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麗東書院】《血证论》治瘀学术经验探讨

 txw40 2017-12-28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017年最后一期11月线下培训班已经开始报名了,将于2017年11月24日-26日举办,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培训报名】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麗 東 書 院

麗東書院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丁元庆、张安玲教授创办。书院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训,以“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为理念,弘扬“发煌古意,融汇新知”的进取精神,采用“日理临床夜读书”的模式,坚持“读书明理,临证求真”的原则。遵守法纪,自我管理,摒弃名利。以传道授业,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目标。麗東書院微信平台与中医传承平台微信建立合作,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开通麗東書院专栏,刊登麗東書院(微信号:LidongAcademy)授权文章。


⊙作者:张安玲

⊙编辑:一墨



唐宗海《血证论》为第一部血证专著,虽以论述出血性病证因脉证治为多,但其中对瘀血的阐述和论治经验亦独具特色,以下试作探讨。


1
对瘀血为病的认识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证论·瘀血》曰:“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不以血之清浊论瘀,只以离经而有害之血为瘀,此因“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唐氏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论断。


1.1  瘀血成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于体内,所谓“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二是杂病过程中所形成,其成因多责之气,即气滞血瘀,“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血凝即是瘀。三是寒凝血脉成瘀,如曰:“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是血因寒凝,流行不畅为瘀,下焦之瘀多属阴凝。第四则因跌仆致瘀,他提出“跌打损伤既愈之后,有遇节候,或逢阴雨,或逢湿热,伤处每作疼痛,甚则作寒作热,此乃瘀血着而未去,留伏经络之间”。


1.2  瘀血停留部位


血行于脉,脉行周身,故瘀血随处可滞。“瘀血着留在身,上下内外又各有部分不同,分别部居。”大致可按上、中、下三焦分别言之,“血瘀上焦,则见胸背肩腰疼痛、麻木、逆满等证……血瘀中焦,则腹中胀满,腰胁着痛……血瘀下焦,腰以下痛,小腹季胁等处胀满……”若从脏腑表里“总而论之”,则有“血瘀于脏腑之间”,“血瘀于躯壳之间”,“血瘀于肌腠之间”的不同。总之,瘀血虽有形质,但其着却可无定,因而为病广泛,见症多端。


1.3  瘀血的危害


瘀血乃有形之邪,为害多端,部位不同,见证各异。“出血留于胃中,与糟粕无异。”既与糟粕无异,则有百害而无一益。瘀血为害,总其大要有六。


(1)阻碍生化之机


瘀血内生,生机已尽,反而有碍生机。故曰:“旧血即是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


(2)扰乱脏腑,变生百端


五脏藏精气,瘀血内阻,脏腑功能失调。瘀血扰心则怔忡健忘,“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瘀血壅肺“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咳”。瘀阻脏腑,可致该脏腑功能失调,因此,“既有瘀血,便有瘀血之证。”


(3)结而成块


瘀血内结,阻滞气机,结成积块,“积聚之证,或横亘心下,或盘踞腹中,此非凝痰,即是里血……又凡在脐下多是血积”,“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有形之瘀血,停滞结聚,体内结块。


(4)瘀化痰水


痰水为病,病在津液,而津与血同源同行,津液因瘀而滞,则化为痰水。“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血结亦病水”,“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唐氏“瘀血化水”之说,前承仲景“血不利则为水”之余韵,开后世医家化瘀利水之法门。痰瘀相关、瘀阻水停已经成为当代临床认识疾病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


(5)伤及新血


瘀血由好血停滞而成,故瘀血一生,好血便损;而瘀阻不去,则新血生化无期。“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


(6)为诸病之根


瘀血不去,常为诸病之根源。如瘀阻导致出血,“凡物有根者,逢时必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故凡复发者,其中多伏瘀血,以及遇节气、遇阴雨而即蒸热发动者,均是瘀血为病……此理须知,方不为血证所瞒”。唐氏此说虽言出血,而瘀血内阻,为害多端,久病多瘀,怪病多瘀,亦为临证者所当牢记。


