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庄子所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真正含义?

 南山友 2017-12-27

庄子思想,若非逍遥之客难理解。“北海有鲲,鲲之大……”或“蝴蝶一梦”等有容乃大的虚而涵的思想,是庄生思想精华。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肯定了一个前提:圣人死,大盗止。

庄子是说二者不能兼容,是容量有限之故。

容量有限,不能网罗尽贤才,则贤才国外风云;秋寒肃杀,肃杀之气不满,则病树头前,万木春!因不能容尽而有界,不能容物而生敌!

所以庄子说,山谷虚而能容故长久,山孤高而常塌;河流汹涌澎湃,冬季常干涸。而平静渊薮却常蓝波幽幽万顷有盈余。

圣人治常民,而治不了大盗,只因圣人之善欺民之善而化不了大盗强横。圣人使民善而不知大盗之恶,于是内治中“窃钩者小恶而诛”;大盗或不受圣人挟持影响的并列国、诸候等类,因贪慕众民崇圣交付权力与圣的巨大利益,即使提前宣布造反者的斧钺之刑,顺从圣人而赏赐的旌旗嘉勉,还是有人要当大盗而夺权篡位的!

庄子的有容乃大不是妥协模糊地兼容,是指圣人本身不具备敌大盗之才而不敢容盗,致使“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网络图片)

现在有些人想以浑浑然善恶一体的理论灌输给别人,那是一种妄想。庄子等先秦思想家,思想明澈,不是浊浊的兼容;圣人无驾驭大盗之才,使大盗本性在圣人底下潜移默化,所以圣盗分离,圣不亡而盗不休。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本意是不让人们去标榜所谓的贤能达人,如果刻意的推崇贤人之治,容易形成人治制度而有失公平。以此防止某些人假借圣人之名,挂羊头卖狗肉,大行贼人之事,大肆欺世盗名、祸害百姓。


这就是道家所致力批判的愚民思想,也是庄子的前辈老子不厌其烦而大书特书的意思:“不尚贤,使民不争,”;“大 道 废 , 有 仁 义”;“绝 圣 弃 智 , 绝 仁 弃 义 ,《道德经》”等等观点的珍贵延续。


同时庄子又一针见血地批判沐猴而冠者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所以鲁迅也深恶痛觉的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狂人日记》)” 。这一点上鲁迅和老子、庄子是高度的一致。他们认为圣人容易视他人为愚昧无知的“草民”,无时不刻地想“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作主”。抱有如此理念的“圣人”,只想为天下苍生包揽一切,不成为窃国大盗也难啊!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谓圣人,就是为世人立下行为规范、楷模天下的人。圣人的道德说教,圣人们树立的榜样典型,都是反人性的,而反人性的规矩也是没有办法实际执行的,包括圣人们自己。我们都知道,立下这些规矩的人,往往就是违背这些规矩的人,可笑吧?所以老子,庄子,鲁迅们都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都认为不停止道貌岸然,就会鸡鸣狗盗不止;他们都认为不停止挂羊头,就会卖狗肉不止。那位女讲师,你近况可好?

展开全部

谢谢邀请。

我之前知道这句话,但是么有好好研究过,你的邀请提示我,我好好看了庄子的相关思想和这句话的段落。

庄子应该是老子道家的延续,老子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观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庄子说的更详细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但是意思是一个:万物平等,(齐物),一旦区分上下,区分贵贱,区分善恶,就要褒贬,一旦有了褒贬,大家就会起“贪”心,比如争做善人。

这一点,有一个慈善拍卖晚会上,马云的一段话,说明他理解其中的“度”,大概情形是,国内著名的企业家都在,前排的冯仑啊,柳传志啊,还有后排的不少人。大家拍卖一副小画,起价2万,很快就被15万,30万,40,60,80,100(柳传志),120(马云),在主持人的忽悠下,老柳出价130,这时候实际上老柳踩了刹车,但是后排来了一个160万,马云转头看了一眼,随即举手封顶200万。主持人,请马云说几句,马云说,我们做慈善,拍卖的金额都拿去做善事了,这是好事,但是刚才的拍卖,越来越情绪,最后投入的不是善心而是情绪,所以我策略性的用200万打住这个竞争。

不是原话,大概意思就是这个。

这大概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本意。

这里有深刻的一面,那就是所谓的自然之道

自然的是最好的,春夏秋冬,风火雷电,没有好坏,也没有贵贱之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完全尊顺自然规则,就是那个说不清的“道”,就好了。

这大概是所有儒释道三家都认可的一个基本,就像大家都对易经都认可一样。但是往前就会不同了

(1)儒家,就是想把那个“道”说出来,不过儒家只关注活着的时候的“道”,死了的不管。儒家指出了,什么是社会和国家之“道”,所以出来了君子,周礼,仁义礼等等概念,有褒贬,甚至到了朱熹还“灭人欲”了;

(2)佛家,尤其是印度的小乘佛教,把“道”扩大到了时空的极限处,不单单定义了善恶,还定义了六道轮回,还定义了如何修炼才能做人,然后不断上升到佛。。。。后来大乘佛教觉得这事太复杂,就直接不证而悟道成佛。。。

(3)道家,比较有趣,既然如此,就道可道非常道,干脆不说是最好的。

这么理解的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非常容易理解,但是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其含义了/

就是你不做最好,一做就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