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怎么看月相知时间吗?

 战略与时政 2020-07-21
阴阳历中的月亮
你知道怎么通过看月相变化来推知时间吗?而这些月相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今天看起来很方便很简单的观察月相知时间的方法,在历史上,中国的历法是怎么完善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我们得知道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而其中的阴历部分就是指的月亮。

阴阳历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所以才称之为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阴阳合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夏历。夏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利用节气与“19年7闰”法兼顾表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夏历中的月份表示月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夏历月份得知月亮几时是圆的。
夏历固定地把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夏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朔望月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我国古代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朔日”,定为历法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历法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历法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古称“朔策”即月相变化的周期。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自转,平均周期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步自转”),因此月亮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从来没见过月亮的背面。
图 地月系的月球公转、自转动态图

月亮的阴影圆缺变化
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下一个朔或从望到下一个望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4分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恒星日长是一样的。

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月相,月相纪日法(看月亮知时间)
那么,什么是月相呢?
月相,指月球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随着月球、地球、太阳叁者相对位置的时刻变化,地球上所见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多少也不时改变,呈现盈亏(圆缺)的各种形状。
月相形成示图
图 太阳光照射月球月相变化图
月球本身不发光——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来自太阳反射的光。
月相变化——月球对着太阳时,为满月;月球背着太阳时,则无光。
右图右边红色代表太阳光,大圆为月球运行轨道,圆中心为地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所看到的月相,即:——全黑,夏历定为每月初一——全白,是月亮团圆之日,为历法的十五或十六;半白半黑月相谓之弦或下弦。
朔望月的形成——如图所示:太阳光从右边射来,中间圆代表地球,围绕地球的是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月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望”时,地球观测者所看到的正是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即为满月“朔”时,看到的是月球背朝太阳的一面,即无月亮
“朔望月”在中国阴阳历和伊斯兰教历中的区别
由于中国历法和伊斯兰教历中对朔望月定义的不同,即每月初一也不同。
伊斯兰历是一种纯粹的阴历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一月一日,完全以月相为准,每当新月出现时定为每月的一日,12个月为一年,不设闰月,闰年于第12个月后加一天(每30年中设11闰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和公历相差一个月(即19年差7个月),因此不分季节。如:2013年11月4日即伊历1435年1月1日.
希吉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19年为平年,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阳历年平均天数为365日5小时49分,比阳历少10日21小时1分,每2.7个阳历年,希吉来历就少1个月,每32.6个阳历年,希吉来历就少1年。
中国阴阳历中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夏历固定地把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定朔)

月相纪日法
这些“朔”、“望”之类的月相名称是怎么回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月相纪日法了。

“月相纪日法”是过去古人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计算日历。
图 月相现实变化图

古代的“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朔”每月初三“朏(fei)”月中“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既望”每月最后一天“晦”
例如: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月相依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一、新月(夏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二、上峨嵋月(一般为夏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三、上弦月(夏历初八左右)90度;
四、盈凸月(夏历初九左右-----夏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五、满月望日,夏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六、亏凸月(夏历十六左右-----夏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七、下弦月(夏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八、下峨嵋月(夏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夏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图 朔望月的月相图

上面说的这些月相大家比较熟悉,有些不少还在使用,但是,历史上还有另一种月相纪日法——西周月相的名称比较少见,我们来了解一下:
 金文: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旁死霸。
 文献:初吉、哉生魄、既望、月出,旁死霸、既死霸、既旁生霸,哉生明。
还有 既生魄 既死魄 哉死魄。
根据这些月相名称,一般解释为:
(1)初吉出现在初一至初十。
(2)旁死魄亦作“旁死霸”夏历每月初二的月相。亦借指农历每月初二。
(3)既生魄亦称“既生霸”
魄、霸指月未盛明时所发的光。月既生而未大明称之为“既生魄”,指从上弦至望的一段时间。

(4)生魄月未盛明时所发的光。 
(5)哉生明指夏历每月初三日或二日。此时月亮开始有光。
(6)旁生魄亦作“旁生霸”夏历每月十六日的月相。亦借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7)既望满月后月的光面尚未显著亏缺。
(8)哉生魄指夏历每月十六日。此日月始缺,即始生月魄。月魄,月黑无光的部分
(9)既死魄亦作“既死霸”指月之下弦至晦的一段时间。从月面亏缺到月光消失。
这些是古代凭月相配合年、月、日纪日的方法。为了方便记忆,弄清楚,还有如下解释:
王国维根据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把一个月分成四段:
从月牙初露到月亮半圆“初吉”从月亮半圆到满圆“既生魄(霸)”从月亮满圆到半圆“既望”从月亮半圆到无光“既死霸”
并把这四段的第一天分别叫做“朏”(相当于初三)“哉生魄”(霸,相当于初八)“望”(相当于十六)“哉死魄(霸,相当于二十三),这就是“月相四分法”
另一种月相定点说以为,古人把月球受光面叫作生魄(霸),把月球的背光面叫做死魄(霸),把每个月的初一日叫做“朔”“朔”前一天叫“晦”
因为当时以日月交会为吉日,所以又叫做“初吉”“既死魄”
朔后的一天叫做“旁死魄”意思是靠近既死魄。
再后一天月亮始生,叫做“哉生魄”,又叫做“朏”,就是初三日。
十五日月圆叫做“望”,又叫“既生魄”
十六日叫做“既望”,也叫“旁生魄”,意思是靠近既生魄,和旁死魄相对应。