2
治瘀经验与特色


2.1  治瘀大法


(1)治瘀当使之外出,推崇大黄与花蕊石


瘀血为有形邪气,因瘀血而致病者,治之当使其外出,邪去正安,二便常是去除瘀血之途径。“须知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瘀血无处可留,迫之不得不去,故或化而走小便,或传而入大肠。花蕊石化血从小便去,醋黄散下血从大便去。”


善用大黄逐瘀为唐先生治瘀特色之一。“大黄下血,亦因大黄秉土之色而大泄地道故也”,“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药气最盛,故能克而制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大黄寒可清热,苦能降气,活血化瘀,祛瘀生新,而无伤正之虞,故为治瘀,尤其是血证祛瘀之佳品。瘀滞可化,邪气不得留滞,是大黄治疗瘀血为病之特长。


(2)治瘀当行气


气为血帅,血因气而行,亦因气而凝,故治瘀者必当调气。“血瘀于经络脏腑之间,既无足能行,亦无门可出,惟赖气运之,使从油膜达肠胃,随大便而出,是气行而血自不留也”,“故血之运,气运之。即瘀血之行,亦气之行”。故“凡治血者必调气”。


调气之法,一曰“以肺为主”,盖肺主一身之气,故治肺“即是调气之本”,药如桔梗、枳壳、杏仁、厚朴之属。二曰治瘀当调肝,肝主疏泄,且“肝藏血,即一切血证,总不外理肝也”,“调肝则木火得疏泄,而血分自宁……肝气不遏则血畅,香附、槟榔、橘核、青皮、沉香、牡蛎皆散利肝气之品”。故治瘀需调气,要在肺肝两脏。


(3)治瘀当分部位,用药温凉有别


“血瘀上焦,宜用血府逐瘀汤或人参泻肺汤加三七、郁金、荆芥,使上焦之瘀一并廓清……血瘀中焦,宜用甲己化土汤加桃仁、当归、姜黄主之。腰痛甚者加鹿角尖,胁腹痛甚者加蒲黄、灵脂。血瘀下焦,宜归芎失笑散,大便秘结均加大黄”,“瘀血在腠理,寒热如疟,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瘀血在肌肉,翕翕发热,自汗盗汗,证象白虎,犀角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治之,血府逐瘀汤加醋炒大黄亦可治之”。瘀血结为癥瘕,“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元恶大憝,万无姑容”。化瘀之品,性有温凉,若因出血瘀在上焦,“上焦之瘀多属阳热,每以温药为忌。”故自当宜苦寒凉药,祛瘀而不伤血;而瘀结下焦,或因寒凝结,“下焦之瘀多属阴凝……以温药治下焦瘀血尤为合宜。”此为其大要,又不可一概而论,故又曰:“然亦须审系寒凝乃用温药,若血室热,则仍是桃仁承气之证。”


(4)瘀血不尽,补之当慎


瘀血为邪气,“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此说是对出血致瘀而言,若因虚致瘀,又当补以行瘀,故又曰:“不知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治法宜用圣愈汤以补血,加桃仁、丹皮、红花、枳壳、香附、云苓、甘草,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治瘀之法大旨如是。”祛瘀不伤正,扶正不碍邪是治瘀之要旨。


2.2  祛瘀治病


瘀为病因,因瘀而病者,祛瘀便是治病要法。


(1)治血证必以祛瘀为要


瘀阻经脉,血不循经,则为出血。“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审系瘀血不行,而血不止者,血府逐瘀汤主之”,“胎中吐血,多原素有瘀血阻滞,胎气两不兼容,是以动血。欲去瘀血,凡桃仁、丹皮、五灵脂、红花、延胡索等皆宜用之”。


