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名校不取”是用人观的扭曲

 冰剑穿心 2017-12-26
  “非名校不取”是用人观的扭曲

“非名校不取”是用人观的扭曲

最近 安徽一档访谈节目中,有位HR经理曾抛出“会对非985高校的大学生区别对待”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据该人士透露,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名义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对应聘者预先设置各种隐性约束。比如,参加招聘会时,他们会把985和非985的大学生简历分开放,离开时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只能“被清理”。(1225日 《中国青年报》) 


     
作为企业录取人才,自然有自己的用人观,同时可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录取什么样的人才,外界可能无法去厚非人家。但是如果非名校不取成为一种市场规则,或者成为一种暗合的潜规则。必然对人才是一种嘲讽和揶揄,甚至有点贬低非名校的学生。985,211工程其实就是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当然国家在这些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以及师资力量配置上可能优于其他学校,学生的实力也许比非211学校强许多。但这不是说,非985 211学校就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需要高端人才,同时需要技能比较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一批技术骨干。一味追求高端人才,不但会产生人才浪费,同时会给企业带来人力成本的上升。

 

    事实上,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就可以看出端倪,一些单位要求大都是研究生学历以上文聘,同时必须是全日制,次一点的本科要求必须是985 甚至连211也在排除在外。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本科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用人单位为了提高门槛,自然将学历提高,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限制在985这样的学校,这是对其他学校的不公。一出校门就被社会淘汰,甚是有点被遗弃的感觉。其实用人单位的不自觉歧视,必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教育不公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用人单位的用人观与国家的人才计划本意有点本末导致。中国的人才计划就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要求唯才是举,用人为贤。而人为的画置范围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最终导致人才使用的不公。

     人才需要竞争,教育需要公平。但是竞争的基础是以技能为标准,而不是以学校和出身为标准。只有用人单位把招聘人才的观念转变成唯才是举上,也许非985 211的学子才会感觉自己并没有白念书,那种低人一等,被抛弃的感觉才会消失。另外非985 211,非名校的学生也应该摈弃“学校出身”的虚荣,练好内功,尚会找到失落的自己。其实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非重点,非名校出身的人才并不在少数,典型的马云可能就是一例。

   有网友总结了当前企业几个用人观很能反映一定的问题:非名校不用;非学生干部不用;非高学历不用;非英语6级不用;非公办学校不用;非大城市学生不用;……如此下去,这个社会其不成了精英社会。可是在社会建设中,却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难道所有社会财富创造是精英造就的吗?我看也未必。其实只有企业摆正用人观,人才才能各尽其能,各守其终。

 人在职场,许多人认同学历不代表能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但可惜的是,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学历低的往往连出来遛遛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叹息,某些企业的用人观已经已经扭曲成准精英观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