十七日叫做“既旁生魄”“哉死魄”

简言之,古人只记朔望两个月相,其他都是由朔望派生或相关的。
唐《初学记》中引《释名》云:“フ,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三日谓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谓之フ。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也。
这里解释的非常好,有助于大家理解古文里“朔望月”的月相名称含义。

我们还需知道:西周时期没有朔是初一的概念望是十五的概念,后期可能有,或与月相概念重合,说明后世历法上的“朔望月”是对月亮的长期观测以后,才确定下“朔日”是初一的规则。
简单的说有四种主要月相
新月朔月,夏历初一日)
上弦(夏历初八左右)
满月望月,夏历十五日左右)
下弦(夏历二十三左右)
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由于月球与地球同时绕太阳运动,地球的日心黄经基本就是月球的日心黄经将日心黄经计算的中心放到地球上,来计算黄经,称为地心黄经。月相是按照地心黄经来计算黄经的度数。但是地心黄经是以日心黄经为准换算的,所以每一个新月,地心黄经都会不同,然而,转一圈的差值360度都是一样。即无论月球的地心黄经是多少,朔日都可以看成地心黄经差值0度。
古代有一本书,叫黄帝蛤蟆{gema}经,将朔望月分成30日,第30日称为月晦30日,月球上的蛤蟇与玉兔都不见了。现在的日历,夏历有时29日,有时30日,也称为晦日。可以体会,黄经差0度的时候,可以是晦日也可以是朔日。

这里涉及历法上的“平朔法”“定朔法”
平朔古代中国阴阳历中,确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朔日)的一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恒朔平朔的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日月的运行差距。
因此,这样定出的历法存在偏差,真正的新月(“朔”)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古代中国传统历法中,确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朔日)的一种计算方法,与平朔相对。这种算法的原则是,将太阳黄经和月球黄经相同(日月合朔)的时刻称为“朔”将含“朔”的当天称为“朔日”,作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
“定朔”,也就是以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日月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时刻“望”,以这天为“望日”之前用平朔虽然一大一小甚有规则,但和天象不符用定朔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
因此,我国夏历月相基本符合月相变化,每月初一必定“朔”至於“望”可能在十五、十六、十七叁天中的任何一天,以十五、十六居多。

所以,这些月相名称的含义也就变得非常准确了,让我们能够依据月相名称知月份时间,知何时是新月、满月、上下弦月,在今天也能够根据古籍推知当时的天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神奇的瑞草:“蓂荚”示月
观“蓂莢”以知月
看到这些月相的名称,想起古代有一种瑞草,这种瑞草叫“蓂荚”可根据蓂荚草的更换便能知道日月变化。它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历荚。 
《竹书纪年》卷二“帝尧陶唐氏”:“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景星,大星),凤凰在庭,朱草生(朱草,状如桑,枝叶皆丹,汁如血,朔望生落,周而复始),嘉禾秀(尧时嘉禾生七茎,连三十五穗),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音shàn,扇子),摇动则风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
又“帝舜有虞氏”:(舜)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马。”
此事参见汉班固《白虎通》三上“封禅”,《汉书.王莽传奏言》。
今本《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提到“蓂荚”的部分是:
「又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
《帝王世纪》:“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生一荚,厌而不落,月半则生十五荚。自十六日起,一荚落,至月晦而尽。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帝王世纪》(晋·皇甫谧撰)曰:“ (尧时) 又有草荚阶而生,随月生死,王者以是占日月之数。惟盛德之君,应和而生,故尧有之。名曰蓂荚。”《太平御览》卷八。引此文后有“一名历荚。”
因数荚多少,可知月的日数,故又称月荚、月蓂。
晉·葛洪《抱樸子·對俗》:「唐·堯觀蓂莢以知月。」 
唐尧时有一种瑞草生于尧的庭阶前,它每月初一生一荚,以后每天生一荚,至月半生十五荚 十六日以后又每日落一荚,至月末一天落尽,如是小月则一荚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少一天)。名为“蓂荚”,又名“历荚”因此可以用它来计算日子,只在有盛德的君王时才生出。后以此典借指时光、日期。

       这样的瑞草可真好,看得我也好想要一棵“蓂荚草”真是方便的活着的日历啊!

      虽然,不可能实现,但是,历史上的张衡依据“蓂荚草”而制作出了一种“瑞轮蓂荚仪”的仪器,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真是太厉害了!

瑞轮蓂荚仪
所以,张衡以“蓂荚”草为原型,别出心裁创造了一种自动日历“瑞轮蓂荚仪”它模仿神话中一种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
《晋书·天文志》记载:“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蓂荚于阶下,隋月虚盈,依历开落。”
张衡创造了“瑞轮蓂荚仪”,其内装有机关,在一个立轴上装上十五个具有凸轮作用的拨板,使它们依次分别作用十五个蓂荚,各按着应有的时刻升起和降落。然后把瑞轮蓂荚放在浑天仪殿房外面阶台旁边。接联到滴漏壶上去,也是利用漏水转动和浑天仪联动。它从每月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木叶,到15日共转出15片,然后每天再转入一片,依次减少,到月落为止。
因为阴阳历还与月亮的运行配合的,所以这种仪器不仅可以表示出日期,它还可以表示出月亮圆缺的增减情形,也就是按照历法中的朔日、上弦、望日、下弦、晦日等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旋转开合着,使人们从瑞轮蓂荚上可获得类似活动日历的效用。

真是神奇啊!要是现在也能有这样的日历就好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