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晓 2017-12-27


人们对月的时间概念的形成,可能比对日的时间概念的形成要复杂些。


人们注意到了月亮的盈亏有着明显的规律性的这一事实,可能已是很古远的事了。从我国的出土文物中,看到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刻有弯月形的花纹。而殷商时代,甲骨文字中,“月”这个字已经定形,是用一钩弯月“D”来表示的,这样的弯月正是农历初二、三日所见的新月。


甲骨文载,商代已经将“新月”当做一个月的开始。而从《史记》、《汉书》等的记载,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明确的“月”的时间概念。据《史记·索隐》载:“《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城综此六术而著调历。”


记载是具体而仔细的,但我国黄帝时代,目前历史学家既划为“传说”时代,确切年代尚不可考,可是,如果我们说,“祖国远在四千多年前在天文学和历法上就已有一定的成就,这种推测是符合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规律的。而关于”月“的时间概念的形成,则至少已是四千余年之前的事,但究竟应当推前至何时代,则尚待稽考。


据董作宾《殷历谱》载,殷商时人们已知朔望月长度为29.53日。而春秋末期已有古四分历,它是以回归年长度365 1/4 日朔望月长度为29 499/940 日和十九年七闰的三个要素为准则的历法。古四分历的这几个要素,是经过长期摸索,反复推求而得的,也说明当时已有了前数代的天文学与历法基础。


月象的变化既十分明显而又有规律,且其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推进。于是,古人将月亮的各种变相予以不同的名称来代表不同的时间。而这些名称的赋予,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观测和艰辛劳动的。现将表示时间的各种月象的名称分述如下:


(1)朔


古人最初把月象变化的五个主要阶段定名为: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残月。如图。

此基础上,人们观察到每个月之日有一两天整夜可见月亮,其中之一是初一的新月,古人将新月代表的时”朔“。朔,初也,一月之初。《说文》:”凡月之属皆从月。朔,月一日始苏也。……晦者,月尽也,尽而苏矣。……“


由于‘朔’‘晦’在造历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朔日“不是凭人们对月球的直接观测所确定,它需要通过推算,因此,对‘朔’的认识和确定,是当时天文学的大进步。


在我国目前所存的最早的书籍《尚书》中就载有‘朔’字。今录如下:


《胤征》:”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cú)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注:胤征:胤,国名。胤国之侯受王命为大司马掌六师往征羲和。


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孔颖达疏:”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今乃沈湎于酒,过差非度,废天时,乱甲乙,不以所掌为意,胤国之侯受王命往征之,史叙其事,作《胤征》。“往征之 ,  往羲和私邑讨伐之(羲和舍其职官,还其私邑,以酒迷乱,不修其业,有乱天时,为国法所不容)。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指夏仲康始即王位这年的季秋九月朔日。辰,孔颖达疏:”昭七年左传曰晋侯问于士文伯曰:‘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是辰为日月之会,日月俱右行于天,日行迟,月行疾。日每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计二十九日过半,月已行天一周,又逐及日而与日聚会。此聚会为辰,一岁十二会,故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之属是也。


房谓室之房也。故为所舍之次。计九月朔,日月当会于大火之次。释言云,集,会也。会即是合,故为合也。日月当聚会共舍,今言日月不合于舍,则是日食可知也。日食者,月掩之也。月体掩日,日被月掩,即不成共处,故以不集为日食也。


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汉、孔安国传:“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瞽乐官,乐官进鼓则伐之;啬夫主币之官,驰取币礼天神;众人走,供救日食之百食之百役也。”


羲和尸厥官,罔闻知,孔安国传:“主其官而无闻之于日食之变异,所以罪重。”羲和不负责其官职,但知食禄而已。


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孔安国传:“暗错天象为昏,乱之甚。干,犯也。”


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孔安国传,“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先时谓历象之法,四时节气,弦、望、晦、朔。先天时则罪死无赦。……不及,谓历象后天时。虽治天时,苟有先后之差,则无赦。况废官乎?”


