喜爱。马社火据说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唐宋以后演变为今天的这种形式,由于陇南、陇西地区属秦人祖先的牧马生息之地,故有马社火习俗由秦人巡逻边疆和放牧演变而来之说,盐官当地人则说与盐官的骡马市场有关。盐官过去有闻名西北的骡马市场,优良马匹很多,有组织马社火的便利条件;另外,通过马社火也可以起到宣传骡马市场的作用。   马社火与高台社火一样都是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乞巧节

 
 
 
 
秦人遗风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沿岸的秦人遗风,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所崇拜的巧娘娘是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已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七夕送巧娘

地方饮食

 千年商埠,频繁的商业贸易带来饮食文化的多元荟萃,有糖油糕,扁食,猪油饼,油咕嘟,烧饼,凉粉,呱呱,面皮等,新八座伍为当地的特色菜系。

武术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秦人的尚武精神绵延数千年,当地武术氛围浓厚,老中青少都喜欢拳术健身,所谓十八般武艺练家子”“拳棒手祖辈相习,有名的地方特色拳种为三鞭式,兼具南拳北腿神韵。每年古历正月十六日都会有同场较技展示等传统节庆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