(2)化瘀治杂病


瘀血咳嗽 宜代抵当丸加茯苓、法半夏;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葶苈子、苏子;瘀血偏着,“翻身则愈加咳逆也,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左加青皮、鳖甲、莪术,右加郁金、桑皮、姜黄”;“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者,宜厚朴、枳壳、大黄加当归、白芍、桃仁、丹皮治之”。


瘀血发热 证像白虎,口渴心烦,肢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土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主之;瘀血在脏,骨生痨热,手足心热,眼睛黑,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瘀血发渴 由瘀血阻气,气阻水津不布,小柴胡汤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汤亦治之。夹热蓄血,桃仁承气汤;夹寒瘀滞者,温经汤主之。


瘀血致呕 “瘀血阻滞而发呃者,必见刺痛逆满之证,大柴胡汤加桃仁、丹皮、苏木治之,血府逐瘀汤亦治之。”


瘀血肿胀 瘀血流注,发为肿胀,“血既变水,即从水治之……再加琥珀、三七、当归、川芎、桃奴、蒲黄以兼理其血,斯水与血源流俱治矣。”


瘀血健忘 瘀血健忘者,血府逐瘀汤加郁金、菖蒲,或朱砂安神丸加桃仁、丹皮、郁金、苏木、茵陈、红花治之。


瘀血痹痛 “瘀血窜走四肢,亦发疼痛,证似血痹,惟瘀血之痛,多如锥刺,脉不浮。”佛手散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或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尤通治内外之方。


瘀血便秘 瘀血而大便秘结,腹中时时刺痛,口渴发热,脉带涩象,宜用桃仁承气汤治之,或失笑散加杏仁、桃仁、当归、白芍。


(3)祛瘀调经


妇人身痛腹胀,寒热带漏,散经闭经诸证,总是瘀血阻滞其气,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故凡此之类,总以祛瘀为要,四物汤加延胡索、桃仁、香附、乳香、没药主之;瘀血之甚者,则非仲景土瓜根、下瘀血汤不治。


(4)祛瘀消痈


“血滞气则凝结为痛”,甚则酿脓,而“消瘀则脓自不生”,故祛瘀能消痈医疮。如胸、背、腰、胁、肝、膈、大小肠,凡有瘀热壅血,均能成痈,总以丹皮汤主之。“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总是凝聚其血而成”,“诸疮内治,初起肿硬,总宜散血,仙方活命饮主之”。


(5)祛瘀治伤


倡导治伤当补气续绝与消瘀疗伤并举。外伤跌仆,瘀血凝滞,伤处疼痛,“法宜补气以续其绝,消瘀以治其伤,四物汤加黄芪、人参、续断、桃仁、红花、陈酒、童便治之。”


(6)祛瘀生新


瘀阻化机,新血不生,故祛瘀便是生新之法。“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瘀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况是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去瘀生新”,“瘀血凝滞……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肌肤甲错,皮起面屑,名为干血痨……仲景大黄䗪虫丸主之……用诸虫啮血之物,以消蚀干血”。祛瘀与生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切忌将二者对立,故曰:“然又非去瘀是一事。”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其间初无间隔。阐明祛瘀与生新之间的辨证关系。


(7)祛瘀可以调气


血以气为帅,化瘀固须调气,气行血畅;瘀血阻碍气机,瘀血不去,气难调畅,则祛瘀又能调气,是为邪去正安。“盖血凝于气分之际,血行则气行,故以破血为主,是善调气之法也”,“血气二者,原不相离,血中有气……则如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桃仁、丹皮、五灵脂等,在所必用”。聚证以气机郁滞为主,“聚证既散之后,则又恐其复聚,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此时瘕气既散,处于血分之中,但一调血,则气自和,而不复聚矣。”调气以行血人皆知之,而化瘀以助行气,乃唐氏之发明。由此说明唐氏气血并重,血证调气,一则调气以行瘀,一则化瘀活血以调气,因而丰富和发展了治瘀的内容。



[本文来源:麗東書院(微信号:LidongAcademy),首次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第4期 ,本次发表作者有修改。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