意思是说:羲和主管天文历法而不忠于职守,沉迷于酒色,季秋九月之朔日食,礼有救日之法,于是瞽人乐官进鼓而击之,啬夫驰骋而取币以礼天神,庶人奔走以供救日食之百役,由于灾异甚大,群官慌忙如此,但羲和主其官却不预报日食,犯了先王所定的死罪。先王法典规定,主历之官,执行历法时,节气先于天时者杀无赦,不及天时者杀无赦,这不过是施行历法不准时,尚且犯死罪,何况主其官而不知日食,该杀更不可赦了。由于其罪大恶极,所以胤侯奉王命要去征讨他。

…………

至周代,有所谓‘告朔’的典礼,天子至诸侯每月初一必往祖庙祭祀,并向人民通告朔日的到来,要开始这一个月的工作了。


《后汉书·礼仪志》:“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见读其令,奉行其政。”


(月历,史官预记一月中须颁行的政令,以备有司宣读给百官知道,并按此奉行其政事。此月历先由太史写毕,在月的朔日清晨呈皇帝待用。)


(2)望


一个月之中在朔日之外还有一次可以整夜见到月亮,即十五、六日的圆月,一般称为“满月”,古人将这一天叫做“望”。此时地球在日与月之间,月球之受光面适与地球相望,人们自地视月球恰是正圆。“望”,日、月相望的意思。《释名·释天》:“……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望,视也,远视为望


《左传·桓三年》疏:“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合照乃成望。”


(3)朔望月


古人将“朔”与“望”记月,故叫朔望月。连续两次“合朔”,或两次满月,所相距的时间叫“朔望月”。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周期为二十九天多。朔望月又称为太阴月,又称为回归月,即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位置连续两次在一条直线上所隔的时间。


朔望月的时间长度,是古人最早进行测定并得到较推确数值的天文常数。……在甲骨文中有关于至日的记载,证明在殷商之前据以推求回归年长度的条件已经具备。据《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古代关于回归年长度的最早的明确记载。而这些记载,说明当时已明确了朔望月的长度。


(4)晦


农历每月之末,称做“晦”(huiT惠)。《释名·释天》:“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晦,又称残月。此时如果能见到月,也是不明显的。故“晦”的解释又为“月尽”或“夜昏”。


东汉著名天文家张衡,在他的《灵宪》篇中,明确地说明,“月光出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意思是说,月光来自日光之照射,对着太阳时,月亮就全发光,而为满月;背着太阳时,月亮就不发光,看不见了。)张衡在此已把月相变化的原因说得十分清楚。


以月象代表的时间名词在古籍中也是普遍运用的,例如: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天问》


(次:宿。蒙汜:《尔雅》:“西至日所入为太蒙”,“太蒙”即蒙汜,也就是《尚书·尧典》之中“昧谷”,蒙、昧一声之转。又例如:


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过了“望’称既望。


又如、<>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此处‘月几望’的“望’,是十五的满月,用月的数次满盈,代表‘阴之极’的现象,故必遭凶。……


月象的变化,当然不仅是标志了时间,其变化形态之美更为宇宙增添了姿色。人们所描绘的月夜,频繁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真是屡见不鲜。作者因月色触景生情抒怀寓意,例如反映新月的: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夏竦《喜迁莺令》: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冯延巳《芳草渡》: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


也有不描叙月象而直称新月的,例如:苏轼词《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桓伊三弄,古曲名。)


反映满月的,例如: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夏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白兔捣药,古代神话谓月中有玉兔捣药。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山寺月中寻桂子,相传杭州天竺寺在古代每年中秋有月中桂子从天空落下。白居易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中也反映月中桂子。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宋蔡伸《苍梧谣》(十六字令):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圆蟾:指圆月。蟾,蟾蜍。《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浑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刘克庄《清平乐》: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问唤作凉风


(银阙珠宫:指月宫。 濛濛:迷茫不分明。 桂树:《酉阳杂俎》:“月中有桂树”。)


反映残月的,例如:韦庄《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温庭筠《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此外,也可把月象的变化代称时间,比如李陵《与苏武诗》之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 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悢( liang音亮) 悢,悲伤。)


2.古人为何重視月相的变化


古人之所以重视月相的变化,是因为长期观测到从朔至朔,或从望至望,时间的隔间总是一定的,后来经过精密的天文历数,测定为29.53059天,这个长度就是上述朔望月的时间长度。古天文家把朔望月作为历法中时间的最基本的周期之一。这个长度因各时代的观测精度不同,所以在制历中也就各用稍有不同的近似值。


月亮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椭圆。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离地球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月球在近地点附近,运动较慢,因此,月亮的运动不是均匀的。我国早在东汉时代,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根据长期辛勤地观测,首先发现了“月行迟疾”的运动不均匀现象,为我国后来历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对世界天文学及历法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